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服务水平的效率评价与政策优化
2021-07-07周伟,任怡,樊丽
周 伟,任 怡,樊 丽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以及高质量的教育”。[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明确提出“我国到2035年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并且迈入教育强国行列”。[2]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区位、历史、经济等多种原因,西部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依然相对滞后,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各方面都与城市存在相对较大的差距,这成为西部地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因此,探讨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对于促进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教育公平,为更高层次教育提供大量优秀生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学者们围绕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资源配置效率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关于义务教育均衡的基本内涵,鲍传友(2007)[3]认为,义务教育均衡是包含区域、学校、地方、投入和产出等多个方面的均衡。杨清溪、柳海民(2020)[4]则认为,给予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含义。针对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学者们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贾伟(2020)[5]和赖长春(2020)[6]指出,经济充分发展是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董新良(2019)[7]则提出了优化教师配置、创新教育机制是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观点。杨学良[8]研究了“巡回走教”的基础教育改革模式。也有学者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进行了探讨。王维(2017)[9]评价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指出提高教育资源供给质量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美国学者Tommaso Agasisti(2018)[10]结合数据包络分析衡量欧洲教育系统的效率,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与教育系统效率密切相关。慕彦瑾(2018)、[11]宋霞(2018)[12]指出,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是改进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路径。针对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的现实,孙怡帆(2016)[13]等应用系统聚类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结果表明西部省份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偏低,缪小林(2013)、[14]冀晓萍(2017)[15]等认为,改造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当前义务教育走向高位优质均衡的重点任务。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其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全国优质均衡目标的实现。上述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讨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则运用DEA-Malmquist评价模型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厘清制约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旨在提出促进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化策略。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DEA模型
Charnes(1978)等首次提出数据包络分析(DEA),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在多投入多产出情况时的效率。DEA主要有两类模型:一是基于规模效益不变的CCR模型,二是基于规模效益可变的BBC模型。本文则主要运用投入导向型的CCR和BCC模型来分析。
(1)基于投入导向的CCR线性规划模型:
其中,i=1,2,…,n表示决策单元,X表示投入向量,Y表示产出向量。S+和S-为松弛变量,θ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λ表示决策单元线性组合的系数。若θ=1,S+=0,S-=0,则认为决策单元为DEA有效;若θ=1,S+≠0,S-≠0,则认为决策单元为DEA弱有效;若θ<1,则认为决策单元非DEA有效。
(2)基于投入导向的BBC线性规划模型:
BBC模型基于效益可变,得出的技术效率排除了规模的影响。但是CCR和BBC模型都是基于技术效率的概念,针对某一时间的生产技术,但生产是长期且连续的过程,通常生产技术在不断进步。综合分析不同时期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效能动态变化,还需引入Malmquist指数。
2.Malmquist指数
Fare(1992)等人最早采用DEA的方法计算Malmquist指数,并将其分解为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被评价DMU在两个时期内的技术效率的变化(EC),二是生产技术的变化(TC),在DEA分析中反映生产前沿的变动情况。
从时期t到t+1的Malmquist指数表示为:
Fare(1992)等人将其作为两个时期的技术效率变化:
Fare(1992)等人用几何平均值作为技术变化:
Malmquist指数、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MI=EC*TC,Malmquist指数可以分解为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两部分。
在规模收益可变的假设下,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PEC)和规模效率变动指数(SEC)是技术效率指数分解(EC)的结果,即EC=PEC×SEC。因此,Malmquist指数最终分解为:Mt,t+1=TC×PEC×SEC。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评价模型,立足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兼顾数据的可得性与准确性,对2014~2019年西部12省份的农村义务教育服务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对比西部12省份之间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水平差异,重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服务水平进行评价。
1.投入变量
义务教育的投入指标一般可以从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进行衡量,具体表现在教师质量的高低、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等方面,因此,本文选取专任教师比例(X1)、高学历教师数量(X2)、固定资产总值(X3)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X4)作为投入变量。
2.产出变量
实行义务教育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更高层次教育提供更多优秀生源。因此,本文选取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毕业生数(Y1)、农村初中升学率(Y2),作为产出指标。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如表1所示。
表1 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3.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专任教师比例、高学历教师数、固定资产总值、农村义务教育毕业生数等相关数据来源于2014~201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来源于2014~2019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农村初中升学率根据2014~2019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三、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服务水平测度
(一)静态分析
运用CCR模型,利用DEAP2.1软件对2014~2019年西部地区12个省份农村义务教育的服务效率进行测度,得到各省份的农村义务教育服务水平的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见表2),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表2 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服务水平效率
1.综合效率分析
从综合技术效率指数来看,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平均综合效率在2014年和2019年均未达到DEA的有效值,其均值分别为0.876和0.879,总体来看呈增长趋势。从省际角度来看,西部12个省份之间义务教育的效率还存在一定差异,四川、贵州、西藏、陕西、甘肃、新疆义务教育效率有所降低,其余地区的义务教育效率在稳定提升。2014年与2019年均有6个区域综合效率达到1,占西部省份的50%,表明这些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达到了最优配置,投资结构合理,投入产出在不同组合下实现了效果最优。2014年处于生产前沿的省份是:重庆、四川、贵州、陕西、青海、宁夏;2019年处于生产前沿的省份是:内蒙古、广西、重庆、云南、青海、宁夏。其余省份都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政府应注重加强管理水平,扩大投入,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以达到最佳规模。
