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应用的研究
2021-12-04山东省青岛市第三十四中学小学部原芙蓉山小学
山东省青岛市第三十四中学小学部(原芙蓉山小学) 刘 硕
古诗词在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日益严格,小学古诗词教学更是面临诸多的期待和挑战,因此,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必须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持续提高教学水平。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卷调查
1.调查的主要对象
某小学五、六年级各有5个班,共计10个班。五年级有学生480人,六年级有学生490人。
2.调查方式及内容
这次调查没有提前通知,因此,学生没有做任何准备。调查方式主要釆取默写的方式,让学生默写从一年级上学开始到目前学过的部分古诗词。六年级学生,要求他们默写一、二两个年级的各一首,三至六年级每个年级的各两首,共计十首;五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默写一、二两个年级的各一首,三年级的二首,四、五年级的各三首,共计十首。
3.调查结果
六年级学生共计490人,默写的正确率是81.7%;五年级学生共计480人,默写的正确率是61.5%。
4.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默写正确率存在不小差距。其中原因,主要是六年级学生毕业前进行了复习,因此其正确率高于五年级学生20.2%。五年级学生,其五年级所学的三首古诗词默写的正确率达到了95.3%,而在四年级所学三首古诗词的默写正确率仅为42.4%。
总体来说,学生刚复习过、刚学过的古诗词默写的正确率高,反之,学过的时间久了,其默写的正确率就低。
二、目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及走访了解得知,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尽管取得不少成绩,但依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重知识积累,轻感性体验
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只是把古诗词译成白话文,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破坏了古诗词的意境,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古诗词在编写中采用了不少韵语形式,诗词中有许多“言外之意”,应该让学生慢慢体会,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
2.教师引导过多,带有明显的主观性
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加引导。然而,目前不少教师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而不是学生学习方面的伙伴。由于教材中每一首古诗词的内涵都十分丰富,应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因此,学习古诗词唯有多交流,才能共同提升,这一点容易被教师忽视。
3.应试教育遗留的问题尚未完全消除
古诗词的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深,教师主要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在激发学生思考和兴趣方面做的工作少,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三、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小学古诗词教学方面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以诵感人,凸显情感
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十分重要。古人十分重视诗词诵读,因为读诗既能体验诗歌的文化内涵,又能激发诵读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诵读古诗词。
在诵读古诗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节奏。因为只有按照节奏来诵读古诗词,才能给诵读者带来舒适感。由于每一首古诗词的节奏感都是错综复杂的,是古诗词艺术特点的一种体现。因此,诵读古诗词应该以节奏为前提,正确处理好语调、声调。在关键字词方面,只有多次重读,才能领会词语蕴含的情感。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这是一首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的古诗词佳作,学生在诵读时只有将自己情感融入古诗词体现的情愫之中,才能体会到诗人当年感受的一切,并影响思维和情感的自我塑造。
2.领略意境,接受教育
古诗词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知诗词的美,而且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从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含意入手,对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解析,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意。如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一诗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中“衰”字的读音与当前读音有较大差别,且此处指须发稀疏变少。古诗词的特点是篇幅短,采用最为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全部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扮演角色,融入情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境对人有着直接的刺激作用。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将学习古诗词融入生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需要,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古诗词学习环境,将古诗词学习纳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古诗词学习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如可以指导、帮助学生扮演古诗词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学习、理解古诗词,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角色扮演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走进角色”,另一种是“扮演角色”,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
4.绘声绘色,展开想象
学生的成长不仅是一种认识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种想象力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应该用生动的语言、带有情感的启发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其中,采取为古诗词配画的方式,可以有效启发学生想象力。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被赞誉为“诗中有画”,还有其他许多优秀古诗词也都是“诗中有画”。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多维思维尚未完全形成,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一些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上。同时,由于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比较浅,而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要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确实存在一定难度。而通过画面的形式展现出古诗词的内容,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想象力,体会古诗词的意蕴,提高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中描绘的是一幅内容丰富而唯美的江南垂钓图。在教学时,教师应该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入手,让学生感受诗人在诗词中的高超表现手法,描写了什么,勾画了哪些景物画面,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从中体验这幅图画的清丽脱俗、非同一般。除了绘图,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幻灯片、图片、多媒体等教具,以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情趣。
四、结束语
中华民族有十分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而古诗词是一种有效载体,发挥了巨大的传承和弘扬作用。通过总结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可知,在开展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持续优化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