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2021-07-10陶裕春徐勇杰欧阳忠甜
陶裕春,徐勇杰,欧阳忠甜
(华东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强国的首要途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1]。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凭借自身实力在学习、研究和实践中表现出的创新文化认同、知识汲取、能力提高、人格塑造、成果物化等多方面的能力[2]。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师生比失调、考核监督制度不健全、投入制约、校园缺少创新氛围、严重的就业压力等[2],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学者调查显示,近半数被访者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较低”和“差”[3],同时仅有9%的导师认为自己学生创新能力佳[4]。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指挥棒下,探索如何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形成社会多方合力,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问卷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创新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针对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文献回顾
1.1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Friebe等在研究培养机制改革时提出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相比从导师处学习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应该着重开发科研方法论意识和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5]。同时,李祖超研究国内外学术领域大师后强调“师承效应”的重要性,导师在学生“治学、做人、科研”中扮演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头的角色,必须严于律己、做好表率[6]。文献[7]认为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首先是教与学的关系,进而升级为一种合作关系,主张导师和学生在日常科研中协同发展。科研需要完善良好的平台,郑宇梅提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科研平台、产学研体系的打造[8]。顺理成章,徐吉洪等指出营造适宜的学术氛围在研究生创新精神和成果培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9]。高锡荣等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上给出建议:从培养制度设计、导师队伍强化和良好学术氛围等方面展开[10]。陈慧、林宏辉提出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同创新模式,做到科研与实践兼顾[11]。
以上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同时也有社会层面的外部因素。薄建柱认为浮躁的社会风气、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进入校园,使高校师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与实用化,轻视教学工作、急于求成,缺少科研创新的投入[12]。燕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就业压力对研究生学习和科研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态度、时间、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产生消极作用[13]。鉴于此,丁仲凯提出“三位一体”——国家、政府和学校联合搭建创新平台,健全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给予各项优惠政策,在学生中形成创新思潮、营造良好氛围[14]。李培认为更应借助国家意志的引导和相关机制的安排,整合各方资源,确保研究生正常的科研活动顺利、有条不紊地开展[15]。
1.2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不佳的原因分析
理念上,刘晔认为,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创新教育理念不清、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协同创新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16]。制度上,赵万峰认为统一的入学考试使研究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薄弱,不充分的招生自主权使得复试环节甄别力有限,无法获得英才[17]。模式上,培养单位对于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定位尚未明确、缺少各自的独立性,导师队伍规模和水平差异大,难以有效培养[15]。
从已有文献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原因论证和结果建议探讨,存在非系统化和片面化的特点。从研究地域上来看,其他省份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较多,而江西省有所欠缺。由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地域性问题,有必要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对江西省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措施展开探讨。
2 研究设计
2.1 维度选取依据
为进一步探索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在充分阅读相关文献,结合江西实地调查经验并征询有关专家意见之后,提取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维度,并以此为依据编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创新能力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大小。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预调查的数据反馈,确定影响创新能力的三大指标:开放式学术环境、社会支持引导和导师团队。其中,开放式学术环境指标选取郑宇梅和徐吉洪的观点,包括论文评审、软硬件设施等五个维度[8,9]。社会支持引导指标根据薄建柱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究》中的结论提炼,包括鼓励创新、就业压力小等四个维度[12]。导师团队指标是参考李祖超和高锡荣的文章,提炼出教学、科研等四个维度[6,10]。同时参考李祖超[6]用创新成果产出反映创新能力的研究,把创新成果分成获奖与取得专利情况和发表论文数量两个维度。调查问卷分成三部分:一是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年级和专业属性等;二是创新成果产出调查,包括获奖与取得专利情况、发表论文数量:按照0 篇(项)到4 篇(项)及以上分别赋予1-5的分值;三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因素调查,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分别是完全不符合(很不满意)、不太符合(不满意)、不确定(一般)、比较符合(满意)和完全符合(很满意),对其赋值依次是1、2、3、4、5。
2.2 数据获取
通过网站“问卷星”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南昌市五所高校(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校内外学生(见表1)进行样本采集。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7份。设置问题时要求连续作答,数据无缺失值。
表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3 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调查问卷收集的有效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构方程建模及拟合分析等研究。使用的软件为SPSS 19.0版和AMOS 23.0版。
3.1 效度和信度检验
