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写好教育故事“七要”
2021-07-11娄小明
娄小明
[摘 要] 教师在开展教育研究工作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以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为基础,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会经历很多的教育故事,将这些教育故事写下来,进行研究反思,也是教师教研工作开展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本文针对教育故事的写作方法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 教师;教育故事;“七要”
某些高校教育学专家认为,中小学教师更擅长于教育叙事研究。然而也听到不少基础教育类杂志编辑反映,部分老师写的教育故事不规范。教师写好教育故事要做到“七要”。
一、观点要正确
案例:在上《匆匆》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借用文本句式进行仿写“我们的日子是怎么过去的呢?”目的在于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写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呢?偏要写起床、吃饭、睡觉等这些看着很俗气的事情?”细细推敲之下,学生猛然发现,朱自清写作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借这些俗气之事,写出时间的不知不觉、悄无声息。这就让每一位读者幡然醒悟,感受到语言的震撼力。
教育故事不免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如果观点错误,无疑会降低故事的价值。上例中,作者把起床、吃饭、睡觉看成是“俗气之事”,容易让学生在作文选材时偏好一些“不平凡”的事情,大大束缚了孩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所以当教师在撰写教育故事的过程中,要表达某些观点时一定要做到正确。如果我们不能判断事例正确与否,可以就事论事,切不可盲目判断。例如:有些老师看到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晃大腿,就认为对方是在开小差。有些老师认为一堂课向学生提五十多个问题就不是好课……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一些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行为表现,某些人的“附属性行为”反而有助于他们思考。因此,根据一些表象就仓促判断,有时候难免会产生错误。胡塞尔认为,“悬置”是一種重新认识事物的方法。保持故事本身的“独立”意义,有时能够更加正确地显示出事件的对与错。我认为,“起床、吃饭、睡觉”是一些日常的事情,不要附加上作者的主观判断,给它戴上“俗气”的“罪名”。
二、主题要明确
案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依赖教科书所提供的部分话题,放弃我们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吴江本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虽然学生对家乡的老房子不感到陌生,但是真正让他们去表现这些饱经风霜的老房子时还是会有一定难度。我通过课前考察,搜集资料,了解家乡老房子特色,上课时鼓励学生探究,大胆写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学生在欣赏,探究、感悟、写生的过程中,结合他们以前所学的知识,体验了完整的学习过程。我将这个过程作为小学美术课堂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教育故事不是写到哪儿就算哪儿,它需要有明确的主题。怀特海认为,“逻辑可分为两种:发现的逻辑和被发现的逻辑。”前者是归纳的逻辑,后者是演绎的逻辑,两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在教育故事的撰写中,必然会牵涉到主题。或者从故事归纳出主题,或者从主题去演绎故事。当然,主题和事件是交织在一起的,抑或从主题去验证事件,抑或从事件去发展主题。可以说,没有事件的主题是空洞的,没有主题的事件是肤浅的。可能教育故事主要涉及的是事件,但是背后绝对不能忽略主题。教师撰写教育故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发现能力、直觉能力和实践能力,其要旨就在于主题的把握。同样面对一摊水渍,平常人看到的可能是污渍,齐白石却发现了“师法自然”的奥秘。当然,教师进行叙事研究,一开始可能无法发现这种主题,但是事件本身的惊喜、沮丧、迷惑会给予老师以“暗示”,引导他们去获得这颗“珍珠”。这也许就是叙事研究的价值所在。
三、故事要确实
案例:接着通过欣赏绘本动画,在给学生带来享受之余,再现和巩固了绘本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Lily和Cici打开和关上了什么?”来回忆故事情节。有目的性地寻读可以培养学生略读、详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接着,通过有趣的表演环节,将学生带入绘本场景中,让学生感受绘本中的情境,体会人物的情感。最后,让同学们去打开和关上抽屉、窗户、门等教具,使他们有了真实的体验,既调动了他们的兴趣,也实现了“理解本课重点句型”的教学目标。
教育故事当然应该是确实的。哈贝马斯认为,社会交往建立在真实性、现实性和真诚性上。但是,有时候我们眼见不一定为“实”。考夫卡认为,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桌子,只不过是一些形状和颜色的组合。上例中,作者凭什么认为学生是“享受”“有趣”“理解”了呢?这样的故事一经作者叙述,忽略了大量“现象”,留给读者的仅仅是“结果”,这是不“确实”的。学生是怎么享受的?他们的表情动作如何?知识习得如何?需要还原为“现象”。学生是怎么感到有趣的?学生、老师、听课老师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些地方都应该进行描写。否则我们无法“看到”教学是否“变样”?要素之间有没有产生联系?这样的故事价值不大。我认为,确实的故事应该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故事的客观性,还原到现实的时间、地点、心理活动等;二是“主体间性”,暨学生、老师、读者的真实心理活动,而不要用作者的心理感受代替“大众”的心理体验。
四、叙述要确当
案例:课程的最后,我设计了“高老鼠”和“矮老鼠”的优势评价。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互相帮助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升华了情感目标的主题。分析、评价、创造,体现了我在本节绘本课中对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目标。
