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巢湖特色村镇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1-07-09陆祥熠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巢湖村镇特色

薛 梅,陆祥熠

(1.巢湖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2.上海大学 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

特色村镇是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的有益创新,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建设环境优美、生态体系完善、机制灵活适用、文化氛围浓厚,达到宜业宜居宜游要求的特色乡镇。中国社会的发展,解决好占人口多数的农村问题是关键,应从政治要求的高度认识和理顺农村各种矛盾,最终才能深化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达到推进整个国家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1](P25)。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特色乡镇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

针对国家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任务,安徽省出台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发挥规划、建筑、文化策划等领域人才的作用,调动了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安徽中部的巢湖沿岸有12个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各具有自身特色,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条件,是环巢湖旅游开发的源泉活水。随着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巢湖经济板块与特色产业已初步形成,这为环巢湖区域的乡村振兴建设有效推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对于环巢湖特色小镇的研究多从经济学、规划学、文旅角度对巢湖乡村产业、旅游、品牌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如《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以巢湖半汤温泉小镇为例》《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环巢湖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巢湖市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探讨》等,大多学者从经济、旅游等单一方面进行介绍,未从产业特色和产业辐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也未形成村镇联动。在区域特色建设中,“五位一体”的整体思维观是系统的环境设计与规划建设的发展策略。

一、特色村镇的内涵体现

特色村镇是指某个乡村产生和赖以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环境因素所影响形成的独有的特点,在风格形成和表现形式上,与其他村镇有一定差异性。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安徽省积极依托当地乡村产生和发展的环境资源,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就目前来看虽然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中且有部分村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就全省整体而言特色村镇的建设工作处在起步阶段,一些地方的特色村镇的建设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特色小镇的特色定位、项目运营主体的确定、建设资金的落实等方面的问题,已影响到特色村镇建设进度,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建设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日本“里山”特色乡村建设的理念发端于四百多年前,以生态宜居著称,不仅得到政府力量引导且全村民主动参与乡村生态建设局,为里山村旅游模式的形成注入了核心力量。里山利用乡村特有的次生林、草地、果园、菜地、沟渠、池塘等景观元素,营造出多元化的农业生态景观,在此基础上营造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氛围,建立了人与自然融合的持续发展模式。日本政府以“里山文化”及其生态旅游模式为基础,促进符合生物多样性原则,倡导按照自然过程来维持、开发本土特色乡村,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韩国则注重乡村传统文化的凝练与乡村民俗艺术的提升,主要从生态农趣、乡村艺术、乡村主题公园、乡村古宅、乡村美食等套餐式项目体验特色乡村风情。如:忠清北道镇川水天堂村,以盆栽、采摘、碳盆栽、天然染色,竹筏、洞窟探险与戏水、木雕、年糕制作等,体验生态农趣;忠清南道舒川郡东子北文化艺术村、东子北文化历史村,芳古鬼怪村等,体验乡村民俗艺术;五谷木炭主题公园、远南主题公园、春秋民族村,体验乡村主题公园;榛子古宅、明在古宅、百日旧宗家、社运古宅、贾氏古宅等,是集农村体验和休养的农渔村,体验传统美食和文化。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特色小镇建设,是从浙江兴起的有主导产业的特定地域,不是传统意义上行政区划的村镇概念。特色小镇的主要功能是建立特色产业和集聚新兴产业发展要素。本文提到的特色村镇与国家目前倡导建设的特色小镇的概念一致,是指以村落或乡镇特色产业为基础,集聚发展要素形成的特定区域,能对该区域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我国特色村镇中以诸暨模式和潍坊模式较具代表性,诸暨模式通过产业培育提升、风情造景添韵、文化传承发展、基层治理示范和乡贤能人带动;潍坊模式不只是解决精准扶贫和农村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问题,更致力于研究挖掘制约与城乡融合发展有关的政府考核、干部晋升、财政投资、融资机制等价值理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另外,还有山东省打造的“寿光模式”“齐鲁样板”等在全国特色乡村的建设中绽放异彩。这些成功案例正是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体作用,引入了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

