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现状与启示*
2021-07-10李文文陈玉平陈天娥
杨 勇,李文文,陈玉平,陈天娥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 无锡 214121;2.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民众获取媒介信息、参与媒介互动的方式也更加便捷。中国互联网状况报告指出,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0.8亿,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成为民众获取媒介信息主要来源,媒介信息“视频化”趋势不断加强[1]。美国新媒体报告“智识”发布的《2019年全球数字媒体报告》[2]显示2019年全球活跃社交媒体用户达到34亿,57%的全球人口接入了互联网,更有32亿人口通过移动端使用社交媒体。新媒体凭借其功能性、易用性、低门槛、传播时效强等特点,迅速成为民众获取媒介信息的主要手段。相比普通大众,大学生更容易接纳新兴事物,更愿意尝试新媒体,但新媒体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如虚假新闻[3]、网络虚假评论、虚假健康信息泛滥[4]等问题,使得整个媒介环境变得杂乱、臃肿,导致大学生获取有效、真实的媒介信息变得困难[5]。正因如此,本研究试图调查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的整体状况及大学生媒体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为后期针对性地进行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帮助。
2 相关研究
2.1 新媒体环境研究
1948年,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媒介传播的5个基本要素,即所有的媒介信息传播必须要经历“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者→反馈”完整的一套过程[6]。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数字、交互式、超文本、网络、虚拟的。传统媒体中媒介信息发布者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能够对信息的传播及媒介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新媒体开放、传播快、门槛低、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变化,提供新的社交圈、更易参与的虚拟社区[7],为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新环境带来帮助,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交流、互动也存在着信息过载严重的问题[8],虚假信息充斥着社会媒体大环境[9],给媒介受众带来一定的困扰。Mirca Madianou[10]等人讨论了人们利用新媒体来参与社区讨论时会产生不同的信息媒介行为的分析。王晰巍、韦雅楠[11]等讨论了利用新媒体来更加有针对性地服务于用户,提升用户使用体验;陈渝等人讨论了利用微博、微信[12-13]等新媒体用户沉浸式地深度使用从而来提高企业竞争力。Philip N.Howard讨论了利用新媒体促进公民管理和民主参与[14-15]。张敏、王晰巍[16]等人讨论了大数据环境下、新媒体环境下隐私泄露与保护。新媒体发展中也存在着区域性、人员结构性的不平衡,这造就了信息过剩与信息贫困的存在,数字鸿沟也越发明显[17]。
2.2 媒介信息素养研究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并且模糊了媒介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18]。移动互联时代,人们需要具备多种媒介素养技能才能生产、消费媒介信息。Eshet[19]将媒介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多元概念,包括技术、认知、运动、社会学和情感方面。媒介素养被称为21世纪人类的基本技能,它包括类似的技能,如访问、解码、分析、评估和生成书面、电子媒体内容,文本、图像、音频、视频[20-21]等。媒介素养还有助于人们有意识地使用媒体,区分和评估媒体内容,批判性地检查媒体类型,调查媒体效果,并开发替代媒体内容[22]。除了这些技能之外,其他技能还包括信息是如何被创造、商业化和传播到世界各地的[2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崛起,受众和媒介保持联系已不限于消费媒介信息、制作媒介信息。创建媒体内容并与他人分享开始变得重要,新媒介素养的焦点也从原来对媒介信息的被动接收到目前批判性思考、创建媒体内容并进行社会互动[24-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始终致力于全球媒介信息素养的提升,2012年发布的《媒介信息素养课程方案》[27]中指出媒介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中包括信息素养、网络素养、数字素养、媒介素养、图书馆素养等多个方面,其最核心的就是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该课程主旨是帮助受众提高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估和传播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信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促进社会进步。2013年全球联盟媒体和信息扫盲组织(GAPMIL)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该组织旨在培养全球公民的媒体和信息能力[28]。
