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权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有关第二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比较研究

2021-07-11闫思丹

西部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城市融入

摘要: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创造了条件,而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却始终未能有效解决。社会工作领域广泛使用增权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探讨有关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的问题。两种理论从问题归因、对环境的解释、社会交往、动态过程和解决办法五个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和介入建议,各有优点与不足。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有必要从多维视角出发,整合增权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相互补充和完善,从制度、经济、社会、心理四个方面进行介入和逐层推进,全面提高第二代农民工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关键词:第二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增权理论;生态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8-0054-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城市融入不仅仅指农民工在空间上从农村流入城市,还包括他们希望在城市中得到平等的对待,适应并认可城市生活。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处于城市的边缘,由于制度、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使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其中,第二代农民工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生产中的主力军[1]。第二代农民工则是指在改革开放年代(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和成长,并于世纪之交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那部分打工者,也包括第一代打工者的后代(他们中有些是跟随父母在城市长大的)。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第二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和主体意识在不断提高,其融入城市的想法也更加强烈。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不仅关系到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为弱势群体和为困难人士提供帮助与服务的职业,如何让第二代农民工在城市中获得平等与尊重,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是社会工作正在努力的方向。

目前,从社会工作角度去分析第二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研究多以单一理论为主。因此,相关理论解释存在片面性,其实践介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综合使用了增权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通过对两个理论的比较与补充,针对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二、理论的比较

针对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增权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分别从问题归因、对环境的解释、社会交往、动态过程和解决办法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问题归因

在对问题的归因上,增权理论认为问题产生于环境的压迫,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权力障碍,使人们无法实现自身的权能;生态系统理论则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认为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不良是个人出现问题的重要节点,强调人和环境共同的责任。

增权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都强调了环境对于问题产生的影响。但增权理论更加强调环境对个体问题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这种观点存在着片面归因的缺点,忽略了第二代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比如,第二代农民工确实存在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缺失的问题,使其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生态系统理论在问题的归因上强调双重聚焦,关注环境与个人的同时,还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表现得更加全面,在分析第二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难的原因方面更具优势。

(二)对环境的解释

对环境的解释上,增权理论认为主要是主流意识形态、社会阶层地位的落差、社会权力不均、社会标签、控制因素等社会制度性和结构性的环境造成人的无力感[2]。增权的目标也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改变,而是从更大的层面去促进社会变迁,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所以增权理论对于环境的解释,更加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属于宏观层次。布朗芬布伦纳将生态系统划分成了微观、中观、外生和宏观四个层次[3]。微观系统指个人直接接触的系统,包括家人、朋友和同事;中观系统指各个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外生系统指个人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影响的系统;宏观系统指更大的社会文化和社会体系。生态系统理论的目的在于将服务对象及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

生态系统理论对环境的划分是有层次的,更加强调服务对象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多个层次。相比较而言,增权理论所强调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属于宏观层次,难以改变,可行性较低。生态系统理论对于环境的解释更具有包容性和操作性,也为增权理论的介入提供了具体的方向。

(三)社会交往

增权理论所涉及的社会交往是指人际层面的增权,指通过与他人交往去提升权利和能力或者是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没有具体提到社会交往的对象,因而它所涉及的社会交往范围是比较宽泛的。既可以稳固原来的社会交往对象,推动情况相似、具有共同基础的人相互增权,如老乡和家人的支持对于在城市漂泊的第二代农民工来说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同时,可以建立新的社交圈子,鼓励第二代农民工与当地居民和同事互动。提高交往对象的广泛性和异质性,更有利于促进第二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生态系统理论所强调的社会交往更多地在微观系统里,微观系统是指个人直接接触的系统,对个人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频繁,包括家人、朋友和同事。但是这种社交网络具有强大的同质性特点,使第二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呈现彼此隔离的状态,不利于农民工发展多样的人际关系,是不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

两个理论都强调了社会交往的必要性,增权理论指出通过有效的互动,权能是可以不断衍生的。生态系统理论则提出人际关联这一核心概念,强调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联系并建立关系。相较于生态系统理论,增权理论对社会交往的宽泛定义更有利于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四)动态过程

增权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介入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增权理论强调长远考虑,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通过增权获得自主行动的权利和能力,从而掌控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命运。生态系统理论则提出了生命周期的概念[4],生命周期是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中的生活事件,它们都对个人的生活产生意义。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人的问题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强调服务对象所处的整个系統是动态的。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服务对象进行不断地评估,从而准确把握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以更好地提供服务。

两个理论虽然都涉及了动态过程,但侧重点不同,两者的结合既考虑了介入过程中环境对服务对象的影响,又考虑了服务对象的长远发展。

(五)解决办法

增权理论解决问题是从个人、人际还有政治三个层次出发。个人层面,通过提升服务对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来实现增权;人际层面,通过提升社会交往能力或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层面,能够促进政治或政策层面的改变。增权理论可以帮助第二代农民工从个人能力、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进行增权,使之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生态系统理论则是将生态系统划分为微观、中观、外生和宏观系统。

