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路径初探

2021-07-07徐罗月何敦培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9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建设路径

徐罗月 何敦培

[摘 要] 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实现学校品质提升的迫切诉求,但是在建设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或困境。教育生态学有关主体、遗传与变异、平衡、共生与竞争等分析视角,对学校文化建设给予了启示。通过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探索中小学学校文化的建设路径,指出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一是要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共同建设学校文化。二是要注重传承与创新,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成色。三是要强调生态平衡,促进学校文化和谐发展。四是要把握合作与竞争,推动学校文化繁荣兴盛。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路径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生态和谐理念的中西部中小学文化建设策略研究”(CX20190988)

[作者简介] 徐罗月(1994—),女,浙江台州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何敦培(1964—),男,湖南耒阳人,学士,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9-0181-04     [收稿日期] 2020-12-07

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提出若干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构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团结和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强化学校文化引领作用”[1]。鉴于中小学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学校品质提升的迫切诉求与学校文化建设在实践探索中处境艰难的矛盾,本文尝试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探索中小学学校文化的建设路径。

一、发挥不同主体作用,共同建设学校文化

教育生态学中的主体分析视角,是指“按照主体基本特征(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的作用取向及标准,去认识、整理、要求教育活动和现象”[2]。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包括生存、生长在校园之中的人,还包括虽身处于学校围墙之外,但与学校文化生态系统有密切联系的人。主体分析视角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建立学校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师生积极参与、社会人士协同配合的全員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家齐心协力、主动参与、生动实践,共同建设学校文化。

(一)统揽全局,校长发挥领导力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指出,校长要履行“营造育人文化”职责,“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与途径”[3]。由此,校长要发挥学校文化领导力。所谓校长的学校文化领导力,是指“校长对学校文化进行创建和管理的能力,包括文化声明力、文化根植力、文化继承力、文化发展力、文化洞察力和文化转型力”[4]。这要求校长既能公开声明、有力阐述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又能通过物质、制度、行为等载体,传递学校核心价值体系;既有对学校文化的历史与传统的尊重与继承,又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与发展愿景,光大学校文化;既能敏锐地洞悉学校文化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化解,又能在原有学校文化出现不合时宜等危机时,有能力、有魄力对学校文化进行转型变革。

(二)积极作为,职能部门发挥执行力

所谓学校文化执行力,是指将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由形而上的观念层面推进为形而下的实践层面的能力。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职责在于“掌舵”,而具体如何“划桨”则需要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积极作为。职能部门要认真思考如何紧紧围绕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工作,如何将抽象的精神、理念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方法,做到学校文化育人融于时时、见于处处。这需要职能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落实主体责任,坚持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建设学校文化。

(三)言传身教,教师发挥感召力

教师是学校中的教育主体,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因此,教师绝不能将自己定位于纯粹的知识传授者,绝不能满足于成为一个“教书匠”,而更要承担起育人的使命,成为学校文化的研究者、实践者、评估者、发扬者。这要求教师既要了解文化建设基本理论,研究如何将学校文化“化”入学科教学,又要严格要求自身,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自觉践行学校文化;既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与个人体验为学校文化建设“把脉”,又要思考如何为学校文化的发展与优化“开方”;既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又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传递学校文化。

(四)躬体力行,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学生参与

学生是学校文化的浸润者和受益者,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发挥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需要“四步走”。首先,要深化认识,即让学生认识到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与当下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认知层面打破学校文化建设“与我无关”的思维定式;其次,要重视体验,即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打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进对学校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再次,要引导行为,即通过榜样的树立、情感的激发、氛围的营造等方式,引导学生将学校文化外化于形;最后,要畅通渠道,不仅要鼓励学生为学校文化建设“发声”,更要对“听到”的“声音”及时反馈,以强化学生的参与行为。

(五)众志成城,社会人士发挥推动力

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文化建设,它还与整个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家长、校友、学校文化建设专家等社会人士的支持作用。要通过家长会、家校通等方式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家校合作共育的良好局面,以实现家庭教育影响和学校文化影响的贯通一致;要多与其他中小学校、高校等组织“结姻缘”“建联盟”,邀请校友、专家等一起为本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和考核评价,以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促进学校文化健康发展。

