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研究述评

2021-07-10谢燕洁

图书馆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农民工图书馆服务

谢燕洁

(广州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23)

1 引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9 077万人,同比增长0.8%,占内地总人口的20.8%,占就业人员的37.5%;其中,外出农民工17 425万人,本地农民工11 652万人[1]。农民工作为中国城乡发展的建设者,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文件。2011年,文化部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我国第一次全面部署农民工文化建设问题[2]。2012年,《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2016年,文化部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面实现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并要求公共图书馆根据农民工实际文化需求,增加“图书阅读、培训讲座、艺术鉴赏等文化服务活动场次”,通过经典诵读等方式吸引农民工参加全民阅读活动[4]。2017年,《“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在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方面指出,要加强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资源建设和设施配备”,开展“新技术应用培训、阅读辅导、送书上门、网络服务等”,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5]。2018年起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法》明确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平等、开放、共享”提供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6]。

为了解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研究情况,笔者以清华同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网络版)为主要数据来源,以“图书馆”分别匹配“农民工”“外来务工”“外来工”等词进行题名或者关键词检索,时间为2020年9月9日。在对取得的检索结果的题名、关键词、摘要等信息进行浏览的基础上,对检索结果进行查重和筛选,筛选标准为:期刊论文限定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以及北大核心期刊范围内,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质量;新闻报道类、通讯、随感类文章不予选取。剔除重复、不相关及不符合笔者筛选标准的文献后,共得到文献96篇,其中期刊论文69篇,学位论文9篇,会议论文18篇。本文旨在对这一研究主题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梳理该研究问题的演化路径、最新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2 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研究演化路径

2.1 研究方法演化路径

2.1.1 文献调查法

我国学界对于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研究起步于2005年,倪传明等[7]通过分析农民工的生存、文化生活情况,指出农民工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援助,认为制约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原因包括宣传力度不足、农民工的自卑心理、传统的服务方式、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的服务内容、缺乏社会合作等,进而提出改进举措。这是该领域研究中基于文献调查的理论研究文献的典型思路,即通过分析农民工的基本特点、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现状,进而提出改善服务的对策。

2.1.2 问卷调查法

2006年,张玫[8]44-60对广州市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对休闲娱乐、就业、法律法规和投资理财类信息需求强烈,信息获取渠道向多样化趋势发展;农民工利用图书馆的主要方式是借阅,较少涉及其他服务,相当部分农民工因缺乏对图书馆的了解而对图书馆产生了一些认识误区,决定农民工是否利用图书馆的首要因素是服务便利性。因此,其建议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提高为农民工服务的意识,加强服务的针对性,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增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这是较早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此后,针对农民工信息需求及图书馆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逐步增加、调查范围逐步扩大,调查的地区除广州、东莞、深圳等珠三角洲地区外,还包括宁波、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长三角洲地区,以及福州、西安、长沙等城市。《图书馆》2008年第4期发表了农民工知识能力及对图书馆需求系列调查报告,该系列报告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图书馆新制度建设”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分别对北京市[9]、武汉市[10]、深圳市[11]的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武汉市农民工的信息知识能力整体较低、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较传统,相比较而言,深圳市农民工的信息知识能力整体较高、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较丰富,3个城市农民工求知欲望都很强;阻碍北京市农民工利用图书馆的主要原因是对图书馆的不了解、图书馆收费等,阻碍武汉市农民工利用图书馆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远,而阻碍深圳市农民工利用图书馆的主要原因则是工作压力大与业余时间少。莫亚之等[12]指出这3份报告在弱势群体定位、调查对象、调查时间及样本、调查表设计、调查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扩大调查范围、统一严谨选择调查范围、完善调查方法、科学设计调查表及提问的改进建议。

2.1.3 访谈法

伊丽洁[13]访谈了公共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图书馆开展农民工服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等,并从政府、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公共图书馆3个层面提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的建议。张鑫等[14]对天津市的8个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现状。肖鹏等[15]92-98在前期问卷调研儿童读者、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根据其籍贯、经济和就读年级情况,选择10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于2015年9月—2017年4月进行跟踪访谈和调查,每个家庭由1位调研人员进行跟踪访谈,跟踪访谈期间以3个月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完成1~2份访谈报告,并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前后进行后续补充访谈和材料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阅读情况及其对图书馆的需求情况。

2.2 研究对象演化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群体自身年龄、家庭状况、流动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研究也对服务对象进行了细分。从最开始服务农民工整个群体逐步细分到服务农民工子女、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农民工等群体。