分析数据后显示,取样足够度的KMO 值为0.88,表明变量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1198.801(df=136,sig=.000),达到显著性水平。同时,经SPSS检验,量表的克朗巴哈α 系数(Cronbach's Alpha)达到0.852,说明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信度。
3.2 因子提取
在因子分析中,选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和因子负荷系数大于0.5 的评价指标,共选取15 个因子,分成4 个维度。每个维度的克朗巴哈系数及组合信度分别列出,根据所得数据可知,因子分析结果的4个因子可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因素的维度分为开放学术环境、社会支持引导、导师团队和创新成果产出,其值相应的都大于0.5,说明维度划分比较理想。
3.3 模型构建
构建的模型共包括4 个潜变量和15 个观测变量,相关对应关系和描述性统计数值如下表2所示:
表2 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根据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建立江西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结构方程模型。运用AMOS软件对研究生创新的结构方程模型整体拟合程度进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路径图
对模型整体拟合度进行分析(见表3),各拟合指数通常采用以下标准:一般而言,卡方自由度比值要小于2,RMSEA 数值最佳标准为0.08以下,AGFI、IFI 和TLI 的取值越接近1拟合效果越好。结果来看,指标拟合较好,表明模型整体拟合尚可。
表3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
3.4 结果讨论
良好的学术环境能正向影响研究生创新成果。从模型结果(见表4)来看,影响效果为0.47,统计意义上较为显著,即一个开放、民主、自由程度越高的学术环境,越有利于直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表4 模型参数估计及显著性水平
社会支持引导能正向影响研究生创新成果。观察路径系数图可知,影响效果为0.65,统计意义上显著,在三条影响路径中系数最大,说明社会大环境多给予研究生在学习、就业方面的支持,有利于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优秀的导师团队虽然也可以正向影响研究生创新成果,但是影响系数不大,仅有0.07,具有显著性。导师团队因子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因子影响作用不大,导师团队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用还有待加强。笔者认为江西省当前导师队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并不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是凭借学生在开放式学术环境的耳濡目染下,通过社会各界给予的支持来产生作用,因此加快提升导师自我学术素养、培育高质量师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关系分析见表4。在开放教学环境潜变量中,校际之间频繁的交流合作和自由民主学术氛围具有相同的影响力,且因子载荷系数最大,紧跟其后的是完善的毕业论文评价体系和完善的软硬件设施,而同学间的影响带动系数最小,说明努力提升校园学习环境并不断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接下来是社会支持引导潜变量,四个因子系数大致相同,鼓励创新风尚、产学研的协调统一和拥有良好的环境,在创新培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导师团队中所有因子载荷都未超过0.8,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创新成果这一潜变量中,可以看到获奖与取得专利情况影响系数小于发表论文情况影响系数,说明发表文章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16]。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以江西省五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全模型等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路径之间的差异,所得结论如下:
第一,开放学术环境、社会支持引导和导师团队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第二,社会支持引导相较于其他两项影响程度最大,说明研究生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应该时刻紧跟时代潮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有用之才;第三,江西省目前急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江西省教育厅师资处2017年工作要点》,需从增加高校科研经费和完善教师考评机制等方面来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
4.2 政策建议
研究生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与进展。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需要以管理体制、制度环境和导师团队等因素作为着力点。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增加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拓宽研究生教育经费渠道。继续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保证先进教学实验设备、项目课题数量和各类竞赛、创新活动开支正常运转;制定优惠税收政策,带动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民间机构以及个人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完善已有的奖助学金制度,制定更加公平合理、充分体现研究生创新成果的评定制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二,强化导师作用,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因素,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导师需要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在学生科研活动中扮演“守夜人”和“引路人”的角色,有意识地引导研究生在日常生活和科研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阅读专业相关资料,如著作、论文和研究报告等文献,提高学术水平并拓宽知识和见解;在日常实践中,导师对于学生新的想法和观点,在保证基本价值判断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和支持,打破思维定式,允许学生不断犯错和试错,“走弯路”是创新必经阶段。资料显示,2015年江西省科技人员中,只有4 位两院院士,整体水平急需提高[19]。加大人才引入力度,扎实推进《江西省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面向海内外引进“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同时整合“赣鄱英才555工程”和“百千万工程”已有成果,与《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计划实现对接,提升整体创新环境和导师团队质量;完善各高校导师选拔任用考核机制,取消“一聘终生”,实施公开选拔,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开展“聘期制”,并对每个时期的业绩进行考核,形成高校教职人员优胜劣汰、力争上游的良好氛围,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素质。
第三,改革研究生创新培育机制。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把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放在首位,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并建立相关机制,鼓励教学改革和创新;构建全新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使课堂拥有新内容、新思想、新形式和新创举;适当扩大选修课程的比重,推广主体参与型课堂教育模式,采用专题讲座、讨论班、模拟训练等方式,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满足学生不同兴趣追求;改革现有培养机制改革,逐步确立严格淘汰机制,将研究生的奖助学金与实际表现挂钩,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