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画成文
2021-07-08潘玉华
潘玉华
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一向比较注重的是口语表达,很多孩子说得挺溜,但一旦落到笔头,语句不通顺、意思不清楚、前后不连贯、错别字连篇、标点不会用的情况就出现了。特别是到了三年级,这些问题更加突显,孩子们对于写作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久之,让学生尝试看图写话或者命题作文,也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小学低年级学生,大都喜欢“画画”;让孩子们亲手“画”文、说“画”,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写话兴趣。
一、什么是“画文”教学
“画文”教学,是低年级说话写话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把他们内心最想表达的事情,最想分享的内容先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通过语言和文字把绘画的内容简单地表述出来。
“画文”即“先画再文”。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少,表达能力有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愿意通过简单的画来表达自己的见闻,因此我就顺应孩子的心理,让他们画想画的,画印象最深的,画感兴趣的。其次,画其实是把孩子在生活中见到的印象最深的东西,经历过的事件的固化,画也是把他们看到的东西,经历过的事件转化为书面表达的桥梁。在作画的过程中,能帮助他们引发回忆,同时激发起事件发生当时的情感体验。有了及时的画的记忆,再鼓励孩子们在自己创设的“绘画”情境中,用简单的几句话把绘画的意思表达出来,就事半功倍了。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让“画文”教学走向合作,走向对话。其中“议”是对话的一种重要方法。“画文”教学就是以“议”为核心,以学生“初始状态”为起点,关注个性化的培养,以“适时的指导和合作学习”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画文”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亲手“画”文
“画文”课,首先要教会学生“画”文。学生们在一周里经历过的事情很多,来到课堂上,在脑子里一一反映出来,肯定会杂亂无章,这时,就要有选择。把经历过的事情进行过滤,选择最想要告诉别人的一件事。当确定下来事情后,学生往往也会无从作画,因为他们不清楚到底画什么。有的是因为事情里出现的人物众多,就一个页面,不知道该选择画谁;有的是因为事情发生的环节多,不清楚该画哪个环节。这就出现了学生在半页纸上,密密麻麻地画了很多人,或者很多事物,在绘画上浪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画出来的画不仅不美,而且杂乱。杂乱的绘画体现的也是杂乱的思维,不利于正确地表达。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作画,在绘画中就能表达出你想表达的主要的内容。
例如,有学生想表达和父母一起外出给自己和姐姐买衣服,如何和姐姐两个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后来姐姐买到了,自己却看不中,很不高兴。刚开始她画了父母、姐姐和自己,前面画了一个商场,还打算在商场里画很多衣服,我告诉她,重点是买衣服,结果是姐姐买到了,自己没买到不高兴了。可以就画自己和姐姐,姐姐身上穿着漂亮的衣服,脸上露出了笑容,自己身上的衣服不漂亮,脸上的嘴角往下,表示不高兴。这样一改,图画的内容就简洁而且清晰了。
“画文”的“画”,其实是让学生在“画”前对于绘画的对象进行过滤和筛选,找准事件的重点,让绘画能够比较清晰地表达出他想表达的内容,为后面的“文”的表达理清思路。
(二)独立写“画”
当学生完成绘画后,很自然地就有了想要把画的意思表达出来的欲望。因此,他们会在画的下面用自己的语言写几句话,意图把画的内容更清晰地告知别人。由于他们的识字量不大,不会写的字比较多,因此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也可以自己查字典,或者问老师。老师要给学生留出独立写“画”的时间,鼓励他们充分地表达。
三、互助改“画”
(一)互相赞“画”
当“画”与“文”初稿完成后,让他们把作品拍照到班级群里,并让他们从“绘画”和“文字”两方面来评出他认为最好的两位学生,为他们点赞。评价“绘画”的要求是:画面清晰,你能看懂。评价“文字”的要求是:意思清楚,你能读懂。老师把所有得到赞的同学名字公布出来,把他们评为本周的优秀“画文”小作家。光荣榜一出来,配上奥斯卡颁奖音乐,学生的自豪感就来了,“画文”的兴趣更高了。
(二)合作改“画”
接下来,教师与学生合作,在课堂上花15—20分钟的时间进行合作评改。评改的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得到点赞的孩子的画文,找比较典型的,比如语句不通顺、前后句子不连贯、标点不会用的,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他们这个年龄段孩子最普遍的共性问题。于是,我会放慢节奏,边议边点拨,不断和所有的孩子互动合作,激发他们帮助一起参与讨论,一起帮助修改的愿望。当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画文得到改进的时候,让他再大声地读出来,全班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这个时刻,不但这个孩子因为得到肯定而恢复了自信,我也在试图告诉其他所有没有得到赞的孩子,不要灰心,第一次写得不好没关系,只要你认真去改,是会得到进步的。而改的过程,正是不断思考、不断成长的过程。
例文
(原文)星期天,我在家里画马。一开始我画得不像,我又拿了一张纸。后来我画得很漂亮。就拿给妈妈看,妈妈说:“好看。”我感到很开心。
合作修改实录:
师:“星期天,我在家里画马。”这句话写出了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句子非常完整,通顺。这句话就很棒。
师:“一开始我画得不像,我又拿了一张纸。”这句话,谁发现了问题?
生:“一开始”是时间,后面加个“,”。
师:这句句子里有两个“我”,可以去掉哪个?
生:可以把后面一个“我”去掉。
师:拿了一张纸干什么呢?