增权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都采用了整合的视角,从多方面分析和介入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但切入点有所不同,增权是主动的,增权理论把人当作了积极的主体,强调服务对象自身的改变。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确定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尊重服务对象自决和自我实现。增权理论指出权能不是由他人授予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帮助服务对象提高增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使其从被动的弱者变为主动的强者。而生态系统理论是被动的,提出了适应力这一概念,强调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以达到两者的调和,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没有得到体现。在解决问题上,将增权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能够做到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综合解决问题。

三、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的理论介入

增权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在有关第二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观点,有必要相互补充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问题的解决[5]。张国胜认为,目前中国农民工在城市融入方面呈现出了针对农民工的制度异化、经济限制、生活隔离与心理排斥等现象。所以社会工作针对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将整合增权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并从制度、经济、社会和心理四个方面进行介入。

在制度方面,长期分裂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城乡户籍制度无法使农民工长久地留在城市,成为其身份转变的最大障碍,以及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使第二代农民工生产与再生产分离,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对城市缺乏归属感,阻碍着他们融入城市。社会工作可以从增权理论所涉及的人际层面进行介入,鼓励第二代农民工与相同境遇的人群建立互助团体,通过集体意识的觉醒来抗衡不公平的制度,争取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机会与公平的对待。但是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这种宏观上的变革往往困难重重,生态系统理论在此可作为补充,可以先帮助农民工从社区入手,社区作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点,不仅是一个生活场所,也可以成为农民工发声的平台,使他们有途径表达自己的诉求。通过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事务,增加其在社区的话语权以及对社区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往也有利于提升其自我认同感,有利于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在经济方面,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劣势地位,多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往往面临工资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以及住房无保障等问题,经济困难已成为第二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可以从增权理论着手,提高第二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包括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升。社会工作者可以链接相应的资源对第二代农民工进行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从而促进其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中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工作环境的改善和收入的增加。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教育小组,组织农民工群体在小组内一起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其在城市中的竞争力和经济地位。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民工流入城市的主要原因,一定的收入来源和稳定的居住条件是农民工立足城市的根本,只有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农民工才有融入城市的可能。

在社会方面,农民工社会交往的对象比较单一,以家人和同乡为主,表现为社会交往的同质化,容易被贴上素质低、经济困难的标签。这种封闭性的交往方式和城市居民的刻板印象,往往会造成两个群体的相互隔离。从生态系统理论着手,可以帮助农民工学习当地的习俗和文化,改变固有的生活方式,适应城市生活。关注农民工的微观系统,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交往的技巧,增加农民工在工作单位或是社区与本地人的接触机会,扩大其社会交往的范围。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不仅需要农民工各方面的改变与适应,还需要城市居民的接纳。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沟通的增加,有利于改变多数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存在的刻板印象,减少“污名化”现象,促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认可。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区组织居民会议、社区活动,号召本地居民和农民工共同参与,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

在心理方面,第二代農民工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而言,农业生产技能的缺失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他们在身份认同上更具有分裂性,认为自己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从而感到无家可归,陷入自卑和迷茫。而一些城市居民的排外思想,也会让农民工在城市中缺乏归属感与安全感。增权理论的介入可以帮助农民工摆脱这种无权感,发展个人的权利感和自我效能。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接纳、同理心等专业技巧,通过个案工作对第二代农民工进行心理辅导。接纳是指相信服务对象的潜力和能力,肯定服务对象的价值和尊严。同理心是指社会工作者能够走进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不仅能够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情感与需求,还能把这种了解传递给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的尊重、接纳和同理心,可以给第二代农民工带来安全感,促进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的表达。有利于深入了解第二代农民工的真实问题与需求,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心,发现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改善心理问题。农民工个体的增权对其身份认同、心理融入方面会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社会工作者可以综合使用增权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帮助第二代农民工克服制度上存在的壁垒,提高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扩展其社交圈子,发展自我心理认同,提升城市接纳度,最终促进他们融入城市。

结语

第二代农民工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经济贡献的同时,却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缺少公平的待遇,制度的缺陷、经济的困境、社会居民的排斥以及心理的隔离,都让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在解决第二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上,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各自有着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有必要从多维视角出发,对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进行相互的补充和完善,从制度、经济、社会和心理四个方面逐层推进,全面提高第二代农民工的适应力和竞争力,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参考文献:

[1]卢晖临,潘毅.当代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情感与集体行动[J].社会,2014(4).

[2]吴金凤,刘忠权.社会工作理论内涵、实务运用的比较与反思——以心理暨社会学派、生态系统理论、增权理论为例[J].社会工作,2018(6).

[3]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张国胜.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

[5]唐咏.中国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家,2009(1).

[6]卓彩琴.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展望[J].江海学刊,2013(3).

作者简介:闫思丹(1997—),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单位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为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

(责任编辑:易衡)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理论城市融入
关注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
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大一新生角色适应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户籍障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研究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
小学教育内容设计及其教育策略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综述
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对农地流转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