APP下载

坚持劳动育人 努力打造“农耕文化”

2021-07-11陈铁钱志海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村小学校文化

陈铁 钱志海

[摘 要] 劳动是做人的本分,是人的基本素养。热爱劳动,才能热爱生活。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因地制宜,才能取得实效。农村学校要从农村实际出发,让学生参加农事劳动,培养劳动观念。一所农村小学努力打造“农耕文化”,为农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走出一条新路。

[关键词] 劳动教育;学校文化;农耕;村小

江苏如东县华丰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规模不大,在校学生二百余名。近两年来,把劳动教育放在首位,坚持在劳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劳动中培育扎根农村的思想,树立建设美丽农村、富饶家乡的理想,在劳动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劳动中厚植爱国情怀,努力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爱劳动的新一代农民。在坚持与创新劳动中,也积极打造“农耕文化”,从实际出发创建学校特色品牌。

一、普及“农基”

未来的农业是现代化的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靠科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更要靠科学,农业科学是振兴农业的基石。普及农业基础知识也是培养扎根农村、振兴农村观念的基础。同时,普及农业基础知识也是塑造学校“农耕文化”的前提与基础。

(一)创办“农基专栏”

当下,农村学生虽然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但对农业知识知之甚少。由于农村家庭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农村家庭越来越富裕。在农村家庭中,家长不让孩子参与农业劳动,也不对孩子讲相关的农业知识。多数学生现在小麦韭菜都分不清,这是农村教育不该有问题。作为农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农业知识的教育,了解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知识,才能参与农业的基本劳动。学校为此在校园里设立了一个专门介绍农业科学知识的宣传专栏,介绍农作物的名称、耕作与培育知识,定期进行内容的更换,图文并茂,使学生乐于去看去了解。专栏设置在校园较醒目的位置,便于学生经常看经常学,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为将来成为新一代农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各班还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进行农业知识的宣传。校园里也经常张贴有关农村与农业的宣传画,营造良好的“农耕文化”氛围。

(二)融入学科教学

现代学校的课程倡导综合性,学科的相互融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把农业基础知识融合到其他学科,不仅有利于普及农业基础知识,而且也丰富了其他学科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融入农业基础知识。教学植物知识时,让学生认识身边的农作物,介绍这些作物的种植过程。在综合实践课中,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农业劳动。在数学教学中,认识图形时,把农田排水沟、灌溉渠等作为教学资源。教学“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测量计量农田的面积大小,计算作物的植株问题等。这样不仅普及了农业基础知识,同时也丰富学科教学资源。

(三)学习先进人物

要成为未来农业的新型农民,需要有扎根农村,奉献农业的思想,这要从小培养,帮助学生从小立志服务农村,构筑振兴农村农业的梦想。学校、班级不定期进行优秀农业工作者先进事迹的宣讲活动,还组织学生开展讲农民的故事,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农村农业题材的文艺作品,从中吸取精神营养。特别是组织学生学习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学生深为感动,有效培育了学生将来为农业服务的良好思想情感。

(四)编印《农耕时令》

农作物的耕种是有时令的,结合家事时令来向学生普及农业基础知识是最有效的,为了方便学生的阅读了解,学校组织编印《农耕时令》乡土教材,根据农事介绍相应的作物栽培知识,使学生学到的同时能回家看到具体的耕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班效果。同时,小册子还介绍一些先进的耕作技术,也是家长的好参谋,不少家庭是亲子共读共学,帮助家长提高农业生产技能。

二、建设“乐园”

劳动教育不能光凭口头教育,重要的是要亲自实践,只有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为此,在校园里开辟了学生劳动实践园地,使学生的劳动教育经常化、正常化。

(一)开辟“绿化园”

绿化可以美化校园,给学生一个舒心的学习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学校在校园里种植了树林花草,而培管基本让学生来进行,到干旱季节时,就组织学生进行浇水。春季树林要进行施肥修剪,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完成。平时,花圃里的杂草,由各班轮流来除。各班在教室里种植花草,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一个小组负责培养种植几盆花,每个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具体负责。白天经常搬到室外见阳光,干了就及时浇水,每月施肥一次。在学生精心培育下,一盆盆开出了美丽鲜艳的花朵,为教室增添了色彩,改善了学习环境,也使学生能经常性参加劳动。