2.2.1 农民工子女

2006年,林青[16]在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举措中指出,图书馆应为农民工子女进行阅读指导。王子舟等[17]指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家庭教育缺失或薄弱、可利用的公共知识资源有限、农民工社会支持网不健全是农民工子女知识贫困的成因,并提出图书馆对农民工子女知识援助的策略、制度建设及具体方法。肖鹏等[15]92-98调研了广州市龙潭村10户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群体基本情况、图书馆利用行为和阅读需求,建议基层图书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阅读档案、打造阅读包裹或类似服务、建立城乡之间的通信和交流渠道。

2.2.2 新生代农民工

学界普遍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群体。2008年,胡杨玲[18]对深圳市农民工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公共图书馆的利用率很低。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要求“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19],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提上工作议程。此后,学界在研究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问题时也更加聚焦这一群体,肖永英等[20]对公共图书馆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服务的理论基础、服务现状、具体措施、信息援助以及信息需求和行为进行了研究。

2.2.3 返乡农民工

返乡农民工是指曾跨区域外出务工,后因个人、家庭或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又重新返回家乡的农民工。农民工返乡与农民工外出务工是相生相伴的。在传统农民工输出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改善、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造成农民工失业背景之下,农民工返乡现象逐步增加[21]。2009年,李磊[22]分析了县级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的意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息需求和获取渠道,指出县级公共图书可以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创业培训信息、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信息库、开展特色服务、加强针对性文献资源建设等。唐章蔚等在承担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移动图书馆促进返乡农民工职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期间,对移动图书馆促进返乡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该课题组[23]分析指出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本方面呈现职业技能短缺、心理压力大、学习能力弱的特点,在参与职业培训中遇到统一培训持续性差、政府主导的职业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资源与环境保障薄弱等问题,而移动图书馆服务有丰富的数字图书资源、跨越时空的服务、支持个性化自主发展的优势,可以为返乡农民工职业发展提供支持。课题组[24]采用分层抽样和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运用FRAME分析框架进行问卷设计,于2016年对青海、贵州、辽宁、湖北和湖南5个省返乡农民工的信息获取行为特征、工具属性与支持现状进行调查,提出加强多媒体数字图书资源建设、依托区域图书馆联盟优化图书馆资源配置与服务、提供深层参考咨询与交互、宣传推广移动图书馆、多方合作降低或减免移动数据通信资费的策略。

2.3 研究内容演化路径

关于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研究内容,起步于对农民工现状以及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职责分析。周红雁[25]通过对图书馆的职责和农民工现状的分析认为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者普遍认为,农民工在文化意义上属于弱势群体,但他们应平等享有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应当为农民工服务[26]。在此基础上,研究内容逐步向农民工现状、信息需求、图书馆利用情况调查转变,同时也对服务提供方的公共图书馆进行现状调查;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为辅,调查的对象由农民工整体不断细分至农民工子女、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农民工等群体。

而该研究问题的最终落脚点始终是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服务农民工,即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对策研究。加强宣传推广是学界最普遍提到的对策,而且贯穿该领域研究起步至今,宣传的侧重点主要在图书馆的公益性以及相关服务。张玫[8]49-50对广州农民工的调查显示未利用过图书馆的农民工对图书馆的认识来自亲友或者源于自己主观臆断,容易造成偏差甚至误解,图书馆应当做好宣传推广,增进农民工对图书馆的了解,进而提高对图书馆的利用率。梁超林[27]认为图书馆要有宣传意识、更新宣传理念、创新宣传方式,面向农民工开展宣传工作。其次是提升服务便利性。服务的便利性是农民工是否利用图书馆的首要因素[8],提升便利性的对策包括:一方面缩短图书馆与农民工之间的时空距离。如建设社区图书馆、图书流通点、村级图书室、汽车图书馆等相结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28],开展送书上门等延伸服务[29],延长开放时间甚至全年无休[30]等。另一方面突破时空限制,提供数字化服务。如推广电子阅览服务[29,31],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35]、网络服务平台建设[33]、移动图书馆服务[23]等。针对性开展培训、读书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服务也经常被提及。如建议为农民工开设行为、职业技能、法律知识等主题培训[34],开展读书心得交流、读书报告会等读书活动[35],设计集流动咨询服务、项目管理、网络课堂于一体的信息咨询服务[36]、完善信息资源建设为农民工提供阅读服务[37]等。此外,梁超林[27]还提出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鼓励企业参与、与社会组织合作、发挥志愿者力量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通过促进转变思想观念、制定制度政策、资金供给等方式争取政府部门相关支持。总体而言,这些对策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农民工平等享受文化服务,丰富其文化生活,为其提供知识援助[17,38],助力其融入社会[39,40]。