二、环巢湖村镇的现状分析

环巢湖地区涉及多个城市的村镇行政区域,从环湖十二镇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以农、林、渔业为传统农业主,依托巢湖水系优势渔业及周边产业较为发达,但深加工和科技含量不足;第二产业围绕粮食加工业、汽配、机械、纺织等,产业相互联系性和城乡结合不足,产业链交融与延伸不够,处于单打独斗状态;第三产业已形成以“休闲——旅游——度假”一体的产业链,但高端品牌、精品游打造高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巢湖特色村镇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目前,环湖十二镇除三河镇、长临河镇外,其他古村镇的保护开发较为滞后。有巢氏、“陷巢州”、三国、包公、淮军等历史文化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市、区层面尚未完整制定特色小镇的总体规划、批次与标准,特色小镇仍是自下而上的探索实践,缺少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

(二)环巢湖特色村镇的功能联动有待增强。

环巢湖特色村镇的产业协同发展政策、特色定位不够清晰,产业集聚未形成一定规模,如表1。其表现在一些村镇特色产业与旅游功能结合不够紧密,产业定位难以开发丰富的旅游项目;一些村镇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不够深入,传统产业文化有待转型升级为现代时尚文化;一些村镇在推广时一味追求独特,在建设时却大同小异,差异化不够明显;一些村镇缺乏生态绿地和社区配套等,居民生活便捷性普遍不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完善[2]。

表1 巢湖十二镇产业类型

(三)管理运作能力不足,发展成效有待提高。

由于尚未建立各级高层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统筹协调推进。有些特色村镇建设初期高调定位,后期建设资金融资渠道不够通畅,建设进度缓慢,对外知名度、美誉度不高,建设成效不明显。有些特色村镇的建设,由于初期论证不充分,建设过程中不断外延与扩展,未达到“小、精、强、美”的规划要求。地方政府吸纳优秀人才的政策与机制不够健全,配套生活设施不完善等,对人才吸引能力严重不足,缺乏特色村镇的设计开发与运营管理的专业人才[3]。

三、环巢湖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指大家共同享受创造出来社会发展成果,实现城乡融合。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目标是使农民居有所、劳有业、活有乐,通过城乡一体化统筹乡村规划,减小城乡差距、实现资源共享使百姓受益。环巢湖乡村振兴应围绕“一轴五带多点”规划布局,重点开展精品村镇、特色村镇等建设,这将成为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

(一)增强村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关键是能否确立主导产业,产业兴旺是特色村镇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环巢湖区域以农业为基础,从初加工——深加工——乡村旅游业及周边,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村级经济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传统农业建立在小农社会的环境中,环巢湖地区气候湿润,主要农产品有:水稻、葡萄等,农业商品附加值低、规模小,传统农业很难形成特色,单纯以“种植”“养殖”的生产模式,乡村经济很难发展。因此,应对传统农业进行优化升级,形成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三产融合农业等先进农业业态,打造精品和现代化农业产业[4](P41)。如以环巢湖区域为依托,打造了一批虾稻产业集群特色村镇,建立了“区域性龙虾交易中心——线上线下供应体系——示范店认证、开设专柜——打造‘合肥龙虾’品牌——文化产业促增产品附加值——物联网技术种养模式”的特色产业链,环环相扣、互为增长。