2017年UNESCO又发布了媒介信息素养五定律[29],简称“MIL五定律”,旨在将媒介信息素养融合内化为全球人类、生活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及态度,并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公民参与和交流”。2019年“全球媒介与信息素养周”(global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week)的主题定为“媒介与信息素养公民:知情、参与、赋权”,意指媒介与信息素养(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30]有利于保障并赋予公民应有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具有良好MIL素养的公民更善于对话、利用并分享信息,远离虚假信息、谣言与负面情绪。
综上分析,新媒体环境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媒体的应用推广及反馈效果,即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开展各类社会化、推广化、行为性的研究。新媒体的批判性思维、理性认知方面深入分析、探讨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分享信息研究的比较少。因此,本文从大学生日常新媒体应用惯习上出发,开展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基本调查,探究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信息素养的状况并发现其关键影响因素。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工具
在量化研究阶段,首先借鉴和参考Henry Jenkins[31]提出的面向21世纪媒体教育的几项重要技能指标,其次详细分析Primack B.A[32]等人开发的吸烟者媒介素养量表,该量表通过理性行为理论来研究大众传媒和吸烟之间的潜在联系,并发现媒体素养能够对吸烟起到很好的干预,该量表中一些关键指标为后期一些针对初高中生、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实证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Ashley[33]等人借鉴Primack B.A吸烟媒介素养量表,对新闻媒体素养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Vraga E.K[34]对新闻媒体素养量表进行了扩充,增加了测量自我感知的媒介素养(SPML)和媒介素养价值观(VML)。Koc M,Barut E[35]提出了新媒介信息素养中4个一级指标:功能性消费(理解、获取)、关键性消费(评估、分析、综合)、功能性生产(生产、传播等)、关键性生产(生产、参与、分享等),并对此做了深入探讨与分析。
本文提出的大学生媒介与信息素养量表在内容及细粒度上进行扩充,包含了更宽泛的媒介认知能力,并且是基于一个更广泛的媒体、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框架,评估受访者生成、创造媒体信息的能力来进行。
量表的最终构建进行了如下分析:第一,综合考察了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信息素养的不同维度及细粒度理论解释;第二,讨论并检查了上文国内外几个量表的实践应用,以确定它们是否存在适用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由于传统的媒体素养量表并没有涉及新媒体信息素养框架的关键指标,我们通过小组讨论、专家咨询,并对量表进行小范围问卷发放、测试、回收,将一些晦涩难懂、模棱两可的问题去除。根据“提取共性、保留个性”的原则,最后确定问卷由8个细粒度指标(媒介信息获取、理解、判断、参与、创建、制作、影响、隐私)和35道题目组成,其中26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测量,示例“我知道如何使用搜索工具获取媒介所需的信息”“我可以分辨出不同媒介环境中的新闻和信息”“我能够利用工具(视频、图片处理软件)来创建媒介信息”等。
3.2 样本
通过问卷星在网络端、手机端分发调查问卷,问卷填写时间集中在2019年11月15日至12月5日,历时20天,参与调查的高校均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478份,其中有效问卷1400份,有效率为94%。
3.3 研究方法
本调查通过量化研究,在研究阶段,采用问卷调查法,将回收的问卷通过SPSS 24.0软件进行信效度检验及探索性因子分析,其次采用方差分析探索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并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正太分布检验。
4 实证分析
4.1 自变量描述性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中男生人数少于女生,分别占比42.8%和57.2%;受访者中大一学生人数最多,占49.6%;文科专业人数要高于理工科专业人数,分别占比为59.6%和40.4%;受访者父母受教育程度中,父母教育程度初中和高中占比最多,分别为47.1%和39.4%,其次大学占12.4%,硕士及以上占1.1%;每天接触新媒体时长1-2小时、2-5小时和5小时以上学生占大多数,比例分别为19.5%、41.2%和31.4%;受访者参与媒介行为中,即时通讯、微博、BBS社区、网络游戏、社交网站、网络投票、网络捐款的占比分别为24.3%、18%、13.3%、12.3%、15%、11%和6.1%,可见即时通信、BBS社区及社交类平台是大学生接触媒介最多的行为。
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为测量样本数据是否能够进行因子分析,采用SPSS24.0对样本数据进行Bartlett检验,其中KMO=0.859,该检验结果表明数据整体适合采用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7 616.954,概率显著性为0.000<0.05,如表1可知问卷数据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表1 Bartlett球形检验
