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资源分类及研学模式研究

2021-07-08蔡超宇王怡宁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研学村落助力

□文/蔡超宇 王怡宁

(集美大学 福建·厦门)

[提要] 随着2012 年4 月中国对传统村落抢救行动的展开,传统村落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开发商业旅游也成为一种普遍方式。但是,目前传统村落商业旅游面临开发不合理、管理不当等情况,发展遇到困境。本文以全国14 省20 个传统村落为例,通过问卷、谈话等调查法,对以上传统村落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最后创新性地将传统村落分为综合发展型、人文优越型、自然优越型和发展潜力型等四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提出相应的研学模式。

一、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文化和自然资源丰富、需要保护的村落。从2000 年到2010 年,中国传统村落的数量从360 万个变成270 万个,10 年间共有90 万个传统村落消失。2012 年4 月,中国抢救性地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经过九年的努力,已有6,000 多个村落被列入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国内的传统村落文化旅游资源被大量利用与开发,传统村落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部分开发商存在急功近利心理,对传统村落进行不合理的开发与不恰当的管理,导致大量传统村落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

反思以往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大部分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开发商没有在规划初期对传统村落固有文化做大量调研与分析,并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和自然资源进行归纳分类,这种旅游开发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对资源、环境和风景的保护,反而加速了传统村落的消失,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

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大多针对成年人,并以观光旅游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愈发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基于李克强提出的“互联网+”理念,“旅游+”理念应运而生。具有代表性的有“旅游+农业”的乡村旅游以及“旅游+教育”的研学旅游,本文将以后者为重点,对全国14 个省份的20 个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分类,进一步将被调研村落按资源的特点划分为四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研学助力模式。

二、研学助力传统村落发展

(一)研学助力传统村落发展的可能性

1、研学能带动当地旅游业深度发展。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和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大众对于旅游需求的动机也在发生改变。以观光型旅游为长期市场定位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传统村落旅游必须主动求新求变。

研学能深度开发旅游市场,促进传统观光型旅游转型升级。通过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加研学,进而建立游客对传统村落的归属感,留住游客的心。同时,带动餐饮、交通以及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研学能助力当地传统文化传承。观光型旅游在传统村落资源开发过程中,开发商为迎合市场和游客,过于注重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文化共同体的保护和重建,格式化的旅游不断格式化着传统村落,让承载着丰富文化资源的传统村落沦为“生意的叫卖场”。

研学旅行从人文角度入手,以文化干预的手段唤醒传统村落的内生力。以当地实际发展情况以及资源为依据,科学合理地规划研学旅行路线,在开展研学旅行过程中将当地文化等资源赋值文创产品,在带动传统村落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帮助乡土文化传承,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研学助力传统村落发展的必要性

1、传统村落为研学保留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是世界上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国家,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这些资源大多都由传统村落承载着,在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情感、景观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文化遗产被视为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的宝贵资源,是祖祖辈辈在历史上创造并保存下来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的根与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开展研学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传统村落为研学提供良好的自然教育资源。自然教育即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人类为媒介,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体验者融入大自然,通过系统的手段,实现体验者对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编织,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如果将此作为自然教育研学基地,挖掘其内在资源,将更接地气,更具本土化气息。

三、旅游资源收集分类与价值评价方法

(一)旅游资源收集。截至2019 年4 月,我国住建部、文化和旅游部、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已发布了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笔者将名录中的全部村落作为总体,从每个省中按1∶200 的比例对该省的传统村落进行随机抽样(数量不足200 个的省则不抽取样本),最终选取贵州省黎平县肇兴镇堂安村等共14 个省份20 个传统村落为样本,使抽取的样本具有覆盖面积大、操作性强的特点。

(二)旅游资源分类。通过建立信息数据库,把大量的无序资源进行整合,按照自然生态、传统文化、革命历史、劳动实践等类型分类,以《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8972-2003)为分类标准,在各种类型中根据科学文化价值、规模、完整度等角度对全国14 省20 个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级,构建资源规划。

四、传统村落类型与研学模式选择

笔者根据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特点及其资源未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因,将传统村落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综合发展型、人文优越型、自然优越型和发展潜力型。有针对性地提出四种研学助力模式,每一个模式都与传统村落自身拥有的自然、人文资源相匹配。(表1)

表1 传统村落类型分类表

(一)综合发展型。这一类型研学模式可总结为四个字:多元、特色。综合发展型传统村落存在资源开发不符合自身情况、优质资源因短期经济效益较低的特点受到忽视的问题,本文在多元特色助力模式中提出素质研学的核心对策。

丰富优质的资源可通过对资源要求高的素质教育课程进行整合,并且可以较快速地吸引周边小学生到此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由于该村落资源种类众多,因此当地可以在有一定基础之后,尝试设计康养、艺术等面向其他年龄及不同身份群体的研学,在未来定制个性化研学,打造传统村落IP。

村民、政府等作为在研学的各个环节中受益较多的主体,应在研学反馈中对资源开发进行完善以便寻求更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此外,由于其资源水平高、体量大,当地还可以尝试在后期引入互联网技术,进行资源的线上整合、线上开发。

(二)人文优越型。这一类型的研学模式可总结为四个字:乡土、传承。结合该类型传统村落存在的传统文化难以传承、受到现代文化冲击的困境,本文提出乡土文化研学。

乡土文化发展基调与人文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深厚的人文资源正是乡土文化研学的亮点所在。前期在对周边小学生精准开展乡土教育后,可尝试深挖人文资源打造适合更多年龄段的、附加值高的长期沉浸式文化研学。随着人文资源作为课程资源重要性的提升,文化自然会得到其所适应的时代的传承。通过助力文化自信,从而形成促进人文资源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提高传统村落的竞争力。当对人文资源有更深理解时,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会使得传统文化触达现代生活更多方面。

(三)自然优越型。这一类型的研学模式可总结为四个字:生态、健康。结合该类型传统村落存在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可能超出生态承载力的问题,本文提出自然研学。

目前,除了教育领域正在推行劳动教育、自然教育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健康领域的消费也逐渐火热。当对前期的自然教育有一定的积累后,可尝试开展相关产业链更长的康养、休闲类健康研学,以此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此时,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则可以为教育乃至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四)发展潜力型。这一类型的研学模式可总结为四个字:归属、关注。结合该类型传统村落常见的村民对本村资源未有足够重视、需外界关注支持、人才流失等情况,本文提出周边研学。

当资源本身缺乏突出优势时,村民往往会降低对资源的重视程度,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因此,需改变村民的观念。亲身参与本村的研学则是一个培养村民主人翁意识的好办法,并且从周边研学做起,也是结合自身资源水平逐步吸引外界关注的良策。当传统村落中的各方对自身资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后,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资源搜集、线上资源宣传则更有可行性。

五、总结

通过梳理传统村落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现全国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空间组合良好,具备研学开发条件,但却存在整体风貌不佳、传统村落文化凸显不够,缺乏优良文化表现形式与载体等问题。本文根据传统村落的资源特点,以激活传统村落的内在机制与生存活力为目标,探究传统村落研学发展路径。在对全国14 省20 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调查基础上,分析研学助力传统村落发展的效益,提炼总结出四种可推广的研学模式。未来将继续在行动研究中考量研学活动对传统村落长期发展的助力作用,希望中国的传统村落因地制宜选择创新性发展路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研学村落助力
助力成功七件事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