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源于热爱”:在肝衰竭救治及人工肝治疗领域不断探索、笃定前行
——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

2021-07-09东来

肝博士 2021年3期
关键词:肝源肝移植肝病

本刊记者:东来

人物档案

陈煜: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终末期肝病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肝衰竭及人工肝学组副组长,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副组长,佑安肝病感染病专科医疗联盟肝衰竭及人工肝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重症肝病学组副组长,中国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副主任委员、人工肝学组组长,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技术人才,北京市优秀人才,“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师”称号,“国之名医-青年新锐”奖,“北京优秀医师奖”,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室等称号。团队多年来围绕肝衰竭进行了多角度的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与国内外相关团队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项目等50余项研究项目。团队目前已累计发表SCI论文12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近500分。出版专著20余部,获得科研奖项1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7项。

到底是家庭熏陶还是内心热爱选择了从医之路,陈煜教授似乎也有些说不清楚。不过,如果不是小时候受到父母行医经历的潜移默化影响,他可能并不会毅然决然地报考医学院;但如果没有他自己对医学的热爱与坚守,他也不会在医学领域不畏风雨,笃定前行。

一、德艺双馨,救治肝衰竭患者

受人尊重与敬佩,这是陈煜对医生职业的最初印象。不过,他真实地感受到因父母职业所带来的便利,竟然是一根冰棍。

“记得那会儿,父亲亲手为一位家门口卖冰棍的老奶奶做了阑尾炎手术,疾病治愈后老奶奶很感激,以后我每次路过她那里,老奶奶总会塞给我一根冰棍,从幼儿园到小学。”陈煜对这个经历至今难忘。

如今,陈煜也成为了一名医生,他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患者带来的力量。

几年前,一位河北的退休工人,因药物性肝损害先后辗转几家医院,并出现肝衰竭、酶胆分离、肝腹水等病危情况,家属万般无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患者送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如果我们再拒绝收治,患者可能只有死路一条。”陈煜教授带领团队顶着压力、冒着风险,知难而上。经过两个多月的昼夜抢救,战胜了肝腹水、败血症、深部真菌感染、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患者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其实,这样的故事经常在上演。看到部分危重肝衰竭患者经过治疗康复,避免了肝移植,以及部分患者成功等到肝源,行肝移植手术存活,进一步增强了身为医者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都是不怕苦累,不怕危重病人,最怕的就是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毕竟医学还有很多未知领域,还有诸多的不确定性。”

回顾这二十几年的从医之路,陈煜心情有些复杂,“医生这个行业真的非常辛苦,节假日和周末经常加班加点,但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出院,这种成就感或许也是其他职业无法体会到的。”在节日收到康复患者的感谢和祝福,也感到无比的欣慰。

二、“以人为本”带科室

除了一线临床工作,作为中心的负责人,陈煜还肩负整个团队建设的重任。

“首先,自己必须要勤奋学习,掌握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把握好学科的高度。”陈煜非常注重提升团队每个人的发展空间,只要有机会,就安排他们去进修、出国访问、参加专业会议。“尽可能地给予机会,而不是限制别人的发展。”

中心文化氛围的构建更是必不可少。在陈煜看来,只有让团队个体能真切感到“大家庭”的温暖,他才愿意付出与奉献。

“简单地说,就是把科室每个人的事,当作科室的事来对待。有问题,大家一起去面对,而不是袖手旁观。”只有大家拧成一股绳,心朝着同一个方向,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

也正是基于这种人性化管理,该中心几乎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医疗纠纷与事故。并且,团队成员通力合作,运用人工肝技术及内科综合治疗方案,治愈和治疗大量来自全国的肝衰竭及各种疑难肝病患者,降低了肝衰竭的死亡率。

三、人工肝治疗艺术的匠人

人工肝技术给患者带来的获益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工肝可以改善患者症状。肝病患者通常有乏力、纳差、瘙痒等症状,通过内科治疗很难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人工肝可以迅速清除毒素,改善内环境,在短时间内能快速改善患者的乏力、食欲以及黄疸症状。从生化指标来说,人工肝前后检测胆红素、凝血功能等,可以发现指标的改善。针对一些组合模式,还会有肾功能、电解质、血氨等指标的改善。另外,对有并发症的肝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变不同人工肝方法的组合来治疗、改善并发症。对于患者的预后,目前是存在争议的,因为肝衰竭病因不同,有药物的、病毒的、酒精的、代谢的、自身免疫的等等;病程分期也不同,有急性、慢加急的、亚急性、慢性肝衰等等;还有人工肝的治疗方法、应用频次也不尽相同,治疗时机、患者选择都不一样,因此效果也不一样。另外,在肝移植之前进行人工肝治疗,可以减少术中的出血,减少对血制品的需求。术后进行人工肝可以治疗手术出现的并发症。

