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1-07-08耿红卫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课题

耿红卫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目标和使命。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教育,更应当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为此,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比如,教育部办公厅在2019年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培养机构为社会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生导师的责任。《通知》强调:“导师是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要把培养人放到第一位,既要做学术训导人,指导和激发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2]这里所说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多指向的是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是研究生具有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创新精神的综合素养的体现。目前,培养单位对学术性研究生培养要求较高,研究生经过三年系统的专业训练,其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普遍有所增强。但是,随着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研究生人数日益增多,而且大都偏重于应用性,对科研要求较低,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相对学术性研究生而言,显得十分薄弱,这也大大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腾飞,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校能否培养出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关系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必然回应

近些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生态环境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目前,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到2050年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建立一个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需要一批批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继承者和开拓者来实现。一个国家唯有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才能占领经济制高点,在国际上具有发言权。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一个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不敢落后的民族,因此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中华民族的一张名片,对各个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国家的导向和树立的一面发展旗帜。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更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大量的创新性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具有问题导向的实践能力,更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可以说,深入探讨专业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是对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作出的一种基本判断和理性回应。

2.有利于推动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学习型社会,人才素质的高低更多借助拥有多少知识和多强的创造力来作为衡量的一个重要尺度。新时代,迈向内涵式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不只是满足于本科教育阶段,更倾向于研究生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专业硕士研究生队伍日益庞大,基于实践导向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也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通过现状分析,建立梯度培养模式,并从研究生课程教学、课程论文、课题研究、评价体系等方面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不仅有利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发挥合力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3.满足研究生个体发展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知识无限膨胀、更新周期缩短的情况下,研究生的职业更加不稳定,社会各个行业对人才的判断不再以“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判断,而是更加关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这种变化对高校研究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具有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上来。积极探索并建构新的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就业趋势及其职业素养要求、智能化时代的工作技能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谋求好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现状及“梯度模式”的设计思路

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经过本科阶段的专业训练,基本具备一定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但大都因为课程学习任务过重或学习方法不当等诸多因素,以至于缺乏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为例,尽管不乏文字优美的篇章,但论文写作中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知识面狭窄,选题没有新意,缺乏思维焦点和问题意识、领域意识;缺乏对选题研究现状的准确分析,缺乏搜集资料的能力与分析评价的能力;论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定不明,搞不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问题;论文的内容要么空洞无物,要么内容庞杂和陈旧,不能解决所研究的问题;论文的研究方法缺乏,对于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等基本研究方法理解不到位,胡乱使用;论文行文格式不规范、语言表达不流畅,逻辑思路混乱,论文引用的资料不能支撑要证明的观点;论文的创新度不够,缺乏独立见解,东拼西凑甚至抄袭、剽窃行为比较严重,等[3],致使本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产生脱节。由此可见,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的一件大事。

依据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多改为三年的基本现实,笔者创造性地提出层次分明的梯度培养模式,以便在课堂教学和各类科研活动中逐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梯度模式”的层级目标依托具体的培养环节来实现,其层级目标之间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具有承接性、递进性和叠加性等特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可以灵活变通而并非唯一的参照模式。

表1 专业硕士“梯度模式”设计表

续表1 专业硕士“梯度模式”设计表

在研究生培养阶段,要坚持“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课程群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把研究性教学作为梯度培养模式的前提,重在解决一些问题,即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促使研究生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认识到学术探究与知识接受的不同以及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搜集文献和利用文献讨论问题的能力,等。开展多样化的学术活动,尤其是任课教师要改变以试卷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积极倡导研究生撰写高质量的课程(学术)论文,其成果也是对先前知识经验的一种理论检验,重在培养他们用规范的学术语言来表述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形成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课题研究的独立性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从反对指导教师过度参与和锻炼学生自主性两方面入手,鼓励学生课题选题与毕业论文挂钩,与教育实践挂钩,制定突出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导向的毕业鉴定的规章制度,在综合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梯度模式”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打破知识灌输式的教学局面,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为循环发展的进阶路径,优化课程结构、知识体系,搭建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平台。因此,通过遴选优秀指导教师,结合已有精品课程,推出2-3门以便于研究性教学为主的课程就成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具体实施环节,可以依照“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安排“撰写研究型读书笔记和文献综述”“选题及拟论文提纲”“撰写论文摘要、关键词”“论文的语言组织与表达”等专题辅导讲座,布置配套书面作业等,并按其要求来备课。教师不只是讲授理论知识,更要给研究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多组织专题研讨、自主汇报活动课,教师在研讨主题(汇报主题)、搜集文献方法及问题解决路径等方面多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和指导。这些做法旨在让研究生由被动地接受式学习逐步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上来。

第二阶段:主要集中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学校、学院层面要积极为研究生搭建有利于科研创新能力发展的学科平台及学术交流平台。比如,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研究方法课程,为研究生提供检索文献、搜集文献、分析文献及使用文献的方法;举办各类科技活动,为研究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提倡研究生备课,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级专业能力教学竞赛,以研究促教学;组织研究生撰写课程论文、参与学术竞赛、读书报告会;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借此机会可以获取前沿信息、拓宽视野、活跃思维;邀请高校专家、一线名师、教研员针对研究生课程(学术)论文创新方面的问题做专题报告,也可以组织研究生做校际考察与学术交流;发掘“学术小强人”,发挥学术榜样的激励作用,以此酿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通过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最终使他们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

