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化身体约束护理对危重症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2021-07-09杨艺燕林月娟杨玉香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危重症满意率约束

杨艺燕,林月娟,杨玉香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 外科监护室,福建 漳州,363000)

危重症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的意识状态较差,其在无意识状态下可能会做出影响治疗效果的行为,如坠床、自伤或拔管等,不仅影响其健康状态,甚至会导致死亡[1]。临床常对危重症患者采取身体约束策略,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实施身体约束可能会对其心理、生理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救治效果[2-3]。因此,为危重症患者制订个性化且具备临床实践性的规范化身体约束护理方案尤为重要。规范化身体约束护理通过对护理人员强调身体约束的必要性,提升危重症患者在身体约束期间生理、心理的舒适感,对于保证其治疗安全性具有积极意义[4]。基于此,本研究对危重症患者应用规范化身体约束护理,且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福建省漳州市医院收治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研究,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最终筛选出90例患者资料。纳入标准:① 均为危重症,且接受住院治疗;② 年龄≥18岁;③ 经评估需接受身体约束。排除标准:① 有精神系统疾病史或表现为精神障碍;② 入院前已接受身体约束;③ 处于严密隔离、保护性隔离或接触隔离状态;④ 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或四肢瘫痪。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2组间性别、住院时间、年龄、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比较(见表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护理时间为2周。① 体征监测:患者入院后,护士密切监测其体征变化,包含血压、脉搏和心率等,落实呼吸道护理措施,确保其呼吸道畅通。② 健康宣教: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发症及对应处理措施等,并且加强饮食指导和药物干预。③ 常规身体约束:护士依照患者的病情、皮肤状况、肢体活动度及意识状态,遵医嘱对其进行身体约束,每隔2 h观察患者的身体约束情况。

1.2.2 规范化身体约束护理 观察组患者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应用规范化身体约束护理,护理时间为2周。

1.2.2.1 约束前准备 ① 个体情况评估:医护人员分析并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度,了解其是否存在骨折、压疮等情况。对于临床表现为烦躁不安、不配合治疗且符合身体约束指征的患者,落实约束护理。② 约束前解释:由床位医师、责任护士向意识状态清晰的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身体约束的目的,促使患者积极配合,针对神志不清的患者对其家属详细讲解身体约束的目的和必要性,并签署知情书。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保护性约束器具。此外,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住院患者身体约束护理》《重症监护室患者身体约束护理评估内容》和《镇静镇痛评估量表》,每月对新入科的护士进行规范化身体约束护理相关知识培训,符合要求后方可参与研究。

1.2.2.2 约束中护理 ① 个体化约束护理: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约束部位,对于神志清晰且留置管道的患者,实行身体约束的目的在于防止患者拔管,因此选择应用手套式约束带约束其十指;对于临床表现为神志不清、狂躁不安的患者,护士不仅需要约束其双手,还需实行肩带约束;对于特别不配合的患者在应用肩带约束的同时还需于腋下放置棉垫,加强对其翻身及体位干预,每隔1~2 h翻身1次,在翻身时护士对其实施约束的肢体进行局部按摩,并开展简单的功能锻炼。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和血液循环情况,确保局部皮肤无红肿或破损情况。护士定期检查规范化身体约束护理的落实情况。② 针对性约束护理:若患者的约束部位存在皮肤破损现象,护士应用纱布及绷带对其破损部位进行保护,并遵医嘱更换约束部位。对于临床表现为约束后肢体水肿的患者,在其约束肢体下放置软枕,将患肢适度抬高,并在约束带中增加棉垫进行保护,每隔1 h观察患者的肢体水肿情况。若患者于身体约束期间极度不配合,护士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③ 约束后护理:待患者神志清晰、病情好转或拔除气管插管后,可遵医嘱酌情为其解除身体约束或使用约束替代措施,并对其进行安全宣教,实施早期活动。在解除约束时,护士仍需向患者再次解释约束的原因和目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属存在的顾虑,促使其积极配合后续治疗和护理。

1.2.2.3 规范非语言沟通技巧和基础护理 在身体约束期间,护士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了解其心理状态,积极与其沟通和交流。对于行气管插管的患者可以鼓励其通过简单手势表达需求,尽可能满足其护理需求。同时规范护士非语言沟通的方法及工具使用情况,促使患者能够从简单图片中直接指出其所想表达的需求,提高其治疗信心。护士还需认真记录患者约束部位的皮肤完整性和血液循环情况,观察其管道位置、置入深度、是否存在松动、移位等,避免因管道牵拉而发生脱管。护士每天对患者进行3次口腔护理、2次会阴冲洗,每周进行2次床上洗发,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1.3 观察指标

1.3.1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于护理2周内详细记录2组患者意外拔管、皮肤损伤或水肿、约束过紧、约束过松及缺乏合适约束物的发生情况。

1.3.2 护理满意率 于护理2周后应用自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进行评估。问卷总分为100分,依照患者对于护理措施的满意度划分为3个等级,十分满意(>80分)、满意(60~80分)及不满意(<60分)。满意率=(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3.3 护理质量 于护理2周后应用自拟的护理质量评估问卷评估2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估内容包含护理规范性、基础护理、专科操作、风险管理4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即护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3.33%)较对照组(33.33%)低(P<0.05),见表2。

表2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2.2 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97.78%)较对照组(77.78%)高(P<0.05),见表3。

表3 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例(%)]

2.3 2组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规范性、基础护理、专科操作和风险管理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多数危重症患者会出现多器官、多系统功能衰竭,其病情变化速度较快,且可能出现躁动情况,导致患者出现自伤行为,严重影响临床治疗和护理操作[5-6]。身体约束属于目前在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保护性措施,其可以对患者躁动、伤害性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但是因落实约束性护理会限制患者的活动,导致其心理状态不佳,甚至会产生抗拒心理,不利于后续治疗和护理工作顺利展开[7]。基于此,在危重症患者身体约束期间采取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加充分地了解身体约束的必要性,对提高患者生理和心理舒适度有积极意义[8]。

本研究将规范性身体约束护理应用于危重症患者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提示规范性身体约束护理对预防身体约束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其原因为,规范化身体约束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落实针对性、个体化的约束护理方式,可以有效规避常规身体约束护理的不足,从而有效预防意外拔管、约束部位皮肤损伤及水肿等不良事件的发生[9-10]。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究其原因在于,规范化身体约束护理于实践应用期间加强对患者病情观察及心理疏导的重视程度,有效保证患者护理期间的情绪稳定,进而提升其后续治疗、护理配合度。多数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其病情发展得到控制,且充分理解身体约束的必要性,对约束护理表示理解及支持,进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提升护理满意率[11]。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均<0.05)。分析原因为,规范化身体约束护理从多个层面渗透人文关怀理念,在具体护理期间强调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加强身体约束的宣传教育,促使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身体约束的积极意义高度认可,共同参与患者管理,最大限度地提升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而提升整体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规范化身体约束护理对降低危重症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其护理满意率和护理质量均具有积极效果。

猜你喜欢

危重症满意率约束
危重症患者镇静镇痛标准化护理实施效果研究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马和骑师
探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米诺环素治疗急性逆行性牙髓炎的疗效探讨
2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研究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
全程护理在112例ICU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