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型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2021-07-08刘海棠叶锦发谢沛军欧治平曾志超陈宜梁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骨间供区前臂

刘海棠,叶锦发,谢沛军,欧治平,曾志超,陈宜梁

(东莞黄江医院 手足显微外科,广东 东莞 523750)

随着手工业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各类机器的广泛使用,使得机器轧伤、刨伤或重物压伤导致的手部损伤逐步增加,其中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质外露或骨质缺损给临床修复带来一定困难,但首先要解决的是皮肤覆盖问题[1]。临床上通常采取腹部带蒂皮瓣、邻指皮瓣、指动脉岛状皮瓣、指背筋膜蒂皮瓣、掌背动脉岛状皮瓣、足部游离皮瓣等方式修复,但均存在一定弊端。2016年12月-2019年8月,我院采用微型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19例,疗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0~58岁,平均40岁。左手8例,右手11例;致伤原因:挤轧伤6例,切削伤8例,摩擦伤2例,热压伤3例;缺损部位:指背侧10例,指掌侧5例,指侧方4例;损伤指别:拇指2例,示指9例,中指5例,环指3例;合并损伤:合并骨质损伤6例,合并肌腱损伤7例;缺损面积:1.5 cm×2.5 cm~2.5 cm×6.5 cm。本组10例新鲜创面,予以急诊手术修复;6例伤后超过8 h,且创面污染严重,并沾有大量油污、泥沙等污物,经清创、创面止血,行创面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予以创面换药3 d后,见创面无脓性分泌物,予以亚急诊手术修复;3例热压伤创面,均为Ⅳ度烧伤创面,待界线清晰后,予以切痂,并确定创面无感染,予择期手术修复。

1.2 手术方法

受区处理:患者仰卧位,患肢外展于手术台,患侧上臂上段上气压止血带。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成功后(均采取超声引导下麻醉),创面彻底清创,清除污染或失活皮肤软组织,修剪不规则或残留的软组织,对陈旧性创面行扩大清创,对合并有骨折的用钢板或克氏针固定骨折,对合并有肌腱断裂的用肌腱线修复,对有关节韧带损伤的也一并予以修复。再游离出拟用于皮瓣吻接的指固有动脉、神经及指背静脉,并予以标记。制作受区创面样布,本组均采用无菌橡胶指套裁剪。松止血带,再行创面彻底止血,暂用碘伏纱布包扎创面。

皮瓣设计:以肱骨外上髁与尺骨小头桡侧缘之间的连线为皮瓣的轴线,在皮瓣轴线上距肱骨外上髁 (9.6±3.2)cm的位置周围用Doppler血流探测仪探测皮支穿出点并标记,再以穿支点为中心,依样布形状、大小,标记皮瓣所切取的范围;此皮瓣适合修复长条状创面,皮瓣实际切取大小应较创面放大2.0~3.0 mm。

皮瓣切取:患者取仰卧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成功后,予以患肢不完全驱血,并于其上臂上段上气压止血带。依据其解剖学特点,先在皮肤外扪及尺侧腕伸肌与小指伸肌间隙,先切开皮瓣设计线尺侧缘,逐层切开,直达深筋膜浅层,将皮瓣稍向桡侧推移,显露尺侧腕伸肌与小指伸肌间隙,仔细探查皮穿支,多数穿支穿出肌间隙后不直接进入皮内,而是沿深筋膜走行一小段距离后,再发出分支逐渐进入皮内[2],如实际皮穿支点与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所探测的穿支点有出入,应予以调整皮瓣切取的位置,逐步游离皮瓣,确保穿支进入皮瓣后,再沿肌间隙向深部解剖至所需血管蒂长度,一般不需要切取骨间背动脉主干。术中注意保护皮穿支,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术中为了便于牵拉皮瓣,可在皮瓣的一角临时缝一丝线拉起皮瓣,再切开皮瓣桡侧缘,向尺侧分离,逐步向血管蒂会师;术中注意保留穿入皮瓣的浅静脉和皮神经并游离至所需要的长度,用细丝线予以标记。皮瓣断蒂前,应在松止血带状况下观察其血运。

