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背景下天津师范大学科普基地能力建设与实践成效
2021-07-07杨丁晨
刘 通,杨丁晨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300387)
0 引 言
《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指出,科研机构和大学将科研设施、场所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是将科技进步惠及广大公众,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普能力,增强公众创新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营造创新的社会氛围,培养科技后备人才[1]。因此,高校中科普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随着高校科普基地数量的增长,其发展问题日渐显现。
1 高校科普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方向
高校科普基地具有双重任务,对内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研发,为人才培养提供应用型平台;对外输出研发成果,以科技创新推动科学宣传,达到普及目的。高校科普基地相对社会科普基地而言,优势与问题并存,高校科普基地具有丰富的科研人力资源与专业硬件优势,其能力建设的思想认识在“创新、融合、特色”等方面存在不足,存在管理体制、活动形式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往往表现为:未能充分发挥高校的广阔资源平台优势,未能定位自身主要功能及服务方向,未能形成自身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特色体系[2]。
作为高校科普基地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应研、产、学贯通融合,形成全方位衔接的发展模式。“研”指借助社会单位的良好平台及资源,高等学校开发相关科学技术,完成对研究方向的规划,以研究成果推动社会系统整体发展;“产”指包括高校在内的多个社会单位寻求更适合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以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输出作为共同发展的原动力,也为高校提供研究和人才开发的资源;“学”指高校人才培养能更加适应社会各界的需求,在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同时反哺高校。
2 科学体验馆简介
天津市科普基地——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科学体验馆(以下简称:科学体验馆)依托天津市物理实验示范中心的学科专业及高新技术平台,科学体验馆结合自身特色,明确发展方向,针对目前青少年科学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由于科技教师、辅导员一般由其他教师兼任且专业水平不足造成的师资力量短缺;由于缺少系统的、成体系的符合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的课程资源产生的科学教育资源不足等),确定重点开展服务于青少年的科学普及工作,同时以人才培养与科研产出形成特色体系。2014年以来,科学体验馆以“童趣—开悟—探究(实践)”为设计的总思路逐步建立。随着科普基地的获批,2017年形成集科学探究、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学体验于一体的专业场馆。场馆现有设施完善、理念先进的实验教学面积 1500m2。科学体验馆建立有大学生科普团队——新时代科普实践团,为科普活动开展、科普人才培养、科普成果研发提供保障。
3 科普基地能力建设路径分析
科普场馆建设要在增强硬件设施、专业团队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基地的建设归结为自身能力建设与服务能力建设,内外兼修形成科普基地发展的新格局。
3.1 自身能力建设
对于科普基地来说,自身能力建设着眼于人才培养软实力与合作建设硬实力 2个方面,“软硬结合”打造基地发展两翼,形成多维度的发展体系[3]。
作为科学类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科普基地发展的重要部分,否则科普基地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所需要的科技体验感、知识科学性都无法满足。科学体验馆与北京海码课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教育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拓“校企结合”新思路,在收获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为合作企业带来广阔的受众市场。自身能力建设不仅联系到物化的硬件建设,还促进跨学科的合作交流。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组织进步的重要资源与保障,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高校科普基地有义务培养学生投身科普公共事业的兴趣与责任心,学生在校是否养成科技传播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将会影响他们在社会中对科普的态度。
3.2 服务能力建设
科普基地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载体,科普活动是科普基地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科普基地服务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目的明确的科学普及活动。高校科普基地的特殊定位决定了开展活动需在兼顾教育意义的同时赋予其科技功能。科学体验馆开展的主要服务活动包括:特定区域对象的科学普及活动(表1);面向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表2);承载特殊意义的科学普及活动(表3)[4]。
表1 特定区域对象的科学普及活动Tab.1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for specific area objects
表2 面向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Tab.2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for public
表3 承载特殊意义的科学普及活动Tab.3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bearing special significance
4 科普基地实践成效
科学体验馆自建立以来,以科普教育资源的研发、高校人才培养、实践供需产业链打造与运营分别作为研、学、产的 3个关键点,形成“研为产用、产为学做、学为研输”的循环发展模式,连点成线,循环优化运营,持续推动科普基地服务能力提升。
4.1 立足师范高校,研发科普教育资源
天津师范大学作为师范类高校,承担培养未来教师的任务,对其所设立的科普基地的要求也由科学人才培养聚焦为科学教育人才培养,与此偕行的科普科研成果也由面向全年龄受众的普适型科普资源向着重于针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资源迁移。在此目标下,科学体验馆组建专家教师团队带领科学体验馆学生团队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资源的研发工作。
科学体验馆团队充分利用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平台特色,发挥科学教育领域研究优势,将基于科学教育的专业理论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以“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实践方法、体验操作过程、达到学习目标”的项目式科学学习全过程为设计思路,结合 STEM 理念,体现跨学科融合思想,聚焦创新思维培养,打造出独具科普基地特色的课程体系。结合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培养创新型人才。课程资源的设置对标青少年科学学习,内容设置科学合理,作为对标学校科学课程学习的辅助性学习资料,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推动力,以可行性切实应用于教育一线。
4.2 打造产业模式,输出科技文化成果
科学体验馆科学教育资源通过“送课式”输出中小学校,提供“订单式”培养方案,对口衔接中小学对于通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求,打造“大中小衔接”课程资源供需产业链,与天津市逸阳国际学校等 10余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定点、定量、定性输出课程资源。以实践教学为输出手段的产业链可以更深入了解中小学的需求所在。此外,科学体验馆邀请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建立了“专业教学培训团队”,根据青少年培养的要求和特点,与学校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
科学体验馆采取“迎进来”“走出去”的活动形式,与社会公众、合作学校、社区、乡村搭建单链互动模式,扩大自身科技文化产业规模。“迎进来”迎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进科学体验馆参与科学普及活动;“走出去”下社区乡村传播科学知识。
科普资源服务供需产业链终端收效显著,中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实践,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出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使具体资源与其对应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创新产业模式。
4.3 培养高校人才,充实全域科普力量
通过科普实践教学、科学普及活动的开展,基地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其学科专业能力及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与培养。实践教学对于师范生的培养也有着先行作用。
科学体验馆立身师范类高校,将育人功能进一步加强。基地成立新时代科普实践团,搭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与实践应用的桥梁。聘请多位教授、专家组建“专家库”提供专业指导,以“专家库”为根系,基地大学生为枝叶,打造“树”状团队研发模式。“专家库”提供理论支持,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科学普及活动。通过学生参与科普工作开展,发挥“实践育人”功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社团形成“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兴趣为出发点的研究方向确立” “以阶段性考核为分区点的研究成果考察”到“以成果转化与输出为终止点的研究项目总结”的具体开展路径。
基地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科学知识比赛,实现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所得开展科技创新,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以科学竞赛为驱动,实现良好的学风建设导向,形成以推动自身发展为核心,优化服务能力为目的,实现人才培养为宗旨的“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综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基地通过科学教育资源供需产业链,在中小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搭建教学环境,输送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直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积累教学经验。学生在成长与收获后,用自身经验与能力反哺基地,为产业链的优化运营贡献力量,做到“学为研输”模式的互利双向发展。
5 结 语
高校科普基地的普及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高校科普基地建设应以“研为产用、产为学做,学为研输”为具体思路,以灵活多样的运营服务形式,长期坚持开展校内外科普活动,服务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的主要基地,各大高校应大力发挥各自的优势特色,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做好科普基地的建设与服务工作,使高校优秀科研人才和科技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努力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