2.农业信息化——搭上“互联网+”顺风车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对于在信息和交通等方面较为闭塞的乡村来说,“互联网+”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可以得到全面应用。巢湖三瓜公社电商村的“农旅文”三旅融合模式,打破了传统乡村线下体验的模式,通过对“互联网+”的运用,举办半汤乡学院,以乡学温暖乡村、以电商促进农业数字化,并与高校联手实现艺术下乡等,线上线下齐力并进助力乡村振兴。在乡村推广“互联网+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如:快递驿站、APP社区服务、线上乡村医疗服务等,真正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乡村。农业信息化还可搭载用数字仿真技术,建立乡村数字化乡村环境虚拟模型,如乡村特色街道、代表性古建筑、网络村史馆等,构建多维乡村旅游格局,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3.第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环巢湖地区处于江淮丘陵带,气候温和,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输出地。传统农业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区域竞争力难以凸显,通过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拓宽产业领域以推动三产融合发展[5]。首先,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开发农业景观公园,乡村景观应以农业观赏植物填充景观种植斑块,在美化村落环境的同时,集观赏与休闲为一体。其次,倡导构建综合发展模式,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特色村镇。再次,推行“一村一品”精品游、农业体验亲子游等品牌项目,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开展文化创意旅游,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艺术节、农民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如百年古村落山门李村,是品明代建筑、赏芝樱花海的绝佳去处,适合开发“网红”旅游发展模式;中李村是名将李克农诞生地,适合开发“红色游学”模式。

(二)重视村镇品牌策略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

环巢湖特色乡村既要统一对外品牌,更要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形象,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打造园区经济特色村镇。把调结构、树品牌、添活力作为环湖区域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努力做到产业有特色、基地有规模、产品有品牌。从经济发达、资源优势的村镇试点,逐渐形成巢湖品牌。建立“城乡——企业——产品——村民——游客”品牌塑造体系,健全品牌传播机制,助力“品质巢湖”建设,打造“巢”字招牌,全面提升品牌知名度,达到品牌兴农的目的。如黄麓镇南湖方村在打造民歌文化村时,对当地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特色主题进行了精准定位,打造特色鲜明的村镇品牌形象,让民歌文化元素融入村头巷尾的每一寸土地之中,让绿树白墙成为活的音符景观。

(三)加强村镇文化建设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1.突出地域特色化与差异化

在全国打造特色小镇的进程中,千篇一律的面貌和经营模式,使很多特色乡镇“特色”不足,这也是环巢湖区域特色乡镇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巢湖流域裕溪河中段的“凌家滩文化遗址”在“十一五”期间纳入国家重大保护遗址之一,“唐咀水下遗址”出土的陶片把巢湖人类居住的历史定格在了两千多年前。环巢湖区域传统建筑风貌古朴,村落布局特征明显,名人、名将辈出等,这些特色资源为该区域特色乡镇的打造提供了有利资源。如烔炀镇的南湖方村民风淳朴,有着与其他村落相同的驻守人群,不同的是这里的村民都酷爱文艺,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是有名的“音乐”村,这里的村民农忙之余,自发组织各种文艺节目,村歌、民歌随处可见,区域特色只需顺势而为,将特色演绎出来,作为精品村塑造。

2.传承区域优秀民俗文化

农村原生态景观最大的特色是原生态的恬静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城市中缺乏的“乡土气息”。乡村应发挥乡村自有特色优势,依托原有自然生态的独特风貌,延续当地文化习俗,开发不同主题的特色休闲旅游项目,增加旅游者的文化认同感[6](P105)。

民俗是乡村文化的灵魂,是村民精神文化的载体,记录了村镇的形成和发展,在形式上有歌舞、技艺、美食、祭祀、庆典等。环巢湖地区民俗文化丰富且乡土气息浓郁,集“赏、尝、听”为一体,如巢湖民歌节、银屏牡丹节、柘皋夏至节、巢湖渔火音乐节等具特色乡风的节日。巢湖地区的树雕画、竹编及粉蜡笺等是区域民间工艺美术的代表,兼具功能、观赏、收藏等价值。保护民间工艺,传承传统手工技艺,是弘扬以文化科技普及、乡风文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新乡村文化,给特色村镇注入文化魅力。

(四)加强村镇文化建设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1.优化街区空间,美化乡村环境

传统的乡村聚落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更新乡村聚落环境时,应充分考虑本地特色、人文价值及村落现状,明确乡村环境更新方向,为乡村环境优化提供内外在导向[7](P167)。乡村环境建设应实现三项基本目标:一是宜居;二是宜业;三是宜游。