第三阶段:主要集中在第五学期。本阶段有部分研究生有考博的打算,因此高校应当以研究生考博为契机,搭建更多的学术平台,比如举办专业辅导讲座等,以激发他们的专业研究兴趣和研究动力。同时,开展研究生科研创新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及开题报告会,制定“学术科研创新”的考核标准及评价指标和体系,尝试引入高层次成果的奖励机制,利用多样的考核方式,促使研究生主动提高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扭转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形式化弊病,高校应大力推动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度(高校导师和中小学实践导师)的落实,鼓励研究生参与校内外导师的各级课题,建议毕业论文选题与实践挂钩,并充分利用教育实践这一平台提升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同时,制定一套科研训练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开题答辩、科研训练、实习鉴定以及学分认定等考核制度。

第四阶段:主要集中在第五学期后半段和第六学期。本阶段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成品展示是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一次集中、全面的检测,其实施的前沿性、长效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此阶段,要重视研究生论文的开题指导、研究过程指导及创新度的指导,注重毕业论文的检测、送审及答辩环节的合理安排,要按照优秀论文的标准真正将优秀的毕业论文推出来,并按照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做出综合分析,尤其是要将论文的创新度作为评价的重点,这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内容。

四、“梯度模式”实施的保障机制

无论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多么完美,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作保障,恐怕也难以达到应有的实践效果。笔者主要从研究生教学、论文创新认定、课题规范化管理以及创新评价体系的完善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保障措施。

1.实施研究生课堂教学的绩效评估

以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其判断标准不能一刀切,简单化,如认为讲课偏重理论就不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抑或课堂中有学生提问、讨论或探究就是创新性教学。作为创新性教学,应有的基本教学程序不可少,如教师的备课、学生的预习、师生的互动、课堂的检测及课后探究学生作业的落实与反馈等。在教学的绩效评估方面,考核的指标应当细化,包括教学目标的分层化、教学内容的探究化、教学组织的灵活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等。[5]打破过去以教学督导、同行评议为主的局面,选出研究生代表参与评价,甚至全员参与,凸显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2.创立课程论文创新的认定制度

目前,很多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陷入一个误区,大都认为专业硕士培养的是实践性人才,重在社会行业中的实际运用。因此,就产生课程教学与科研论文脱节的现象。师生大都认为课程是课程、论文是论文。课程考查也多是知识点的强化,而不是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其实课程教学对科学研究的意义颇大,可以通过平时作业或期末考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如,在课程考查多是客观题和简答题,以试卷的形式出现,这样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于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研究生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的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最好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鼓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爱好来撰写相关论文。显然,培养单位要制定有选题指南、论文创新以及发表后的奖励等规章制度。

3.实施研究生课题的规范化管理

目前,很多高校有研究生课题的申报与实施工作,但课题的数量有限,资助的研究经费也不足,这一现状无形中制约着研究生科研训练的广度。因此,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大课题立项的数量和资助经费的数额,使更多研究生有接受课题研究的机会。在课题管理方面,主持课题、参与课题的研究生,按照其贡献不同,可以给予一定的学分或奖励。同时,鼓励研究生多多参与任课专业教师尤其是导师的课题研究,当然,参与老师的课题也应当有一定的标准进行量化计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好做到课题训练与毕业论文选题的一致,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能发挥社会效益。对于研究生立项的课题与毕业论文挂钩,基于科研创新的角度,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或经费支持。在课题的规范化管理方面,只有做到统筹规划,才能发挥最佳效应。

4.构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评价与学术性研究生略有不同,重在鉴定以实践导向的科研创新能力,关注点是他们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持续的学习能力以及探求未知领域的能力,要彻底打破单纯以成绩评定学生优劣的局面。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评定,需要综合考虑如下问题:是采用命题做论文的形式+课题研究的形式+科研训练与教育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报告形式+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鉴定的形式?还是择其一二或其他形式更合适,如采用命题做论文的形式,专业性的题目谁来命题,评价标准如何保证公正合理?如采用课题研究形式,评审组如何通过课题认定每一位同学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贡献?如何通过适当的评价语做出客观评定,作为学年评价和毕业综合评价的一部分,计入个人档案,以提升研究生进入职业和社会的竞争力,等。如采用科研训练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实习报告形式,因研究生大都在各地市有关学校实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如何做到有效沟通?采取什么样的举措保证毕业论文的选题与资料来源与自身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且实现了实践与研究的创新?如采用毕业论文答辩及毕业鉴定的形式,就需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对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审查、答辩以及复审制度,从选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数据分析、研究方法、资料运用等方面制定毕业论文的评审标准,尽量量化到三级指标,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专业硕士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标准,经过三年系统的课堂教学与科研训练,从而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课题
巧设美术课题 传承非遗文化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本科生论文要从严检查也要适度松绑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