(二)开辟“养殖园”

农业除了作物的耕种,还有养殖业,让学生参与家禽的养殖,能让学生全面地感受大农业,也丰富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学校为此开辟了“养殖园”,养鸡是最简单的事,非常适合小学生而为。学校在校园的角落里圈了一个小小的养鸡园,养的鸡只数也不多,主要是让学生能参与饲养劳动。饲养劳动采用轮流制,各班轮流饲养,两个星期一轮换。这种实践活动,既不要多少成本,也不能費学生的多少时间,非常便于农村学校开展。

(三)开辟“农耕园”

最近教育部发文要求学校开辟种植园地,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农村学校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一是比较容易解决土地问题,二是可以结合农事。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向校附近的农户租了一小块地,开辟了学校“农耕园”。将园地分成若干个小地块,每个地块里种上不同的农作物,种有蚕豆、小麦、向日葵等。组织高年级学生翻土、播种,低年级学生进行参观。播种以后,要求中高年级学生经常进行观察,对作物的生长进行观察记录,记下什么时间播种的,什么时候出苗的,什么时间长出第一片、第二片叶子,什么时候施肥的,什么时候除草,一直记到作物开花、收获。并要求学生学习写观察日记,学写作物种植小论文,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创新,学会总结。收获以后,让学生一起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谈感想、谈体会,体验劳动成果的愉悦,增强学生的劳动信心,激发热爱劳动的激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思想情操。

三、深入“农田”

劳动教育不仅要在学校里开展,更要在家庭里开展。作为农村孩子,广阔的农村是他们学习的大课堂,要让他们走进农村,走到田头,让劳动教育走向更深入。

(一)参观耕作

现代农业的耕作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学生从文字中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农业生产情况,需要学生亲眼见一见,才能深刻感受。每到播种季节,组织学生到田头去观看大型播种机的操作;收获的季节,组织学生到田间里观察收割机的收割。同时,还请师傅简单地给学生讲讲操作流程与要领,使学生感悟到现代农业的耕作,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刻苦认真学习的动力。

(二)参与劳动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主战场,现在家长的教育观念还存在一些偏差,家长往往是一心想让孩子考上大学,远离农村,到大都市里去生活发展,这并没有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农村的孩子,将来的农村建设还得靠他们,必须有一部分孩子要留在农村,发展农村,振兴农业是担子会落在他们的肩上。学校在开展教育的同时,要切实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热心参与到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中来。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等途径,对家长进行劳动教育的宣传,让家长明白对孩子进行劳动的意义,使家长认识到当前对孩子进行劳动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讓家长自觉地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农活。本地多数农户种植大白皮蚕豆,这种蚕豆是收青豆籽的,到五月份就要收获,把蚕豆荚摘下来,运到家里,再剥去壳,叫作“剥豆子”。每到蚕豆收获的时候,所有家庭在家成员都会起早带晚去剥,因为青豆子是有季节性,没有几天时间,就会变老。“剥豆子”这个农活,对小学生而言是可以做的,学校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学生晚上和家长一起剥。剥豆子虽说不要多少体力,但剥的时间一长,也会腰酸手痛。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参加这样的劳动,对在劳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发学生参加劳动的热情。通过这种劳动中,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更加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使学生感悟到要珍惜粮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参加耕作

在农村有许多农活,学生是可以参加的,过去农村学校还放“农忙假”,让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现在虽然“农忙假”早已取消了,但作农村学生还是完全可以走进田野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秋季种蚕豆,需要人工下种,整好了地,每隔一二十厘米丢下二三粒种子,田埂上是用锹摇一个口子,在口子里丢下二三粒豆种。丢蚕豆种这项农活,学生都能做,学校要求家里如果是在周末或休息日种蚕豆,就要帮助家长做丢种的活。春季种花生、种黄豆也一样,都要求学生参加田间劳动。孩子劳动的汗水,会更感知父母的辛苦,会更珍惜学习,更珍惜劳动成果。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村小学校文化
坚守村小23年,爱心留乡间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丰城市招聘218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小任教
村小校本教研“养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