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2021-12-04江苏省南京市府西街小学徐金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治道德

江苏省南京市府西街小学 徐金燕

保护环境是我国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也是体现个人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育行业中也加入了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最近几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中,环境教育多次出现,成为这门学科非常重要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方法,让他们意识到为什么要保护环境,自觉加入保护环境的队伍中,约束自身行为,认真履行个人的法律义务与道德责任。

一、环境教育的时代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在经济发展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各地区的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空气质量、水源质量等严重下降,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育部门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提上日程,从小学开始增加了相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在开展环境教育时,学校根据教育规律开设课程,鼓励教师利用身边关于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资源,并结合学生的自身条件,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讲解环境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行动。

1.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最近几年,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生物种类减少、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对地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了保护地球环境,我们都要尊重、热爱并保护大自然,从小学教育入手,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将环境教育纳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

2.保护环境,自我做起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保持传统的教育理念,过于偏重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培养。目前,大部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校园里存在乱扔垃圾、乱涂乱画、浪费水电、浪费纸张等不文明行为,对校园整体环境和氛围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现阶段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小学时期,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环境素养成为重要指标之一,在各级各类评选中,学生的品德素养也纳入了评选标准,集中考查学生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所以,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环境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避免因自己无知行为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他们不仅自己知道,还能影响到他们的家人,从而提升国民的综合素养。

二、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1.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忽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读一读资料就算完成学习任务了。学生们缺乏主动探究的过程,对于环境保护只有粗浅的认知,难以形成良好的环境法治观与道德观。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要加强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开展环境教育,利用小调查、小研究,制作科普小报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环境法治观与道德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搜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与相关规范,通过主动查询明白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第二,教师应全面分析教材内容,整体把握课本中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第三,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结合课程内容选择教法,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环保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从而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承担道德责任。

2.创设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真实体验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环境教育时,教师如果只依靠语言进行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也就难以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设置相关教学情境,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讨论,在小组互帮互助中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三观。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情景模拟,从而有效加深学生的体验感。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个展示垃圾分类回收的视频动画,让学生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结合国家大力推进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培养学生拥有垃圾分类回收的环保意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展示各种垃圾模型,让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垃圾模型进行分类回收的演练,从而让学生们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培养其从小参与社会生活,积累相关经验。

3.剖析典型案例,唤醒学生内心需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开展法律讲堂,选择相关的真实案例进行讲解,将其编辑成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选择合适的时机向学生讲解案例,将其和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公共场所的注意事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是大家的”“大家排好队”“我们不乱扔”“我们小点声”等内容,在课堂上可以开展法律讲堂,邀请法律顾问或者学校德育主任等向学生介绍真实法律案件,也可以课前采访、录制视频,请专家讲解公共设施环境保护和秩序遵守方面的法律法规,让学生体会到每个公民都要保护公共设施,从而养成保护公共环境的法律、道德意识。

4.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学以致用

教师在备课前需要思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材编写加入环境教育,目的是什么?明确自己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涉及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校内实践主要结合大队部的要求,以及班级日常工作,如清洁班级、午餐管理、校园环境等。校外实践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如小区垃圾分类、清理楼道等。通常社会实践能够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其形成坚实的环境法治观和道德观奠定良好基础。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也要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传递给他人。例如,在讲解“我们的校园”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最整洁班级”“最美校园”评比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有发现、有收获。

目前,我国教育行业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开设小学道德与法治环境课堂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征,以生命发展规律为原则,强化环境保护的作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法治道德
环境保护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