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组——坊——室”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2021-07-08周益
摘要: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本文以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声音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研究“组-坊-室”校企合作模式的成立背景、具体实施方案与成效,为各中职学校声音设计类专业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组-坊-室”,校企合作,声音设计与制作
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經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1]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深入领会《方案》精神,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使得人民群众对音视频产品的制作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衍生出不少紧缺工种和岗位人才,包括从录音、声音编辑到混音的声音制作工业化全流程基础岗位。为了弥补这一领域的人才缺口,同时也为广大中职毕业生打开一扇从事声音设计与制作的大门,该校“声音设计与制作”专业于2017年创办招生,旨在向行业输送具有专业学习背景、能适应各个基层岗位,并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作为目录内专业、目录外方向,该专业在上海乃至全国中职学校范围内都属创新。为了提高专业教师行业实践机会和教育教学质量,根据行业特殊性与专业发展需要,学校在整合多方资源后,与喜马拉雅FM、哔哩哔哩、费迪曼逊多媒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音视频制作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声音设计与制作专业”率先试点“组-坊-室”校企合作新模式,校企共同参与制定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同开发实训项目资源包,突出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努力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在学校教务处和开放实训中心的支持下,“组-坊-室”课程改革模式得以在声音设计与制作专业开展施行。其核心是校企合作,由学校提供场地及软硬件设施设备,由企业提供对接工作团队和企业真实项目资源包(图1),教师团队与企业项目团队共同商议,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在相应课程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合适的企业项目以不同形式融入到教学的不同环节中。“组-坊-室”模式共有“工作组”、“工作坊”、“工作室”三级实施方案。
一、“工作组”——扎实基础知识
成立“工作组”的时间点是职一年级第二学期,此时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该学期开设的专项实训课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例如《录音基础实训》课程,该课程采用模块化项目教学,旨在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专业录音设备完成同期声录音、音效录音、棚内录音等多场景录音工作(图2)。在课堂上,教师采用模块化项目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学生分成若干个4人左右的工作小组开展课堂实训。此类课程的实训项目来自企业提供的项目资源包,教师根据不同教学模块,挑选合适的成熟项目案例,并根据教学需求对案例进行适课化改造。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建模拟情景,学生以工作组形式进行实操活动,在做中学,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各项任务。例如在进行“同期声对白录音”教学时,教师选取了“微电影同期声录音”项目,将实训课堂模拟成影视剧拍摄片场,从项目中截取“演员转身”和“演员走动”两个表演动作,按照同期声话筒员岗位要求把两个视频片段适课化改造成两个课堂任务,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依托工作组,课堂既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耕耘地,也是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试验田。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操训练当中,将视觉记忆转化成肌肉记忆,并能互相配合督促,理实结合,做学一体,与传统课堂相比,“工作组”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提高学习效率,为后续学习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在改造项目的过程中,深入分析真实项目,从解构到重构,通过备课与企业建立初步交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搭建学习脚手架,抱着以人为本的态度,获得更大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空间,不断摸索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二、“工作坊”——培养岗位技能
组建“工作坊”的时间点是职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和专项训练,学生已经具备基本专业素养,通过该学期开设的综合实训课程,将分类学习的专业技能融会贯通,模拟解决工作岗位的真实问题,培养岗位技能。例如《影视混音综合实训》课程,对标混音师岗位,旨在让学生能够灵活使用各种混音模板,根据导演要求调整响度、声相、混响等参数,完成音视频产品的台词、音效、音乐等混音工作(图3)。在工作坊中,教师团队和企业团队项目负责人共同挑选已完结的完整工作项目。在企业团队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教师担任项目经理和项目主管,学生担任一线技术人员。项目经理制定项目完成计划表,控制项目进度;项目主管分配工作任务,把控各环节质量;技术人员根据分配到的岗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例如在完成“动画短片混音”项目中,动效混音师和音效混音师在各自的模板中都添加了混响效果,但由于缺乏沟通,出现效果差异,在提交终混台环节被项目主管发现,做出退稿修改的处理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完整项目的仿真制作流程,对声音制作行业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在试错中学习积累课堂学习中不易发现的工作经验;教师则通过实时监督学生的工作质量,发现反思日常教学中被忽视的知识、技能,从而改进教学设计,尤其是重新评估教学重、难点。
