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阅读,助力古诗教学中的语文要素落地—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教学为例

2021-07-08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古诗文爱国古诗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 高 阳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教材相比,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多,诗文题材丰富,内容更有特色,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了优质的素材,旨在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诗词素养和文学修养。100百多首古诗词分列在统20册教材中,契合了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在古诗教学中落实各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这就要求教师突破传统诗文的教学定式,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读、思、悟进行方法的引领与统整,推动学生对古诗文的深度阅读,以此让语文要素得以落实。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爱国情怀,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古诗笔简意足,要读懂诗人,读明诗意,悟出诗情,就离不开对古诗的深度阅读,以层层渐进的阅读方式来对古诗进行深度理解。如何通过深度阅读,在古诗教学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笔者将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在渐进式朗读中明诗意

古诗教学不能墨守成规,要寻求突破,但是牢记诗歌教学的基础是不能舍弃的,即诵读。诵读这一板块必须贯穿小学诗词教学的各个年级。对小学生来说,古诗的表达方式相对比较陌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以读来引学生入境,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诵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在读中充分体会古诗的深厚意蕴。

1.借助注释,读准确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编排上加入了重点字词的注释,这些注释巧妙化解了学生读古诗时的畏难情绪,为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提供了基础,也为学生自主读懂古诗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在教学《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三首古诗时,笔者将第一个教学目标就定位为“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在学生初读古诗的时候就提出学习要求:借助书上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一句为例,教材中给出了“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摩天”的注释,那么学生要读懂这两句诗的意思就容易多了。有了注释的帮助,高年级学生初读古诗时,在读正确的同时也能够初步读明白诗的大意,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2.结合背景,读明白

如果说注释为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提供了扶手的话,那么背景资料就为学生读懂古诗架起了一架梯子。诗人创作离不开时代背景与个人创作背景,因此,要想真正读懂一首诗,就必须去读它的创作背景。在教学这三首诗时,笔者借助了课堂导学单,在课前导学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背景资料链接。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例,笔者在导学单中提供了杜甫和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

有了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就会更加完整、充分,对诗句中一些重点字词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结合注释、背景的诵读,是学生实现深度阅读的第一步,在阅读中质疑,对不理解的字词提出疑问,接着在注释、背景中找到答案,形成解释,最终突破学习古诗难度的第一步,读明白古诗的意思。

二、在板块式思考中明诗眼

深度阅读重在学生的独立思考,我们希望学生能准确找出相关语句研读欣赏,不泛泛而谈,能读出自己的细腻感受,读出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蕴或内涵。古诗阅读中最忌讳逐字逐句分析,这样的线性教学缺少教学的厚度、深度和温度。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寻求一种板块式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

1.抓住诗眼,品词析句

开展板块教学,抓住每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诗眼是全诗的中心,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诗人表达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内容设计问题,品词析句就会生动起来。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例,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笔者进行追问:“朗读中,你有没有感觉到诗人有一种情绪一直在诗歌中流转?”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喜欲狂”这一关键词,“喜”就是本文的诗眼。此时,笔者用一个问题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诗人是怎样写出自己的喜欲狂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再次品读全诗,从“涕泪”“愁何在”“漫卷”等诗人和家人的动作、神态中充分体会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笔者还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的动作、语言等,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产生的重要作用,这一教学环节也勾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着眼写法,落实要素

板块式教学的问题设计重点指向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和表达规律,古诗教学中也应如此,古诗教学不能一味钻进重点字词的理解中而忽略了其精妙的写作手法。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体会其写法是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在品读完《从军行》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是边塞的景色,后两句描写的是诗人心中边关将士的雄心壮志,那么前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呢?如果也替换成表现雄心壮志的句子可以吗?学生在深度思考中都能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体会景物描写衬托的重要作用,关注古诗的一种独特写法。

三、在对比式阅读中品诗情

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但是如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真正理解诗人的爱国之情,让这份爱国情突破时空的限制,打动学生呢?这就要求学生有深度的体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对比阅读。

1.横向对比,拓展阅读中深化理解

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常见这样的方式:精读一首,带读一首,实现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迁移与运用。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将学法的迁移运用在了课内的三首诗中,横向拓展阅读课外古诗则是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情感服务的。在学生学习完《从军行》之后,笔者补充阅读了王昌龄的《出塞》;在学生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时,引入了一串陆游的爱国诗歌,读完陆游,又补充阅读了林升的《题临安邸》。学生对比阅读了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歌,同一时期不同诗人的诗歌,这样一种横向的拓展阅读就很好地为课内的古诗进行了一种补充,几位诗人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2.纵向对比,比较阅读中深悟诗情

三首古诗因为表达的情怀相同,被放在了同一篇课文中,作为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一规律。因此,在学完三首古诗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出示表格:

朝代 作者 主要内容 作者感情《从军行》 唐 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赞扬戍边战士,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 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慨和盼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写了朝廷军队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闻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表现了作者高兴的心情,体现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和爱国爱民之情

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的不同点其实比表格上的更多,除了诗文内容,还关注到了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但是,虽然时代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三首古诗的爱国情怀是相同的。在这样纵向的比较中,爱国情怀这一主题得以在学生心中深化。趁热打铁,笔者再次拉长比较的纵深,带着学生再去读革命时期、读抗疫期间的诗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之情。

总而言之,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古诗文教学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古诗文尤其是古诗时,要善于运用“陌生化”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对古诗文也能够开展深度阅读。在深度阅读的助力下,让语文要素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古诗文爱国古诗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拟古诗”之我见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爱国学·晒佳作
品读古诗
爱国学·晒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