生:他没写出拿了纸干什么。
师:对呀,意思没有表达清楚。建议这里可以加上“重新画”,就把句子意思表达清楚了。请你来读读修改好的句子,说说你觉得这样改好不好。
生:感觉通顺了。
师:对呀,意思表达清楚了,语句就通顺了,读者就能读明白。
师:我们继续往下读。“后来”后面可以加“,”“我画得很漂亮。”老师想问问你,是不是你重新画的那张就把马画漂亮了?那么在原先画得不像,到后来画得很漂亮中间,你又做过些什么呢?
生:我又画了几张。
师:老师把你做过的事也加进去。加上“我画了一张又一张。”现在谁来帮他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大家说说这样改好不好?
生1:这样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了。
生2:把中间发生的事情写出来了。
生3:感觉语句更加通顺了。
师:你们说得对,我们在写句子的时候,前后句子之间要有联系,也就是前后意思要连贯。意思连贯了,表达也就更加清楚了。
师:继续往下看,“后来,我画得很漂亮,就拿给妈妈看,”这句话意思完整了,后面的标点应该是———
生:句号。
师:对,句子意思表达完整了,应该用句号表示。
师:妈妈说:“好看。”,“听了这句话”后面加上“,”,语意停顿,后面再写你的感受“我感到很开心。”我们在时间或者地点后面要加上逗号,句子意思表达完整后,要写上句号。正确的使用标点可以使句子更加通顺。
(合作评改后的段落)
星期天,我在家里画马。一开始我画得不像,又拿了一张纸重新画。我画了一张又一张。后来,我画得很漂亮,就拿给妈妈看。妈妈说:“好看。”听了这句话,我感到很开心。
第二类合作评改的是获得点赞第一名的孩子画文,通过边议边改,孩子们会发现经过修改过的画文更通顺了,表达更清晰了。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孩子知道,即使你写得好,但是你只要逐句去推敲,去反复“议一议”,还是会发现一些问题,一篇真正的好画文就是需要反复修改出来的。这类合作评改的方式,绝大多数老师都在使用,不再赘述。
(三)同桌互改
留出时间给同桌之间互评自改。要求一位学生大声地把自己的“畫文”读出来,另一位学生一边看一边听,学着老师之前的评改方式,根据评改要求,逐句提出修改意见。读自己“画文”的同学也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这个环节基本要有8—10分钟,力图通过这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提高自我修改的能力。
(四)展示“画文”
最后的展示交流环节,重点落到自我修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修改的是否合理,好不好;如果还不合理,你怎么帮他改。当你夸他们修改得好时,学生们得到了肯定,他们更有了修改的兴趣。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曹雪芹也说过:“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篇好的文章要经过反复的雕琢与思考、推敲与修改,才能成为一篇美文。因此,从低年级起,每堂“画文”课,老师要重视评改,培养学生提高自我修改和互助修改的能力,养成不断修改的好习惯。
四、小学低年级语文“画文”教学的评价维度
《小学低年段语文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试行稿)》指出低年段书面表达的教学要求是能根据要求写二三句正确、连贯的话,写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表达真实的想法或情感。具体评价标准如下图:
“画文”教学有三个目标:借助绘画,回忆自己所经历的一件事;能围绕一个意思用几句话把这件事说通顺,说清楚;用几句话把你经历的这件事写出来,与同学分享,做到语句通顺,前后连贯,意思清楚,正确使用逗号和句号。
(一)学习兴趣
“画文”教学源于学生表达与交际的真实需求。他们能够把一周里最感兴趣的事情,或者最想与别人分享的事情通过“画文”的形式随心所欲地向老师、同学或者家长表达出来,“画文”成为了他们热衷表达的一种形式,成为了一种特殊而有效的交际方式。在每次“画文”过程中,我给学生最多的就是肯定和表扬,每一位得赞的同学都会获得“画文小作家”的称号。在评改课上,孩子们和我充分、愉快地互动。每次“画文”,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由衷地为孩子高兴,从不吝啬对他们的赞扬。学生们对于“画文”的兴趣得到了激发。“画文”在孩子们心目中,不再是“写作文”,而是同学和老师、同学和同学之间心灵沟通、互相交流的桥梁。
(二)学习习惯
1.倾听的习惯得到了培养
通过“画文”的教学尝试,学生学会了认真倾听同学的“画文”,积极投入到帮助同学逐句修改的评改互动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听出问题,找到病句,帮助修改;还能听出亮点,真诚地赞扬,并主动地学习。倾听的习惯在每堂课上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表达的习惯得到了培养
在课堂上,呈现最多的表达形式就是“议”,老师和学生“议”,学生和学生“议”,“议”的内容有针对原文的,有针对需要修改的字、词、句子或标点,有针对修改后的文章的。通过一次次的教学实践,学生表达的习惯得到了内化。
(三)学业成果
通过“画文”教学的尝试与实践,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选材的能力,对语言的敏感度,说话、写话的表达力都在提升。大多数学生能用几句话把自己经历的一件事写出来,基本做到语句通顺、意思清楚、前后连贯、正确使用逗号和句号。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学会了评改别人的“画文”,特别主动、热情地倾听同桌的“画文”,并有理有据地提出问题,帮着修改,一篇篇具有个性化的“画文”在老师的适时指导下,在师生互动中,生生互动中生成、提高。
“画文”教学的实践得到了所有家长的支持,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有更多的“画文”素材,特意在双休日带孩子去体验生活。班级群在双休日里是最热闹的,很多家长会把带孩子去参加的各项活动拍照到群里与大家分享,有时会很自然地形成一个共同话题,孩子和家长都会主动参与探讨。如此一来,孩子们“画文”的素材像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多,素材丰富了,“画文”内容就更加充实,表达的需求也更强烈。一位家委会主任还把每次没有修改过的“画文”和已经修改过的“画文”都拿去扫描,专门做成了一本厚厚的册子,说要帮孩子们存档,更要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