根据前期理论假设,去除描述性统计的一些题目,并删除因子载荷系数小于0.7的题目,剩余21道题目分析共计提取出8个因子如表3所示,8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是68.8%,和前期设定的维度个数一致。采用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在6次迭代后已经收敛,量表的旋转成分矩阵见表2,21道题目在对应因子上的载荷均大于0.7,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
表2 探索性因子分析
续表
4.3 潜变量信度分析
将探索性因子组成的潜变量经过信度测试,如表3,Cronbachα系数都大于0.7,说明分量表结构信度良好。
表3 潜变量信度
5 结果分析
5.1 媒介信息素养总体状况
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总分均值为2.4394±0.4213,如表4所示,总体维度处于中下等[36]。通过逐条分析发现,在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信息理解和媒介信息判断的均分较低。通过调查发现媒介理解维度中关键选项“我会从头到尾地认真阅读信息”仅有15%学生选择了“必定会”,大学生对新媒体媒介信息的浅阅读、快餐式阅读导致大学生信息理解不透彻,往往被标题迷惑,缺乏深入思考与辨析等[37]。IFLA在“如何分辨虚假新闻”的几项建议中,强调了详细阅读媒介信息的重要性。媒介信息判断维度选项中,发现“能够通过其他媒介途径来验证发布的媒介信息”选项仅有32.8%,IFLA建议公众在判别信息准确性时能够多方面、多来源,借助其他媒介信息来考证[38]。媒介隐私维度均分较低,说明大学生在媒介信息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信息安全意识有些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表4 媒介信息素养及各级维度得分
续表
5.2 不同专业的媒介信息素养差异性分析
通过表5分析能够看出,文科专业和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媒介信息获取(P=0.009<0.05)、媒介信息判断(P=0.037<0.05)、媒介信息创建(P=0.002<0.05)及媒介隐私(P=0.002<0.05)四个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具体分析得知,文科生在媒介信息获取(文科=2.7768>理工科=2.6684)、媒介信息判断(文科=2.1852>理工科=2.1139)、媒介隐私(文科=2.2114>理工科=2.1407)均值都高于理工科学生。通过研究发现文科生媒介信息敏锐度、媒介信息的多重求证及思考时间上都高于理工科学生,学科异质性导致文科、理工科学生的差异[39]。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媒介信息创建维度的各个问题上,均分都高于文科专业(理工科=3.0186>文科=2.8778),这归咎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善于利用最新的工具、软件创建各类新的媒介信息。
表5 媒介素养各维度专业差异性检验
5.3 不同年级媒介信息素养差异性分析
对年级的差异性检验进行分析,能够清楚地判断大学生各年级媒介信息素养维度的差异。经过分析发现,媒介信息理解(F=3.85,P=0.009<0.05)、媒介信息判断(F=6.79,P=0.000<0.05)、媒介信息制作(F=3.32,P=0.019<0.05)在三个年级中有显著性差异。经过事后多重检验如表6所示,发现媒介信息理解维度中,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有显著性差异(P=0.02<0.05),大二学生的信息理解各项均值均高于大一学生。媒介信息判断维度中大一和大三学生(P=0.017<0.05)、大二和大三学生(P=0.000<0.05)、大二和大一学生(P=0.032<0.05)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大二学生信息判断能力均值最高。媒介信息制作能力维度中,大一学生和大三学生(P=0.006<0.05)、大二和大三(P=0.042<0.05)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大一学生媒介信息制作能力均值最高。通过研究大学生开设课程及校园生活信息中发现,大二学生绝大多数专业课等都会涉及媒介信息中专业知识的检索及甄别,另外大二学生参加学校各类学生社团也是最多,这就为不同专业学生交互交流和学习提供了机会,形成了媒介信息素养的氛围,提高了媒介信息素养的相关技能。
表6 媒介信息素养各维度年级差异性检验
5.4 信息检索课程选修与媒介信息素养差异性分析
美国西雅图湖滨学校图书馆“数字生活”、伊利诺伊大学iSchool虚假信息研讨会项目等均是图书馆开设的有关媒介素养的课程,此类课程主要针对虚假新闻分辨与治理[40]。本次调研特意加入媒介信息素养课程选修与否来判断与媒介信息素养各个维度是否存在差异性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最终发现选修过信息素养(信息检索)类课程的同学在媒介信息获取(P=0.003<0.05)、媒介信息理解(P=0.007<0.05)、媒介信息判断(P=0.027<0.05)上的得分均高于未选修过课程的同学并呈现显著性差异。通过调研发现,国内高校开设的有关信息检索、信息素养类的课程中,绝大部分课程已经开始侧重于培养大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意识、信息知识的获取,培养学生利用媒介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针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思维等,正因为媒介信息素养课程广泛的开设及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案例,对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7 媒介素养各维度与信息检索课程差异性检验