以功能为主导,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增设游旅服务设施与导视,增加景观斑块建设。要合理利用环巢湖区域原有的生活居住区、特色农林产业区等,融入现代社会的特征,赋予新的形式及新的功能,以满足村镇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街区设计应注重地方特色,协调统一区域整体布局,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保证聚落内部更区与外部新建区景观上的连贯性[8]。紧抓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因素,使环境改造有氛围、文化营造有内涵;利用报纸杂志、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资源,收集关于乡村的历史文献及民间口头传说;从细节着手,做全做细街道建筑,突出地方差异性。以故事、图样、样式等形式融入乡村街道设计,设计富有特色性的铺装图案及街道小品,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景观生态环境。突出聚落景观,在重点街区巷道及道路交叉口等设立景观节点,广泛征集意见增加民众参与度,以达到增强其认同感的目的。

建筑是街道空间的主要构成部分,建筑的颜色、材质、造型是街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历史文化建筑,让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建筑成为村镇街道的重要景观节点;其次是要对于村镇居民自行修建的建筑进行统一规划,在尽量保持原有建筑格局的基础上,改建与特色村镇环境不协调的立面装饰形式。在街道建筑的统一规划中要充分结合地方元素,色彩选择上应以中间色为底,尽可能利用材料本身色彩,小面积使用彩度较高的色彩;建筑形式应结合地方特色,在尊重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巧妙利用借景造景手法,让外部环境很好地融入村镇空间;对于历史文化型乡村应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保留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做好古民居和街道的修复、修缮工作;建筑材料方面要充分体现本土化特征,利用如石材、木材、竹材等当地原生材料。

2.改善空间尺度,提升乡村体验

合理的街道空间尺度是形成街区气氛特征的重要条件之一,街道宽度(D)与两侧建筑高度(H)的比值D/H,以及街道两侧建筑的平均面宽(W)与街道宽度(D)的比例W/D,对人的视觉及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城市景观的认知感受产生较大的变化,如表2。

表2 街道宽度与高度对比给人的体验感受

更新改造中街道宽度与高度比值体验感受,延续保留的一般比较狭窄,街道周边建筑要合理控制,规划适合的街道宽高比,营造亲民、适宜的街道氛围。在建设中D/H应控制在1∶1左右,且不超过2,W/D应控制在不大于1。

(五)丰富村镇服务供给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

1.加大基础设置投入、构筑人才发展平台

强化建设管理,协调建设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中的政策引导作用。环巢湖区域应加强各村镇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应加强乡村之间交通、市政设施等建设,达到超前意识强、综合配套完善、集约利用效益高的建设目标。

环巢湖区域乡镇要利用自身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并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辐射,吸引建设与管理人才。发挥滨湖新区的辐射优势,吸引鼓励各类人才加入环巢湖特色小镇建设,培育特色小镇人才创新创业新载体。常住人口要成为产业服务的主要人力资源,产业产生的效益应做到反哺地方建设发展,使常住人口的收入形成稳定增长的趋势,真正做到能引进人、能留住人。

2.增加综合服务业态、便捷生活与教育卫生

生活富裕是农村人口安居乐业的前提,稳定的收入可以给村民物质保障。发挥政府引导的积极作用,用以奖代补方式安排财政奖补资金,增加建设资金的投入。统筹安排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加速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努力使快递、外卖等送达入户,确保居民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满足环巢湖特色村镇业态布局和常住人口生活需要。

四、结语

近几年环巢湖区域特色村镇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特色村镇建设还需加强统筹规划,特色村镇的产业集聚规模还有待扩展,各特色村镇的功能联动还需进一步增强,特色村镇的管理运行能力还需加强,特色村镇对周边地区产业链辐射成效还有待提高。在环巢湖区域特色村镇的建设中要加大促进产业融合、彰显主体产业特色、突出地域特色化与差异化、保护和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优化改善街区尺度空间、美化村镇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特色村镇达到产业兴旺、环境美化、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建设目标。

猜你喜欢

巢湖村镇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中医的特色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完美的特色党建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
巢湖玉卮意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