陈煜教授不断探索、开展人工肝治疗新方法、新模式,提出了人工肝治疗的单一、复合、序贯等治疗模式的选择、基于患者基线情况的个体化可调节人工肝组合治疗方法、改良的CPFA嵌合或序贯治疗等创新方法,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促进了人工肝技术发展和肝衰竭诊治水平的提高。提出了血浆紧缺下的人工肝治疗新模式,包括初始采用血浆代用品,节约血浆,提高疗效;采用吸附、灌流、滤过等方法;采用成分血浆分离,如PDF;半量血浆置换联合DPMAS;无血浆模式血液置换;基于基线生化指标的可调节的人工肝治疗组合等。基于基线生化指标及并发症恰当选择人工肝治疗模式、精确把握人工肝治疗时机,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血资源浪费,从而达到医疗资源分配最优化,缓解目前临床血浆资源紧张的局面,做到个体化和精准化的人工肝治疗。

四、不断创新,提出了肝衰竭临床分型等新理论

肝衰竭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评估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对考虑重症患者是否行肝移植十分重要。现在没有一个理想的预后评分系统能够精确地反应出预后。建立更加准确判断预后标准的最终目标是能在拯救生命、挽救自身肝脏以及节省资源等方面带来益处。陈煜教授团队提出了慢加急性肝衰竭新的临床分型,即基于临床转归的动态分型新标准,基于预后、时间发展轴、动态指标的具体量化标准来进行分型,将慢加急性肝衰竭分为A型:快速进展型;B型:快速恢复型;C型:缓慢进展型;D型:缓慢恢复型;E型:缓慢持续型五种类型。该临床分型的具体临床价值和意义在于:1.用临床关键的常用指标,量化,简便易行,避免了繁琐的公式计算,实用性强。2.用于肝衰竭预后的判断及肝移植的决策。3.用于人工肝治疗次数、效果的预估和判断。4.可对各临床分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新的肝衰竭临床分型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比较各分型的临床特点,利于临床医生合理制定诊疗方案,判定诊治策略,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利用。

五、深入研究,探索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

近期,Cell Death &Disease杂志发表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以坏死性凋亡-S100A9-坏死性炎症轴为切入点,探讨了M2-样巨噬细胞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中发挥肝保护作用的新机制。研究首次发现M2-样巨噬细胞可通过抑制坏死性凋亡-S100A9-坏死性炎症轴而在ACLF中发挥肝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更深入了解ACLF的发病机制以及探寻新的有效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提出了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的新视角:肝纤维化与损伤抵抗。有肝病失代偿既往史的患者在暴露于新的毒性刺激时,其对肝损伤的抵抗性增强。巨噬细胞在急慢性肝损伤中发挥着双重效应:急性肝损伤中的巨噬细胞发挥着促进肝损害的效应,而肝纤维化中的巨噬细胞发挥着保护小鼠抵抗急性打击的作用,陈煜教授团队证实了巨噬细胞的M2-样活化与肝纤维化基础上的损伤抵抗密切相关。肝源性干细胞以其低免疫原性和高增殖分化潜能,不仅为肝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提供了充足和安全的终末分化的肝细胞,并有效减少了免疫排斥反应,为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陈煜教授团队与国内外学者合作,成功构建了一株人肝源性干细胞和两株小鼠肝源性干细胞系,并进行了肝源性干细胞抗急性肝衰竭、防治酒精性脂肪肝、抑制肝纤维化和防治肝肿瘤等系列研究,发现了肝源性干细胞可以调控MDSC抑制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为肝衰竭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治疗前景。

猜你喜欢

肝源肝移植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让活体肝移植研究走上世界前沿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治疗肝源性糖尿病的注意事项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
肝源性溃疡胃黏膜防御屏障的临床研究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健康之路
肝病很复杂,久患肝病未必成良医
50例肝源性糖尿病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