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观察,清楚表达—浅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察单元的教学策略
2021-12-04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新世纪小学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新世纪小学 钟 宁
观察是学生获取材料、积累知识、储备经验的重要方法。作为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也是学生描摹事物,学会清楚表达的基础。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人文主题,将学会细致观察、连续观察作为训练要点。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单元资源,引导学生经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缺乏方法到储备方法、从眼睛观察到动笔实践的思维过程。
一、激活认知经验,洞察选择性观察
进入全新单元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借助单元篇章页的内容,引领学生一起回忆,激活之前学习与观察的相关内容,一起交流分享相关的经验,复习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理清原始学情基础,有助于在学生认知储备和所要学习内容之间搭建认知通道。对于相同的景象,不同的观察者会有完全不同的观察视角和思考着力点。
结合这个单元的内容来看,作者分别选择了哪些内容作为观察对象呢?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核心问题开启单元的阅读教学,激活学生原始的认知经验,与课后所拓展的文本进行比照,对比明晰作者对观察事物的选择。文本的体裁样式不同,其观察的关注点也会相应地出现差异,但不管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性文本,诗人或者作者在事物观察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重点。比如这个单元中的《爬山虎的脚》,作者重点关注的就是“爬山虎的脚”以及“它是怎么一步步爬的”;《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对蟋蟀的观察,就不再是常规思维下的外形和体色,也不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唱歌”声,而是将观察的重点聚焦在“住宅”的建造过程上。再比如《古诗三首》中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舍弃了庐山,而专注于瀑布。
学生在联系中、在对比中就会发现,即便是被人们所充分关注的事物,也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观察重点,从而形成全新的认知体验,这对于获取更为灵动和个性的事物,有着较大的帮助。
二、细读品味文本,历练连续性观察
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各种变化。因此,观察仅仅局限在固定层面并不科学,也不完整。因此,强调细致观察在于凸显观察的精准性,而连续性观察则侧重于观察的完整性,这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彼此融合。
从这个层面来看,学生洞察了作者所选择和明确的观察对象之后,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的,并相机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获取如此丰富的信息呢?借助于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细致阅读课文,发现并关注课文中生动且形象的细节化描写,尤其是表示连续性观察的关键性词语,鼓励学生在深入品味的过程中进行内化和复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着力鼓励学生将文本的语言文字在脑海中浮现出各种不同的画面和变化的动态过程,再借助画面来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形象,继而感受作者连续性观察的作用。
比如《爬山虎的脚》在描写“脚”的外部形态时,就联系了“蛟龙的爪子”“蜗牛的触角”等描摹,并细化到具体的颜色、细丝等。这些细节描写所展现出来的教学价值不仅仅是借助语言再现爬山虎的脚在长大之后画面的差异,也体现了作者连续性观察的细致。再比如《蟋蟀的住宅》,作者为什么能够将平常人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事物描写得如此生动翔实呢?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那样—“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这种连续性地关注和观察,才让作者获取了第一手的表达资料。
有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只要静下心来关注,就完全可以从中探寻到丰富而独特的资源,可能是独特的景象,也可能是意外的细节,可能是不同的道理,也可能是一种意外。只有连续性地实践观察,才能促进作者深入思考,内外链接,从而为完成本单元的习作奠定基础。
三、注重情感介入,践行个性化观察
当下的语文教学,个性化绝对是一个热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阅读教学积极倡导:不要以教师个人的解读替代学生的思考,而要珍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对于观察也是相同的道理,换言之,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发现,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引领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点,带着自己的情感出发,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着力点。
纵观单元中的三篇课文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采用单元统整的方法,在三篇课文教学结束之后将三篇课文整合起来,要求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感受作者在观察和表达时所呈现出来的情感。单元中所编选的三首古诗也是如此,比如《暮江吟》中,诗人为什么要将夜晚的露珠说成是“真珠”?诗歌中用一个“可怜”,写出了自己对事物的喜爱之情,《爬山虎的脚》将爬山虎满墙的叶片想象成“荡起的波纹”,将爬山虎的脚想象成“蛟龙的爪子”,这都体现了对爬山虎的喜爱,《蟋蟀的住宅》中则用“住宅”替代“巢穴”,用“建筑师”给予“蟋蟀”以高度称赞,而将蟋蟀的叫声说成是“弹琴”,这也都是对蟋蟀喜爱之情的表达。
四、链接生活实际,推动实际性观察
俗话说得好:光说不练假把戏。因此,借助教材中的课文感知了表达的特点和作用之后,一定要给学生搭建实实在在观察的契机,教师要相机布置一些富有针对性的简单可操作的观察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记录。
比如有的学生选择观察豆芽的生长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日期,关注豆芽生长的状态以及所形成的不同,并关注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利用过生日时购买的蛋糕,观察蛋糕变质的过程,以连续两周的观察,关注其前后的不同;有的学生则观察小狗一天的生活,从吃饭、行走、睡觉等不同方面进行记录,展现对小狗的喜爱……在这种观察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是丰富且真实的,而且还锻炼了细致、深入、连续的观察意识。由于每天的观察是相对零散的,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将自己观察的记录作为观察日记的素材,进行合理、高效、创造性的整合,从而写出清晰而连贯的观察日记。
教学至此,观察并没有结束,还需要进行拓展和联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联想对于观察而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可以获取从实实在在的观察中所无法体悟到的现实。只有将观察和联想整合起来,真正促进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从具体的课文中分辨哪些是作者观察所得,哪些是作者的联想内容,并尝试将联想的部分剔除,与原文进行对比,相机感受观察之后的对比,深入感知联想在写观察类文本时的重要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才仅仅是起步,还需要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落实。
从这个角度来看,观察和联想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彼此映照,离开谁都是不完美的。如果说观察侧重于观察力的训练,那联想则更多地侧重于学生内在的感受和情韵。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获取了第一手资料之后,帮助学生了解观察过程,从而将教学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其一,在获取观察收获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增强生动形象的修饰性词语;其二,及时真实地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从而将内容描写得更加清晰。因此,在设置的观察表达中,就必须要增设“感受”一栏。但填写在表格中的词语,往往是零散的,是概念的呈现,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一种感受,以细腻化的笔触展现到课文中去,这就需要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并通过课文中的范例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内在模仿,从而改变观察日记的言语表达质量。
语文教学需要多强调观察性方法的学习,要积极发挥单元文本的范例作用,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准,更要还原作者的观察方法,其价值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关注文本的自身价值,并在实实在在的观察实践中,获得方法、形成意识,从而将观察日记写清楚、写翔实、写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