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通汇智,教导协同

2021-07-09陈一飞高振江王堃

民主与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国农业大学九三学社通识

陈一飞 高振江 王堃

自2016年开始,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各类人才,以在职的九三学社社员教授为核心,主导了中国农业大学首批开设的核心通识课之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课程建设。经过五轮的授课和课程持续建设,取得了许多教学成果;并在九三学社海淀区委员会、“九三学社基层组织教育与创新创业论坛”联盟的支持和宣传下,课程建设经验被推广到了北京海淀区几所高校。其“融通汇智”的建设理念及“教导协同”的践行模式,为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通识课程建设背景

通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对于培养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科学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社会及再提高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历来非常重视培养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以教育部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培养拔尖创新和行业领军人才的需要为导向,学校结合新版教学培养方案修訂,以及“新农科”“新工科”建设理念,全力打造及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核心通识课程,努力为广大学生补上通识教育短板。为此,自2013年,校教务处(本科生院)就进行了多次、多专业学生的学业座谈和校友、企业走访调研。学生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对高质量的通识教育有极大的需求。尤其是校友及用人企业极力建议学校应该多开设人文经典、科学素养、人际沟通与表达、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管理及金融和经济学等方面的通识类课程,以提高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同时坚决摒弃以往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总体设计体系不完备、类型不全、内容深浅及广度不一、学业挑战度低、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学生选课积极性不高等弊端。为此,中国农业大学将重新建设核心通识课程体系视为一项重大的本科教育改革举措。

基于此,中国农业大学专门制定了《2015年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强调及确定了加强通识教育的原则,并决定从2016年1月起面向全校各个学院的知名教师及团队重新开展征集与建设核心通识课的活动。此次通识课被确定为核心通识课,也就是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核心通识课程的认识

中国农业大学的九三学社社员老师一直有心系国家农业、倾心教育的家国情怀。在新时期下结合国家人才需求和新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九三学社社员老师始终在思考如何以九三学社集体为主导参与、践行中国农业大学的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并作出新的贡献。以往民主党派参与及融入国家建设的模式大多是“提建议、给参考”的模式,如何将传统模式转变为九三学社社员亲身实践的模式,并通过集体作为、集体智慧、集体参与教学第一线,真正为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教育以及为我国高等教育做些有意义的思考、探索和实践,也是一个新的考验和尝试。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社员中名家教授云集,并具有跨专业、多学科、知识互补等特色,如果发挥集体优势,搭建好班子,明确目标,组合好教学团队,设计好课程内容,完全可以胜任学校通识课程的建设要求。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三个支社(第四支社是2018年6月才组建的)中,大约78%的社员是在职教职工。他们丰富的教学及科研经历,加上对教育工作的激情和情怀,就是建设核心通识课教师资源的重要保障。基于此,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深刻认识到,在理解国家政策、经济形势、中国农业大学对通识教育建设的急迫性和领会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在学校党委、统战部和教务处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申请和建设一两门核心通识课,来发挥中国农业大学九三学社的师资力量,既彰显了九三学社新时期下的优良传承,也能为中国农业教育事业乃至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探索的价值。

这次核心通识课的建设申请,从一开始的构想到教学目标设立、课程名称确定、团队组建等环节,在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主导下,全校在职的九三学社社员教师被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充分体现了民主党派的职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课程建设伊始,由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委员、第三支社主委、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陈一飞教授牵头,起草并申请了主要针对农大东校区的工科类学生开设的、预设课程名称为“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创业”的核心通识课程;同时初步组建了以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工学院、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学一线的九三学社教授及副教授为主体的课程团队。老师们以此为蓝本,围绕着这门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课程设计等进行了充分酝酿,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科学素养方面设立这样一门课,开展以农业工程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素养培养为目的的通识素质教育,可以开阔工科学生对当前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认识,完善后续专业的认知和衔接,加强学习背景的梳理,树立正确的科学思维、学习方法及训练基本的科研能力,开展对创新创业的引导是完全必要的。

课程申请在一审答辩过程中,即被学校组织的专家组给出了好评,但专家组建议将该门素养课程的受众面再进一步扩大到全校本科生。答辩结果提交给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的工作汇报会上,在时任主委高振江教授的提议下,把这门课程的适应范围和课程内容确定为面向全校18个学院的本科学生开设,并在“工科”和“农科”背景知识、“素质”和“素养”内涵、“创新”和“创业”本质及授课内容编排等方面做了进一步优化,最终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创业”课程名称改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同时师资团队再进一步纳入了来自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人文与发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九三学社社员教师。课程内容不仅有理工内容,还包含生物、动物科学、草业、农学、农药、传播、管理等基本内容,并以各个课程中传递的具有专业基本背景的创新性特点、创业性案例、思维方法锻炼及基本管理和规则的讲解,开展学生们的综合素养教育。

