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技术对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的影响
2021-07-08柯美玲
柯美玲
新生儿溶血病也叫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指母体与婴儿血型不合造成同族免疫性溶血,母体血型抗体进入胎盘,破坏新生儿红细胞,从而引起黄疸、贫血等症状,伴随疾病进展,还可导致发生心力衰竭、脑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需尽早进行积极治疗[1]。输血是临床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方式,若治疗过程输注同型血,可进一步加重溶血反应,因此,为确保和提升输血治疗安全性,在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2]。凝聚胺技术、微柱凝胶技术是当前交叉配血试验常用检测技术,为确定两种检测方法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文章以2019年7月—2020年9月期间50例ABO新生儿溶血病病例样本为观察对象,随机收取5份ABO同型红细胞制剂,分别采取凝聚胺技术、微柱凝胶技术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比较配血试验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时段:2019年7月—2020年9月,观察对象:50例ABO新生儿溶血病病例样本,母体血型均为O型,患儿及母亲的RhD血型均为阳性,男27例、女23例,年龄1~10 d,平均(5.5±2.3)d,体质量3~5 kg,平均(4.1±0.7)kg。
纳入标准:(1)符合ABO新生儿溶血病诊断指南与标准[3];(2)患儿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真实;(3)家属知情研究内容、目的,同意参与,配合有效性良好;(4)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执行。排除标准:(1)存在意识障碍患儿;(2)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具有精神病家族史患儿。
1.2 方法
随机收取5份ABO同型红细胞制剂,采用凝聚胺技术、微柱凝胶技术进行主侧交叉配血试验,即采用上述两种技术将血清和放散液分别与5份随机抽取的同型红细胞制剂血样进行主侧交叉配血,交叉配血试验流程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相关标准与流程进程,具体如下:采集患儿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处理(转速:2 000 r/min,时间:10 min),分离血清、红细胞,并洗涤红细胞,所用溶液为氯化钠注射液(浓度:0.9%),配置红细胞悬液、压积红细胞,凝聚胺技术试验:采用上海阁仑美公司的凝聚胺介质,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完成检测操作;微柱凝胶技术试验:对抗人球蛋白卡进行标注,向1号、4号孔中加入A 型红细胞悬液,向2、5号孔中加入B型悬液,向3号、6号孔中加入O型悬液,同时,分别向1~6号孔中加入50μL 0.8% 红细胞悬液、30μL 放散液,在37℃条件下利用孵育器对抗人球蛋白卡进行孵育处理,时间为15 min,后离心10 min,分析结果。
1.3 观察指标
50例患儿交叉配血244次,观察分析血清交叉配血检测不合格率、放散液交叉配血检测不合格率、血清凝聚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技术配血结果、放散液凝聚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技术配血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交叉配血检测不合格率
研究组(微柱凝胶技术检测)不合格率27.46%高于对比组11.89%(凝聚胺技术)(P<0.05),见表1。
表1 血清交叉配血检测不合格率
2.2 放散液交叉配血检测不合格率
研究组(微柱凝胶技术检测)不合格率27.87%高于对比组9.43%(凝聚胺技术)(P<0.05),见表2。
表2 放散液交叉配血检测不合格率
2.3 血清凝聚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技术配血结果
血清凝聚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技术检测结果为阳性一致性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血清凝聚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技术配血结果(n=244)
2.4 放散液凝聚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技术配血结果
放散液凝聚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技术检测结果为阳性一致性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放散液聚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技术配血结果
3 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是临床常见新生儿时期疾病,病因比较复杂,可分为ABO新生儿溶血病、Rh新生儿溶血病[4]。其中,ABO新生儿溶血病为常见类型,所占比例约为83.5%,该种类型溶血病一般为母体为O血型,而胎儿为A血型或者B血型,母体输血史、妊娠史是诱发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因素[5-6]。当发生新生儿溶血病,若未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疾病可在短时间内进展并诱发严重并发症,对健康和生命造成直接威胁,因此,及早予以有效诊断、治疗是改善预后结局的前提[7-8]。在既往输血治疗中,一般以同型输血为原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输血前交叉试验,但是,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体内具有母体抗体,常规方式输血、检验极易造成溶血反应,故此,在输血治疗前,选择合理检验技术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是确保和提升新生儿输血治疗的关键所在[9-10]。
凝聚胺技术、微柱凝胶技术是现阶段临床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的常用技术,凝聚胺技术属于传统方法,其是采用高价阳离子中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缩短细胞间距,形成非特异性凝集,但是,温度较低会造成冷凝集现象发生[11-12]。微柱凝胶技术为血清学技术,具有灵敏性、特异度高等优势,在临床输血前血清学筛查中应用极为广泛,使用该技术过程中,血型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加入试剂、标本,用专用离心机离心后可直接用肉眼观察结果或用血型仪分析,最终结果直观、稳定[13-14]。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微柱凝胶技术)血清交叉配血检测不合格率27.46%高于对比组11.89%(凝聚胺技术)(P<0.05);研究组(微柱凝胶技术)放散液交叉配血检测不合格率27.87%高于对比组9.43%(凝聚胺技术)(P<0.05);血清凝聚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技术检测结果为阳性一致性较差;放散液凝聚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技术检测结果为阳性一致性较差;结果说明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远优于凝聚胺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微柱凝胶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所需时间较长,若为急诊配血则存在一定局限性,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进行其他辅助试验,尽快排查抗原抗体,防止发生不良输血事故[15-16]。
综上,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交叉配血试验中应用微柱凝胶技术,灵敏度更高,且检验效果更加准确,可为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治疗提供良好保障,在降低后续病情加重的发生率方面意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可观。目前,我国对于微柱凝胶技术对提高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步开展阶段,为更好证实其应用价值,未来需加大研究样本容量、加深研究深度,以期使微柱凝胶技术发挥其最大应用价值,提升输血治疗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