皮瓣移植:先将皮瓣固定,并充分显露血管、神经吻合区术野。在10倍显微镜下用11/0、12/0无损尼龙缝合线分别将皮瓣的穿支动脉与拇主要动脉、指固有动脉或其分支吻合;将皮瓣穿支伴行静脉或浅静脉与指背静脉或掌背静脉吻合;将皮瓣所携带的皮神经与指背神经或指固有神经接合。松止血带,观察皮瓣颜色,确认皮瓣边缘渗血活跃及皮瓣回流良好,再于皮瓣下放置胶片,预防皮瓣下瘀血,并缝合受区伤口。

供区处理:对供区皮瓣宽度小于3.5 cm的创面,可直接缝合;缺损宽度大于3.5 cm的创面,宜行植皮闭合创面。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绝对卧床并密切观察皮瓣血运1周,予以烤灯保暖,进行健康宣教,缓解紧张情绪;术后予以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感染3~5 d,抗凝血、抗血管痉挛治疗1周;可行石膏托外固定制动患肢于功能位,如有肌腱或指骨断裂,酌情固定3~4周;于术后12 d酌情拆线,4周后可行患指主、被动屈伸功能训练;定期随访。

2 结果

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皮瓣起水疱,经换药后痊愈,余病例均一期愈合。术后所有患者均获3~18个月随访,平均10.9个月,皮瓣颜色、质地接近正常手指皮肤,无臃肿,外观满意;按手外科功能评定标准评定[3]:优15例,良4例。皮瓣两点辨别觉7~12 m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仅留线形瘢痕,对上肢功能无影响。

典型病例:患者 男,50岁。因机器摩擦伤致左中、环指尺侧皮肤缺损入院。左中指缺损面积小,无肌腱、指骨外露;左环指缺损面积较大,约1.5 cm×3.5 cm,且有指骨外露。因患者从受伤至入院已超过8 h,创面污染严重,急诊行伤指清创、换药,3 d后予以亚急诊手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侧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左环指缺损创面,同时行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左中指缺损创面。术后皮瓣顺利成活,后期随访皮瓣颜色和质地与受区相似,皮瓣不臃肿,前臂供区瘢痕隐蔽,患指屈伸功能无明显异常(图 1-5)。

图1 清创术后

图2 皮瓣设计

图3 皮瓣切取

图4 皮瓣缝合术后

图5 术后1个月随访

3 讨论

3.1 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前臂骨间背动脉在前臂上段发自骨间总动脉或尺动脉,穿过前臂骨间膜上缘至前臂背侧,经旋后肌和拇长展肌之间,在前臂深、浅两层伸肌之间下行,其体表投影为肱骨外上髁至尺骨小头桡侧缘连线的中下2/3处[4]。据Penteado等[5]和Costa等[6]报道,该动脉的皮穿支出现率均为100%。骨间背动脉在前臂背侧下行过程中,从小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的肌间隙发出5~13条皮穿支营养前臂背侧皮肤;其穿支以上段较多、且长而粗,有3~9条,平均5.2条,其中最粗的骨间背动脉穿支距肱骨外上髁 (9.6±3.2)cm,外径为(O.6±0.1)mm;皮瓣的静脉为穿支或主干的伴行静脉(1~2条),外径略大于动脉,还有前臂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属支等浅静脉;皮瓣的神经为前臂背侧皮神经[2,7-9]。