2.技术效率分析
从测评结果来看,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在2014年与2019年期间纯技术效率均为1,占西部省份的58%,说明这些省份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投入得到了充分利用,其产出也达到了最优规模。2014年与2019年期间,内蒙古、甘肃纯技术效率值呈上升趋势,四川、陕西、新疆呈下降趋势。2019年,内蒙古纯技术效率值达到1,四川、陕西、甘肃纯技术效率在0.9~1之间。其中,纯技术效率值偏低的是新疆,说明纯技术效率值与总效率值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总体来看,纯技术效率呈增长趋势,说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以及义务教育管理水平在近几年得到了不断提高与完善。2019年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纯技术效率值为0,955,与最优值相差0.045,说明西部义务教育服务水平仍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3.规模效率分析
从测度结果来看,2014年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12,2019年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上升到0.914。其中,2014年与2019年规模效率均为1的有青海、宁夏,这表明青海、宁夏两个省份的规模效率均达到最优,处于最优规模。规模效率值较低的是甘肃省,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此外,西藏、新疆呈规模效益递增的状态,因此政府仍需要增加义务教育资源投入才能获得最佳产出。规模效益递减的地区则要适当控制义务教育办学规模,避免产生不合理的资源浪费。
(二)动态分析
Malmquist指数能动态反映各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因此,运用DEAP2.1软件对2014~2019年西部12个省份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考察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见表3和表4)
表3 2014~2019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服务水平的动态变化
表4 2014~2019年西部地区各省农村义务教育服务水平的动态变化
1.整体效率变动分析
由表3可知:2014~2019年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生产率指数均值为0.970,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技术进步变动指数以及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1.001、0.970和1.000。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服务水平总体上呈现波动趋势。分解来看,2014~2016年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均大于1,技术进步指数在0.9~1区间,说明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水平及资源使用效率对综合效率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2016~2017年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下降,2018~2019年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表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技术水平还有较大可提高的空间。2018~2019年间的技术效率指数为0.951,技术进步指数为1.143,表明技术进步指数有较大的作用。在其他时间段内,技术效率指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产生的影响较大。
2.各省份效率变化分析
从表4可知,2014~2019年除内蒙古、广西、青海、宁夏的农村义务教育生产率指数大于1外,其他省份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小于1,说明西部大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效率有所下降。从增长动因方面来看,四川、贵州的进步指数有所降低,农村义务教育效率的提升主要源自技术效率的提高,内蒙古、青海、宁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技术指数进步。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区位、历史、经济等种种因素,义务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教育强国政策的推进,西部农村义务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焦点。本文基于DEA-Malmquist评价模型,对2014~2019年中国西部12个省份的农村义务教育服务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从静态分析结果来看,西部12省的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整体偏低,2014年和2019年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平均综合效率分别为0.876和0.879,均未达到DEA的有效值,表明其义务教育的总体服务水平不高。第二,从动态分析结果来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波动趋势,2014~2019年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生产率指数围绕均值0.970上下波动,但是整体来看仍有一定的进步空间。第三,从省份分析结果来看,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效率相对较低。2014~2019年除内蒙古、广西、青海、宁夏以外,其他省份农村义务教育教学效率有所下降,因此,这些省份要着手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策建议
1.完善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机制
可靠的财政投入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要保障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机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地方政府应该保障西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力求使相关经费指标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尤其需要提高教师工资水平,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第二,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充分考虑西部农村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经济发展的滞后性;第三,中央政府要建立健全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所承担的财政责任,加强各级主体对教育经费的管理监督,避免资金被挪用和资金浪费,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加强西部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制约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因此,优化西部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政府应该提高乡村教师薪资水平,设立西部农村教师专项津贴,有针对性地在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吸引优秀毕业生赴西部乡村执教,鼓励高素质专业人才投身到乡村教育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相关教育部门应鼓励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换轮岗,相互学习,积累教学经验,推动城乡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另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直播、多媒体等信息化资源,让农村地区的学生更加快捷方便地接受东部以及城区优秀教师的指导,实现城乡教师的合作交流,进而提升乡村师资队伍的质量。
3.建立西部农村办学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
西部农村地区的学校基础设施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设施不足,缺乏对设施管理的有力监督等。因此,政府要建立西部农村办学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应结合西部偏远山区实际,针对乡村义务教育办学的薄弱领域和重点项目,比如图书资源紧缺、硬件设施老化、多媒体设备损坏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其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估;第二,农村中小学应定期发布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评估报告,定期公开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相关信息,让社会公众了解和监督各个地区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的工作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