在全校首批56门核心通识课程申请中,“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这门课最终得到专家一致认可,并被提升为核心课程,纳入中国农业大学第一批建设的20门核心通识课程体系内,自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授课。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核心通识课程建设与内容设置

在课程建设伊始,课程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问题和需求导向,结合OBE(学习产出导向的教学)理念,开始做教学的背景调研。课程团队提出的预设问题是:新时期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通病是什么?新时期我国需要怎样的大学毕业生?中国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又有什么样的困惑?如何结合创新创业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涉农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及正确的引导他们?等等。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课程团队首先对中国农业大学的大二和大三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做了问卷调研和访谈。在结合教授们多年授课和科研感受,及与各个专业学生们的接触和对学生的观察后,大家一致认为:能够考入国家“211”及“985”重点大学的学生分数都很高,可以说是高中生中的佼佼者;但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后,大约有48%—51%的学生出现了一些涉及学习、社交、自我管理等基本能力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普遍存在于我国大部分高校中。通过统计和分析,举一反三、以点窥面,课程团队教授更加清晰地凝练出我国高校大学生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或困惑:

宏观层面:太过自我,欠缺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

中观层面:自我认知和定位不清楚,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没有形成明确的目标,在学习和能力的提升方面动力不足,视野窄,并出现了学习功利心态。

微观层面: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关键点抓不准;发散思维不足,凝练问题的能力不够,不会提问,科研的规范训练普遍缺乏;能力单一,学习乐趣缺乏;对陌生环境恐惧,自我信心不足;对创新、创业及实践认识不够,外界提供的机会也不多。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否通过通识课程教育来提高学生们的这些能力?我们虽然也有些不同看法,但大家还是一致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一方面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体系在高考指挥棒下,都聚焦在考上理想大学的教育导向上,因此导致本应在中学时期开设的综合素养教育是缺失的;另一方面,大部分高中生在备战高考的几年,几乎不知道自己考上大学后未来的社会定位,对自己综合素养的自我提高也缺乏正确引导;同时在“快乐”的大学氛围中,小部分学生几乎没有了继续上进的动力。找到这些原因,在治标和治本上,我们都深感作为大学老师肩上的责任重大,即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技能,还要补充学生在综合素养教育上的短板和缺失,以及如何做好他们的人生导师,使“教学”和“教育”完美统一。这不仅要求我们高校老师要树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理念,也是对老师们在践行“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中国高等教育过程中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上有关创新、创业的培训及书本很多,但针对结合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特点、涉及的专业及行业特点等,以一门课程的形式来开设“创新创业素养”的教学还是首次尝试,为此我们展开了多轮课程大纲研讨,其中包括邀请校外专家参加讨论等环节。这其中,我们定位课程理念为“融通汇智”“教导协同”,并针对课程大纲达成以下共识:

(1)结合当下国家对“双创”的要求和经济发展形势以及行业技术革新与趋势,聚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对行业有贡献能力及适应社会、能力持续提高的人才。因此我们认为,要重新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为了贯彻好“全面”教育,本課程将充分融进及凝练每位授课教师的教学及不同科研背景和视野,发挥每位教师的智力资源,为课程搭建贯穿“融通汇智”的教学团队。

(2)我们也清楚地知道,仅仅通过一两门核心通识课程,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是不现实的。“素养”教育是一种引导教育,而“素养”在学生中的体现更是潜移默化的良好习惯。因此基于OBE理念,这门课不应该按照一门自然科学课程的罗列和形式来设置,而是要按照工程和系统要求设计内容来教育和培养学生所需的基本能力,如:科研能力、沟通能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社交力和经济与管理力等,是智商与情商的融合,进而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同时,针对实践能力、开发产品能力、设计能力等的培养,要给学生提出初步要求和基本共识,为学生后续各自专业的学习及探究打下正确的引导基础。这样的“教导协同”模式有助于学生创新与创业培育,更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3)课程设置的内容基调为:打基础、强训练、扩内容、重引导。具体体现在通过课程章节的设置和平行内容有机的耦合,讲解基本的人文和社会学常识及工科、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强调基本素养;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与互动,提示及改善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基本科研能力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并在美学以及经典创业案例讲解中开拓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创新创业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讲解及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确什么才是正确的普适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贯穿思政教育,指明学生未来发展的参考方向,引导学生的上升通道。通过这门课程教学,要基本实现四个方面目的,即:梳理、点拨、改善、引导。