二、注重传承与创新,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成色

教育生态学中的遗传分析视角是指“按照事物的‘基因自身所固有的逻辑和法则去认识、整理各教育现象和问题”,变异分析视角则是“按照适应变化、发展求新的观点或标准,去认识、整理和评价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2]。这一对分析视角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内生与借鉴的关系,即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处理好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在横向的空间维度上处理好学校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一)继承学校传统,擦亮学校文化底色

学校文化是“由它自己的历史、背景和组织中的‘人所塑造的”[5]。在学校历史长河中发生的关键事件、出现的重要人物,就像是学校的“文化基因”,携带着学校的遗传信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學校、展现厚重文化底蕴的关键要素,也是提炼学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因此,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要基于时间的积淀和历史的传统,善于“回头看”,通过对学校所积淀的历史文化的追溯和梳理,廓清贯穿学校发展的文化脉络,凝练凸显学校发展历史的文化主题,继承学校优良的文化传统,擦亮学校文化底色。

(二)立足学校实际,彰显学校文化本色

每所学校的发展历史不同,其发展现状自然也各不相同。因此,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向内看”,坚持以校为本。一是要基于学校的发展实际、特色优势,而不是本末倒置地先提出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化理念,再大刀阔斧地改变学校原有的一切,让学校去适应某一特别的文化设计;二是要基于师生员工的特点、专长,接师生之“地气”,而不应脱离师生实际、“从天而降”,让学校中的师生去适应“突如其来”的文化设计。总之,学校文化建设只有“从学校中来”“从师生中来”,才能真正“回到学校中去”“回到师生中去”,最大限度地彰显学校文化的本色。

(三)面向未来发展,打造学校文化特色

教育生态学中的遗传分析视角要求学校文化建设重视学校基因,保持学校文化的底色和本色。然而,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仅仅依靠遗传信息不足以自如应对,还应善于对环境的变化形势做出预判,及时通过“变异”调整自身。只有这样,学校文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推陈出新,保持向前发展进化的良好态势。因此,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向前看”,面向社会未来发展需求,面向学校未来发展需要,面向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校发展的期待、对学校育人结果的期待,面向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目标和愿景,在分析研判中找准自己的文化定位,打造学校文化特色。

(四)整合外部资源,增添学校文化亮色

变异的分析视角还启示我们,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学校文化建设要将眼光放到学校之外,善于整合外部资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因此,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要秉持包容的理念、保持开放的姿态,通过校际、区际甚至国际的合作交流,从其他中小学的学校文化、高校文化、社区文化、区域文化、社会文化甚至国际文化中,吸收先进的成分、汲取有益的经验,并将其融入本校的校园文化,增添学校文化的亮色。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合外部资源的过程中,在面对其他学校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时,一定要保持辩证的思维和批判的眼光,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建设思路和举措,切忌生搬硬套、简单模仿。

三、强调生态平衡,促进学校文化和谐发展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物质和能量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在理解平衡时要注意,“平衡是动态的平衡,而非绝对静止的平衡”[6] (P177)。按照这一分析视角,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明晰学校文化的结构、明确学校文化的功能,再运用动态、和谐、协调的思想去建设,以实现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以点带面,齐头并进,保持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结构平衡

学校文化结构既有外在的浅层结构,又有内在的深层结构。顾明远先生认为,学校文化“包含了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7]。从平衡的分析视角出发,作为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部分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应当按照和谐、协调的假设来进行建设。一是从建设的规模、进程来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要保持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既重视显性物理环境的打造,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建设,也重视隐性心理环境的营造,强化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引领作用;既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用制度规约、引导师生,也重视学校历史传统的现代性挖掘,用故事和仪式激励、感化师生。二是从建设的价值取向来讲,学校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背后所折射出的价值取向必须协调一致,不能出现“琳琅满目”“杂乱无章”,甚至是彼此矛盾的情况。故而,学校文化各个层面的建设均以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再以点带面向外辐射至学校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得学校文化各层面的建设有机统一,核心价值充盈其中,文化精神流布其间,最终成就和谐协调、整体关联的学校文化。