3 研究发展趋势

通过对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研究演化路径分析,可见近年来该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同时,还出现了访谈法特别是跟踪访谈的调研方式;服务对象的研究逐步细分,在关注农民工子女、新生代农民工的基础上,学界还研究了图书馆服务返乡农民工问题,其主要切入点是如何通过移动图书馆支持返乡农民工职业发展[23,24];研究内容上依然主要通过调查分析农民工需求及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图书馆服务现状等进而提出服务对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2019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增加2 090万人,增长13.6%,年增长率1.4%;本地农民工数量增加2 754万人,增长31.1%,年增长率3.1%[41](图1)。可见,近10年我国农民工数量逐年增长,本地农民工增长速度快于外出农民工。本地农民工中,一部分可能一直在本地务工,而一部分则是返乡农民工。

图1 2010—2019年中国农民工数量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支持农民工返乡的政策文件。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旨在激发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热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加速输出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42]。201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旨在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促进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43]。2020年,1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1 500万人以上,带动就业人数达到6 000万人左右”[44]。

综上分析,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等因素的助推下,未来我国返乡农民工数量有望进一步增加。返乡农民工既需要得到各项创业就业支持,同样也应当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在返乡这一变化中,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服务的图书馆由原先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的公共图书馆转变为返乡农民工家乡所在地的乡镇基层公共图书馆。虽然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近年来得到一定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大部分乡镇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而返乡农民工对图书馆的需求却可能更多样化、对图书馆服务品质要求可能更高。《图书馆论坛》“‘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笔谈”栏目中,李超平在《愿吴桂春家乡的图书馆越来越好》一文中写道“一边是经济发达地区图书馆事业的突飞猛进,另一边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事业的‘苟延残喘’,如果这种现状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就意味着全国千千万万的吴桂春们在将来回到家乡时仍然会充满着对曾经拥有的图书馆生活的‘万般不舍’之情”[45]。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供给与返乡农民工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可能更为突出,公共图书馆为返乡农民工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可能成为研究趋势。

4 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研究不足分析及对策

4.1 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

已有的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研究方法相对单一。问卷调查法运用中抽样方法的科学性、样本的代表性、问卷设计的规范性等仍有待完善。问卷调查法得到更多的是“是什么”的结果,而要深层次分析“为什么”,则需要通过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但目前只有少数学者采用访谈法特别是跟踪访谈的方式开展研究。总体而言,该领域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待进一步创新,未来研究可以在充分考虑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契合度的基础上,尝试采用案例研究法、实验法等进行研究,如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实践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总结服务模式,为其他公共图书馆提供生动、可操作性强的借鉴案例。

4.2 研究设计有待进一步深化

已有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研究设计相对宏观,虽然逐渐有对服务群体进行细分的研究,但是在研究设计中,并没有充分体现不同地区、不同细分群体的特征,针对性不足。对公共图书馆的深入调查相对较少,对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调查几乎没有。当对公共图书馆的现实状况以及政府保障认识不充分时,提出的对策往往相对空泛,还可能存在片面、可行性不足等问题。未来该研究领域应当进一步深化研究设计,如从农民工服务需求与图书馆服务供给有效对接方面着手,通过深入的研究得出更具现实指导意义的对策。

4.3 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细化

当前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研究内容相对粗犷,主要还是针对图书馆整体服务的对策,一般是罗列几项服务举措,简单介绍服务内容,但对每一项服务具体如何开展才能更好满足农民工需求、哪些服务项目对农民工最有吸引力等问题并没有细化研究。比如许多学者都提出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宣传推广,但具体宣传推广的内容有哪些、应当如何设计、通过什么方式才最接地气最能为农民工所理解接受等细化问题并没有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正如肖鹏等指出,在日常烦冗的工作包围下,一般基层图书馆馆员很难抽出时间精力去开展专门研究或者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15]98。细化研究内容,进而为基层图书馆提供更具可行性的服务农民工的行动建议可能是未来学界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5 结语

我国有关于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服务的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研究内容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关于公共图书馆为返乡农民工服务的问题可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农民工图书馆服务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