3.2 修复方法的选择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式多样,其原则是:能选用游离植皮的不用皮瓣,能选用局部皮瓣的不用远位皮瓣,能选用带蒂皮瓣的不用游离皮瓣。对于手部创面的修复,是否选择游离皮瓣,主要取决于手术医生的经验、技术及医院的条件[10]。随着显微外科超细血管吻合技术日趋成熟,使得0.5~1.0 mm的细小血管吻合后的通畅率达90%~100%,从而使微型穿支皮瓣在手外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1]。常用方法:⑴游离植皮:虽然手术简单,如缺损在功能区,不耐磨,易出现瘢痕挛缩,影响手指功能,如有肌腱或骨质外露,会造成植皮失败;⑵腹部带蒂皮瓣、交臂皮瓣:手术简单,易成活,但术后患肢长时间制动易引起腕、肘、肩关节僵硬等不适,且需行二次断蒂手术,皮瓣无神经支配,感觉功能差,如患指皮肤缺损合并骨关节、肌腱损伤时,因长时间固定,影响患指功能;⑶指背筋膜蒂皮瓣:易切取,也不损伤主干动脉,但血供不恒定,有皮瓣部分坏死风险,而且会增加指背的瘢痕[12-13];⑷掌背动脉岛状皮瓣:其解剖层次表浅,皮瓣切取难度不大,也不损伤主干动脉,血供稳定,但因其旋转点固定,有效供区受到一定限制,难以修复手指末节创面,而且会增加手背的瘢痕,供区不隐蔽,部分患者不愿接受;⑸游离尺动脉腕上支皮瓣,切取容易,但供区不够隐蔽[14];⑹游离趾腓侧皮瓣:其为同源皮瓣,外观一致,有逼真的螺纹,并可携带神经、血管、骨骼及趾甲,可修复手指复杂缺损创面,但皮瓣供受区不在同一肢体,且对供区损伤较大,供区创面难以直接缝合,供区所提供皮瓣的面积偏小,对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不宜选择此术式,有时足部供区植皮难以成活,此术式会增加足部创伤,有时难以被患者接受,另外还会增加麻醉部位及麻醉风险,同时增加住院费用[15];⑺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解剖位置浅,设计简单,易于解剖,切取灵活,与手部皮肤质地、颜色相近,还可以携带皮神经,恢复皮瓣感觉,目前应用广泛[16-21]。

3.3 该皮瓣的优缺点

优点:⑴骨间背动脉走行稳定,穿支位置恒定,动脉血管变异少,一般为肌间隙穿支,位置表浅,易于解剖、切取;⑵供区和受区在同一肢体,方便麻醉,方便切取;⑶皮瓣穿支血管口径与手指血管口径比较匹配,方便端端吻合;⑷不损伤前臂主干血管,血管蒂较长,皮瓣设计灵活,无需分离骨间背神经,对供区损伤小;⑸切取皮瓣时可携带皮神经与指神经接合,可恢复皮瓣感觉;⑹患指有血管、神经缺损时,可在皮瓣供区切取浅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进行移植桥接,可减少供区切口;⑺皮瓣相对较薄,肤色、质地与手指皮肤接近,外观满意,无需二次整形;⑻皮瓣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对供区影响不大,患者容易接受。

缺点:⑴皮瓣穿支血管较细,对显微外科技术要求高;⑵皮瓣的切取范围仍然有限,只适合小面积及长条形缺损;⑶穿入皮瓣内的皮神经不恒定;⑷术后需卧床7 d,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体质较弱的患者易出现压疮。

3.4 手术注意事项

⑴皮瓣切取大小应较创面放大2.0~3.0 mm,避免因皮瓣张力过大而出现边缘坏死,或者根本不能覆盖创面;⑵Doppler血流探测仪所定位的皮穿支点,只能作为参考,设计皮瓣时应扪清尺侧腕伸肌与小指伸肌间隙,先切开皮瓣尺侧缘,仔细探查穿支血管皮支,多数穿支穿出肌间隙后不直接进入皮内;应根据穿支点调整皮瓣设计部位;⑶术中操作要轻柔,尽量避免对血管蒂部的牵拉和扭转,以免引起血管痉挛等,导致手术失败;⑷吻合血管时要注意血管蒂方向及血管张力,避免扭曲、打折或血管张力过小而引起的动脉痉挛,影响皮瓣血供;⑸术中要对创面彻底止血,皮瓣下常规放置引流片。

总之,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颜色、质地与手指皮肤相似,切取皮瓣不会影响上肢主干血管。皮瓣穿支解剖恒定,位置表浅,易于操作,对供区损伤较小,并可在同一个手术视野完成复合组织修复。麻醉和手术操作方便,易被患者接受。皮瓣设计灵活,可根据损伤情况选择单叶或多叶皮瓣,是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式。

猜你喜欢

骨间供区前臂
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显微解剖
基于DFAD-FBS的自适应前臂骨折外固定护具设计
肩关节、肘关节及前臂活动范围
骨间背侧动脉筋膜瓣联合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手背创面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尺动脉五大分支的高频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趾甲皮瓣移植供区创面处理探讨
同一供区两块穿支皮瓣修复多指缺损创面1例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7例分析
前臂背侧骨间动脉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