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陆地卫星遥感体系建设与应用
2021-07-09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國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陆地卫星遥感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地理信息更新等提供了客观、准确、及时的基础数据。陆地卫星遥感已成为自然资源行业和其他部门日常工作的核心数据来源,是支撑执法督察和地理信息更新的重要技术手段。
一、陆地遥感卫星观测体系建设
1.卫星发展规划
从“十二五”、“十三五”到“十四五”,我国陆地卫星遥感的发展思路非常清晰。光学卫星中,资源三号和高分七号满足了立体测图的要求,其他高分一号、资源一号满足了平面观测的要求。高光谱卫星现阶段已有两颗,预计2021年再发射一颗,达到30米空间分辨率、10纳米的光谱分辨率,为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由数量向质量和生态转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雷达卫星可以解决形变的影响,满足全天候监测需求,计划于2021年底发射。针对南极冰川和我国冰川垂直方向的变化,后续还会发射激光卫星。“十二五”末在轨4颗星,“十三五”末在轨13颗星,计划“十四五”末在轨16颗星,预计除重力卫星,其他四个系列可以如期完成。
2.数据获取能力
经过近10年的建设,现阶段,陆地遥感卫星已实现全球陆地70%以上的数据获取,数据质量已达到国际同类卫星水平,可为全球监测提供数据保障。国内数据获取方面,综合8颗2米级光学卫星和亚米级光学卫星,通过构建虚拟卫星星座,统筹编制卫星拍摄计划,每日平均获取50轨、3500景、共8TB的影像数据,影像获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基本可实现月度覆盖;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多数地区,基本可实现双月度覆盖;西南获取困难区域,基本可实现季度覆盖。
3.技术体系
尽管拥有强大的数据获取能力,但要把卫星的观测信号转变为可应用于地理信息产业的数据,仍需经过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目前,我国已形成从应用系统建设总体规划、运行管理与调度、检校与精度验证,到卫星数据处理与基础产品生产、卫星数据产品质量检查控制,资源、生态和综合调查监测,再到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这一系列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为政府、社会、企业、百姓提供服务。
二、陆地遥感卫星监测体系建设
1.常态化监测
自然资源部的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根据部相关司局办及部属单位对遥感信息产品的需求,充分发挥陆地卫星遥感“快速、真实、准确”的优势,自2019年起实施了自然资源卫星遥感监测工程(“310”工程),做到全国范围内季度监测(“3”),重点区域如政府关心的长江流域、雄安、秦岭、潍坊大棚房等月度监测(“1”),特定目标如鄱阳湖水质、森林火灾等即时监测(“0”)。
2.业务流程
围绕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和生产服务需求,构建了从数据获取、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到影像解译、动态监测以及终端服务的业务流程。
3.监测内容
按照自然资源督察和执法工作要求,2019年以来,以季度全国覆盖为目标,每日对5类变化信息进行提取,2020年扩展为全要素变化提取,实现对违法用地的“早发现”,为“早制止、严执法”,以及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支撑。
三、陆地遥感卫星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了卫星中心与部属机构、省级中心、省级中心与省辖各级应用部门多级互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综合服务体系,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已实现31个省(市、自治区)全覆盖。
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以云计算环境为支撑,以多平台、多时相、多尺度、多层次卫星影像产品为资源,以实时推送、管理和分发各级数据产品为主要任务,实现数据产品在国内、国际自然资源及各行业的即时共享和高效利用,满足自然资源管理与卫星遥感影像全球对地观测需求。通过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能够提供完备的数据推送、数据查询、轨道预测、监测服务等功能,支持全国范围内400平方米以上的变化信息季度监测、国家-省-市-县四个层级每季度各类变化的宏观分析,以及长时序变化监测分析。同时,基于手机终端、微信公众号,为用户提供要闻信息、预警监测、对地观测简报等公众服务。
基于现有的技术创新,把5G、遥感和人工智能结合,通过产业化发展,陆地遥感卫星能够为政府、社会、企业提供更加标准化的服务。
责任编辑: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