(4)基于以上共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核心通识课程的内容设置架构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本课程是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为起点,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为导向来设计课程架构的。

基于这个课程架构,接下来的课程内容设计就至关重要了。课程团队认识到这类课程几乎很难做到如专业课那样的内容递进、章节前后呼应的效果,因为采用的是很多平行内容交叉的授课,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炼内容,直达痛点,但还必须做到课程的“形散意不散”。因此我们确定的课程内容分配见图2。

(5)采取不同专业背景老师分别授课形式。一方面可以使不同专业学生很快了解到本学院的学科及专业背景,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领略到不同老师良好的自身修养、深厚的学科基础及不同的授课风采,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接触范围和知识面。

(6)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讲座+互动式教学模式。基于每节课内容特点,安排课程讨论、问答等互动环节,同时在作业的布置上灵活多变,采取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写作、交流与沟通能力。最后鼓励学生勇于参与学校的URP项目,其申请书可以作为本课程结课成绩。最终,通过不同老师的章节授课和互动,形成“形散意不散”的课程体系,保证课堂教学的互补性、完整性和活跃性、号召性。

基于以上的课程架构设置和学校规定的本课程24学时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讲授的内容及学时分配见表1。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核心通识课授课效果与评价

作为第一次在中国农业大学开设的核心通识课程,课程团队在准备阶段就保持严肃、认真、负责态度,通过走访、调研、座谈等形式,对课程教学大纲做了多达6次的修改和完善。课程第一次上线后,选课人数为90人,学生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东西两区近20个专业。经过第一轮授课后,团队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师授课体会,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了课程内容,同时增补和调整了授课教师。在第二轮上线选课时,学生人数为123人,第三轮上线选课时,学生人数为185人,达到了学校规定的单门课程学生选课人数的上限。

经过三轮授课的评价(学生独立在后台的打分)跟踪,我们统计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评价,结果显示:选课人数逐年递增,说明经过学生的口口相传,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同时,该课程广受选课学生的好评,满意度、参与度等指标逐年提高,最高接近95%;由于课程的教学设计及精心筛选,邀请不同研究领域的教授专家进行授课,广泛开展互动式教学,有讨论、辩论、演讲、小作业、课堂练习等多种方式,所以在创新性和课程丰富多样性上也得到学生们的认可,指标也是逐年提高,总体评价分数平均值为96分。

五、课程建设成果及展望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这门核心通识课的定位就是打基础,为有创新和创业欲望的学生或为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宽泛的素养教育。连续授课五轮次,合计听课学生达758人,分布中国农业大学各个专业,其中包含信息化理科实验班全班学生。经过课后回访和问卷调研,在中国农业大学2018—2019年度参加全国或专业、行业的大学生各种创新或创意竞赛的学生统计中,听过本门课程的学生占比达68.8%,在获各类奖的学生中占比达29%。这里特别提到的是:由陈一飞老师指导的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本科学生参赛队参加的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经过与清华、北大在内94所高校、763支队伍的多轮激烈角逐,获机器人竞赛项目二等奖;参加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获得机器人竞赛三等奖;获2018“赛百特杯”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应用设计大赛二等奖。另外,在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学生参加的首届全国大学生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大赛、动物科学学院学生参加的第三届全国农林高校“牛精英”挑战赛、农学院学生参加的2018益达创意大赛、水利与土木工程院学生参加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等赛事中,均获得奖项。此外,中国农业大学还于2018年被教育部评为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基于本门核心通识课的建設、教学以及取得的成果,中国农业大学统战部杨志部长对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以集体智慧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在“九三学社基层组织教育与创新创业论坛”的研讨会上,作为重要嘉宾,陈一飞教授代表课程团队做了工作汇报和教学分享,在参会的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中产生一定反响,也受到了九三学社北京海淀区委的高度认可,推出了相关报道。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除了教师的基本技能传授和引导,还需学生的长期自我修养。如何让中国的大学生自觉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具备宽广的视野和优良的情操,不仅在大学期间,还要在今后的工作与社交中,提高自身修养,真正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和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只是高校教师,还是各个阶段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应重视的课题。作为民主党派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使命,努力践行教书育人职责,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培育栋梁之材。

(作者均为中国农业大学教师、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成员)

责任编辑:马莉莎

猜你喜欢

中国农业大学九三学社通识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毛泽东阻止九三学社解散
庆祝九三学社创建75周年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