依托工作坊,专项课程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师生角色被重新定位,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育人理念。通过角色扮演,师生都能切实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状态。教师在工作坊中,通过和一线从业者的充分沟通,深入了解行业,进一步拉近与行业的距离。学生通过工作坊项目,学习与上级和同级的沟通协作的能力,逐步培养岗位技能,具备职业素养。与此同时,企业和学校形成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加之让真实项目成果与工作坊制作成果形成横向比较评价,多维度评价学生作品,及时发现不足与问题,甚至会有意外收获,发现学生的艺术创意能力和其他闪光点,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自我定位,以及日后努力补缺和强化的方向。
三、“工作室”——提升综合能力
学生加入“工作室”的时间点是职三年级第一学期。在此之前的工作坊中,学生已经参与过真实企业项目,基本具备综合运用所学完成市场化项目的能力。该学期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参与真实性更高的项目将会是学生踏上真实工作岗位之前的重要经验。同时,该学期的课程设置也大幅提升了学生对时间支配的自由度,不再受制于學校日常上下课时间,而是以社会实践课的形式取得学分。专业开放实训中心也会配合工作室作息,采取弹性预约使用制度,更好服务工作室的运作。以“喜马拉雅FM工作室”为例(图4),工作室场地由学校提供,公司指派项目经理驻扎学校办公,在工作室中运营制作尚未开工的真实项目。项目经理带来全新项目的先期理念,与教师共同商议,安排学生加入不同的项目团队,以公司的考核标准考核学生。例如在“有声书项目”中,学生参与到真实项目中的时间节点不再是制作阶段,而是更早期的策划阶段。学生团队自主进行选题申报,申报成功后,在项目经理的指导下完成版权获取、有声书定调、配音员面试等在工作坊中不曾涉及的工作内容。进入制作阶段后,顶岗完成各项制作任务,并在制作完成后,与项目经理一同走完母带压制、质量控制审核、app上线等真实行业全流程,涵盖了从“需求分析”到“技术制作”再到“市场运营”的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工作的责任感,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这对他们的抗压能力是一大挑战。比如在配音员进棚录音时,由于配音时长与预算息息相关,这就对录音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容错率被压缩,多次出错甚至会使配音员产生负面情绪,加大工作推进难度。这就磨练学生,必须摆正工作心态,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发挥最优技术,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在出现突发状况时,要求学生能够及时与配音员和导演进行沟通,解释说明情况,这些都是工作坊里不曾遇到的问题。学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断进行压力测试,提升综合能力。此类工作可以增加学生的满足感,当自己参与的项目正式上线,并获得真实客户的市场评价后,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会更加强烈,并能激发学生潜能,体会到职业幸福感。
依托工作室,校企合作不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不少校企合作模式往往只停留在协议文件上,成为招生宣传的一栏,或让学生沦为企业寻找廉价重复劳动力的目标。在工作室中,校企双方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企业为校方提供了具体的项目资源和人力指导资源,校方则搭建技术人员与教师双向流动交流的平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基层技术人员短缺的困境,校企双赢。
在工作室中,市场对项目的要求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注重艺术层面,可以说艺术是不可或缺的。从企业的反馈来看,这类人才难觅,这与国内学校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关,国内从中职到本科阶段教育,很少有学校或者专业涉及到两类人才的结合培养。中职专业的毕业生缺乏艺术细胞,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又面临着技术难题。因此,工作室模式能更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等综合能力,学生在工作室项目中不断摸索学习,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岗位的转变。
校企合作同时能发挥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例如学校与多家公益组织合作,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创建并独立运行其新媒体音视频制作部门,负责日常公益服务的活动花絮与宣传片制作等。公益组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导向和正能量的企业文化,激发了学生将专业实践融入服务社会的动力和精神。
四、“组-坊-室”模式运行成效
“组-坊-室”校企合作课程改革模式运行至今已有4年,该模式运作良好,校企合作交流通畅【表2】。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和计划,强抓技能训练,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声音设计与制作人才。该模式串联起中职三年学习的各个阶段,为学生打通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双重上升渠道,符合声音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特殊性,在中职学校具有范式推广意义。4年间,参与其中的企业技术人员累计20余人,分别来自行业头部企业、区域大中型企业、长三角中小型工作室等不同规模合作单位。累计参与专业教师10余人,学生30余人。师生累计参加校企合作项目超过20余个,累计工作时长达到1000余小时,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80%。毕业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5%,其中在各校企合作单位留用率达到80%。校企合作开发和正在开发中的校本讲义有:《录音技术基础》、《声学基础》、《录音基础实训》、《声音编辑实训》、《影视混音综合实训》等(图5)。一位教师在第八届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法评优中获得二等奖,一位教师在虹口区中职学校教学法评优中获得一等奖。
结语:
在经历了“组-坊-室”课程模式的洗礼后,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和一线技术人员完成了深度交流与合作。学校对于专业定位更加清晰,及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早一步接触潜在员工,通过过程性考察评价,共同培养无缝对接岗位且对企业有一定忠诚度的毕业生;教师在社会实践和教学方法上都积累了经验和案例,更好地反馈于学生,不断转变角色,与学生共同成长,提升教学能力;学生则激发了自己的无限潜能,在“组-坊-室”模式下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不同岗位所需的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工作能力,同时能够充分了解职业的发展和晋升通道,明确求学目的,逐步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将自己所学回报社会,为开启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 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