(二)保障流量,把准流向,保持学校文化生态系统功能平衡

为了保证学校文化功能的实现,政府和学校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把充足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输入学校文化建设中。能量流、物质流不足,必然会限制学校文化的建设质量和水平;而信息流的匮乏,则会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理念的更新、建设思路和方法的变革。需要强调的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质”并不简单地与能量流、物质流的“量”成正比,还与流向是否正确息息相关。有时,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虽然很大,但因流向不尽合理,同样会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效果,导致学校文化生态系统出现非平衡甚至失衡现象。因此,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有经费、物资、人力、政策上的保障,更要懂得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经费、分配物资、安排人力、解读政策,以保持学校文化生态系统功能上的平衡。

四、把握合作與竞争,推动学校文化繁荣兴盛

教育生态学的共生分析视角是指“按照事物间是相互依存、积极合作的关系之预设去认识、整理和看待教育活动和现象”,竞争的分析视角则是“在教育资源有限、教育主体生态位重叠的条件下,按照教育主体为谋求发展而开展竞相争斗、相互排斥的关系之预设去认识、整理和看待教育活动和现象”[2]。由此可见,共生与竞争的分析视角是相互对立的。然而,两者又是辩证统一的,原因在于,尽管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但竞争有其积极意义,因为“从普遍意义上讲,竞争导致协同进化”[6] (P187)。按照这一对分析视角,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要把握好合作与竞争的对立统一关系,既要积极对待合作,长于“请进来”“走出去”;又要理性看待竞争,善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拓展生态位宽度,推动学校文化繁荣兴盛。

(一)密切协作,增强学校文化生命力

共生分析视角下的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学校文化内部来看,要关注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关系,在让不同层面的文化实践各安其位、尽显其能的基础上,密切各个层面的文化实践之间的彼此联系与协作,使其共生共长,共同塑造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二是从整个大的学校文化生态系统来看,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既适量“引进来”,也适度“推出去”。要与时俱进,明于洞察,精于吸纳,关注时下社会上的新话语、新理念、新趋势,关注其他类型文化的生存生长生成样式,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吸收与本校办学理念具有相通性的部分,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活水与养分;要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积极向外推介本校学校文化建设的优秀做法和典型经验,讲好学校文化育人故事,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生长规范环境。

(二)精准占位,增强学校文化竞争力

生态位在生态学上意指一个物种在环境中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地位。学校文化生态位是指某校的学校文化在整个学校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包括空间位置和功能位置。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地处同一区域的中小学校而言,因其空间位置相同,彼此之间更容易发生激烈的竞争。因此,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保持定力,在充分探究自身的发展历史、评估自身的优势亮点的前提下,坚定符合学校定位和发展需要的学校文化建设主题,精准占有生态位,增强符合度,切忌人云亦云随大流、朝令夕改失自我;其次要主动出击,通过对内开发学校及师生资源、对外整合优质资源、跨界利用异质资源,稳妥地拓展生态位宽度,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学校文化,不断增强中小学学校文化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提出若干指导意见[EB/OL].(2020-09-22)[2020-1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009/t20200923_4901

07.html.

[2]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教育研究,2007(7):6-7.

[3]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通知[EB/OL].(2013-02-16)[2020-1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1302/t20130216_147899.html.

[4]张东娇.论学校文化与校长领导力[J].教育科学,2015,31(1):22.

[5]Louise Stoll(UK). School Culture:Black Hole or Fertile Garden for School Improvement[C]//In J.Prosser(ed.).School Culture.British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eri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9.

[6]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7]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9):67.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Rout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Ecology

XU Luo-yue, HE Dun-pe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2,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s become an urgent deman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qualit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The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of education ecology, such as the subjects, genesis and variation, balance, symbiosis and competition, etc., give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rout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ecology, and points out: first,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s of different subjects to build the school culture together; secondl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 culture; thirdly, we should emphasize ecological balance to promot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chool culture; fourthly, we should grasp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school culture.

Key words: education ecolog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ulture; construction route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学建设路径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