续表
6 讨论与启示
此次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媒介获取、参与、创建的均分很高,表明大学生乐于主动融入新的社会化媒体中,参与各种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想法。但是媒介信息中一些消极、负面、虚假的信息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健康,这需要图书馆、学校、社会共同帮助大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有效地辨别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
6.1 重视负面信息影响
媒介影响这一维度主要是用来界定学生在消费媒介信息的时候,媒介信息是否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思考和判断。调查发现,负面媒介信息对大学生媒介的认知力和心理作用有很大影响,47%的学生总是寻找媒介信息来验证、支持自己的观点,可见大学生对媒介信息有很大的认同感。36.5%的学生总是受媒介信息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41.79%的学生总是受到一些媒介负面信息的影响而带来生理、心理的不适。Melissa Hogenboom[41]在其最新的一个调研中发现,负面情绪和新闻能够改变大脑的感知能力,坏情绪甚至会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所以媒介信息的发布者,无论是官方、自媒体,都要对发布信息的真实度把关,做好把关人这个角色,并在社会化媒体上扩大正能量信息的传播。
6.2 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Web2.0出现后,媒介信息最原始的接收者“阅听人”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Sundar&Limperos[42]在《使用与满足2.0:新媒介的新满足》中就强调,Web2.0带给媒介许多新功能、新发现,进而启发阅听人新的需要,并提供新的满足效用,包括形态上的满足、个体力量上的满足、交互性的满足、导航性的满足。新媒体带来的感官、使用行为上的多样变化,需要媒介受众具有批判性思维[43],媒介批判性思维典型特征包括媒介信息获取、理解、判断。Ennis(恩尼斯)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在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之前而进行有效、合理的思维”[44]。美国ALA媒介素养框架中的核心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培育[45]。随着自媒体、网络的发展,媒介信息的内容也是鱼龙混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大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主动的思考能力,在面对媒介信息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内容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甄别。
6.3 重视参与社会讨论
新媒体带来了更便捷的社会参与、讨论。Eugene Brusilovskiy[46]等人对公民利用社会化媒体参与社区行为进行探索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社会媒体的使用频率和强度与社区参与水平高低成正比。社会化媒体信息的多源性和动态性能够帮助用户自主分析,用户能够对不符合事实的内容做出合理的判断,可以使不实信息在传播初期就得到有效抑制[47]。Porumbescu GA在2012年首尔开展了一项关于公民对公共电子政务网站及社交媒体账户使用情况的研究,结果发现公民对公共社交媒体账户和电子政务网站使用率与对公共部信任度的满意度有正向关系[48]。新媒体下,大学生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讨论,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批判性的思维,参与公共事务,打击虚假新闻,对网络媒体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
6.4 重视图书馆参与
图书馆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阵地,凭借其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海量的学术资源、专业的学科馆员,在高校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内已有高校图书馆与情报学科、新闻传播学科的老师一起开发有关媒介信息素养的通识课程[49]。在国内外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许多项目都是在图书馆的主导下进行拓展与延伸。如石溪大学图书馆开发了数字公民新闻素养课程[50],该课程旨在帮助用户获得正确的新闻信息技巧、评估新闻信息真伪,提高用户媒体素养能力;加州大学Merced图书馆通过举办新闻媒介分享会,分析新闻质量图表来探讨新闻的质量与新闻背后因素的相关性,建立了社会化媒体素养课程[51]。
7 结语
本次对于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调查大学生的层次仅限于专科,今后需拓展媒介素养调查的样本。考虑到地区发展差异及本专科学生在就业、学习行为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都将作为后期研究的主要落脚点,完善调查内容及对象,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的研究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