教育故事要符合故事的特点。这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大到谋篇布局,小到标点词汇,要建立起故事的结构。看了这个案例,我了解到作者在故事中要表达的主题是“学生高阶思维培养”。但是对文本人物进行了评价是否就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显然,故事还没有被充分建构。也就是说,这个故事还没有讲生动。《红楼梦》中很多细节让人回味,使得多少红学专家为之辗转反侧,原因就在于这些细节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整个故事的一部分。好的故事往往能够激起读者的共鸣,和读者共同建构美好的体验过程。在教育故事中也一样,要处理好事实和道理、主与次、详与略、隐与显、陈述与描写、主观与客观、因与果、前与后等关系。所以,在这则故事的描写中,需要关注什么才是高阶思维?主要写明高阶思维的评价是怎样的?重点描述学生的思维过程,写清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的关系,学生的学习体验……如此才能说明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目标。
五、研究要确证
案例: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会经常出现在学生生活中,但作为数学概念则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在课堂中,我尝试运用“让学生‘动起来”这一活动形式组织教学:(1)课前交流时,我让学生做了体育课上的三面转法:向右转、向后转、向左转。通过三面转法,让孩子们初步认识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2)认识旋转的两个方向。让学生把自己的手臂当成钟面上的指针,做顺时针和逆时针运动,记住这两种不同的方向。(3)学生理解旋转三角形只要将三角形的各条线段按相同要求旋转。让学生模拟旋转路径,进而说出每条线段旋转的过程。由此可见,知识的动态呈现能够促进学生的空间思维发展。
本案例具有一定的实效,但是最后得出的结论却并不正确。首先,应该是数学空间思维,而不是“空间思维”。其次,是知识的时空认知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思维能力,而不是知识动态呈现和空间思维提高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教育叙事必须符合叙事研究的规律。陈向明教授认为,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应该采取归纳的推理方法。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遵循归纳的逻辑方法,不能出现关系紊乱、概念替代等错误。叙事研究要明确叙事主体的位置,采用科学严谨的表述方法,运用归纳的方法,得出叙事结论。
六、价值要确守
案例: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个充满想象的童话故事。为了培养三年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同学们,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棵树,你想长什么?”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想象,但是结果却大同小异:都想象自己的树上长出苹果、梨等生活中常见的水果。为了彻底打开学生的思维,我又加以引导:老师现在上课觉得好热,如果我也变成一棵树,我想让我的树上长满扇子,给人们带来凉风。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仿佛点燃了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导火线,学生想象的角度马上变了。一个女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漂亮的宝石了,我想让我的树上长满宝石。一个男学生说:我想让我的树上长满麦当劳的鸡翅,我要和朋友分享……就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彻底打开了,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育叙事的价值在哪里?很显然,在于它的故事性和教育性,即通过故事的形式揭示教育的意义。陈向明教授认为,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要作为行动的主体,强调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获取。在上述案例中,两者还有一些未到之处。在故事的讲述上还不够完整,学生有没有掌握发散思维的技巧?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这些“情节”还没有交代。在教育意义的发掘上,作者缺少深度开发。为什么学生第二次想象会好于第一次?他们想象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产生了哪些体验?反映了什么规律?作者都没有进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好的教育叙事,应该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两者不可或缺。
七、作用要确显
案例:“人物与环境”这一课,要求根据人物的动态,改变方向位置,添画人物服饰以及环境。我将示范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步,根据学生想象,范画人物跳伞动作(并引导学生注意人物位置的摆放,示范了降落伞的画法)。第二步,添画环境(添加蓝天、白云和层层山峰)。第三步,添画适当的服饰(给人物加上跳伞运动员的帽子眼镜、厚厚的衣服和身后的伞包)。三次演示条理清晰,难点逐步解决,教学效果明显,使学生学习到老师的构思以及绘画的全过程,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助力。我把这样的示范称为“递进式”示范。
叙事研究要体现叙事研究的特点。首先,要选择好典型事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主题。它不是就事论事,否则教育叙事就会变成事件的简单记录,教育者会成为事件的奴仆。苏霍姆林斯基擅长于叙事研究,他的研究有宏观的分析,理性的思考,对教育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其次,撰写故事的过程是对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培养教师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再次,教育叙事对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教育叙事是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一次跋涉,是事件和理论的一次对话,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推进,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最后,教育叙事在敘事的同时也在说理,在说理的同时也在做事,是一种综合的研究方式。所以上述案例中要体现叙事研究的四个作用。
总而言之,教育叙事研究在思想上要正确、有主题,在撰写上要真实、恰当、有逻辑,在作用上要有教育性、发散性。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