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理论模型干预模式对胃癌术后患者遵医行为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2021-07-07钟明霞傅聿铭吴万庆

黑龙江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胃癌评分理论

钟明霞,傅聿铭,吴万庆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胃肠甲状腺外科,河南 郑州 450052

胃癌手术属于重大应激创伤事件,术后护理不当会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进度[1]。同时部分患者因疾病的不适和对自身生存安全的担忧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而降低遵医行为,影响预后。临床研究证实,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激发手术患者的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促使患者改变自身行为和内在决心,从而改变其自我护理行为[2]。跨理论模型是一种结合多种基础和理论的综合心理研究方式,目的在于改变个体行为[3]。本研究就跨理论模型干预模式对胃癌术后患者遵医行为及心理状况的影响进行如下探讨,以期为胃癌的临床干预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9 年8 月—2020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56例胃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8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11 例;年龄31~75 岁,平均年龄(49.27±3.48)岁;国际NTM 分期:Ⅰ期15 例,Ⅱ期11例,Ⅲ期2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3 例;年龄32~75 岁,平均年龄(49.48±3.95)岁;NTM 分期:Ⅰ期14例,Ⅱ期11例,Ⅲ期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术后生命体征平稳,预计生存期半年以上。已排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及沟通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观察组:采用跨理论模型干预模式,方式如下:(1)意向阶段:①患者入院后护士主动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患者性格、个人爱好、疾病认知程度等基本信息,通过针对性心理干预、成功案例分享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意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遵医行为对预后的影响;②待患者产生改变自身行为的意向后,指导其如何改变饮食、运动、睡眠等,消除患者顾虑,强调通过正确方式调整心态的重要性。(2)准备阶段: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再次向患者和家属介绍胃癌及后续治疗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做好开展计划的充分心理准备,训练患者掌握相关自护技能。(3)方案实施阶段:护士引导并监督患者按照既定方案改变自身行为习惯,包括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按照定时定量、循序渐进原则进行;饮食结构均衡,增加高营养和高热量食物摄入量,避免刺激性食物;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和治疗;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4)维持和强化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患者改进和维持良好习惯,①语言鼓励,对于患者任何的进步均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使患者意识到自身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巨大改变,提升其自信心,激发其坚持下去的内在动力;②家庭支持:引导家属多关心和鼓励患者,监督患者保持良好习惯;③病友交流会:定期组织病友讨论、分享活动,使患者感受到同伴的支持和鼓励,并通过“树立典型”方式强化“遵医”的重要性。护理期间针对患者关心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护理措施,耐心疏导其负性心理,支持其坚持下去。干预1个月。

1.2.2 对照组:采用胃癌围术期常规护理,术前手术常规知识宣教;手术前晚上和当天早晨各实施1 次生理盐水灌肠;术后采用镇痛泵止痛,症状护理以及用药指导。

1.3 评价指标

(1)遵医行为: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采用本院自制调查表从治疗行为、自护行为、心理行为、对待疾病态度、社会支持5 个方面进行评价,共15 个条目,共100分,分数越高表示遵医行为越好,该调查表克伦巴赫系数α为0.796,信效度为0.725。(2)负性情绪:干预前、干预1 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4]评价患者焦虑状况,50分以上为焦虑状态,分数越高表示焦虑越严重;用抑郁自评量表(SDS)[5]评价患者抑郁程度,53分以上为抑郁状态,分数越高患者抑郁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间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遵医行为

干预前,两组遵医行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遵医行为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遵医行为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28)观察组(n=28)t P 2.228 9.841 0.003<0.001 tP干预前61.39±9.52 62.14±8.96 0.304 0.763干预后66.75±8.45 85.47±8.78 8.129<0.001

2.2 负性情绪

干预前,两组SAS、SD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 个月后,两组SAS、SDS 评分低于干预前,观察组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AS、SDS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SAS、SDS评分对比(±s)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

时间干预前组别对照组(n=28)观察组(n=28)tP干预后对照组(n=28)观察组(n=28)tP SAS 64.58±7.15 65.05±8.13 0.230 0.819 54.45±6.57a 42.20±5.41a 7.616<0.001 SDS 60.85±7.21 61.32±8.69 0.220 0.827 49.52±4.67a 40.10±3.85a 8.236<0.001

3 讨论

胃癌会造成消化系统损伤,其中营养不良、贫血、消瘦是胃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6]。手术是治疗早期胃癌的首选方式,可有效清除病灶,大部分患者均能获得较长的生存期[7]。但手术创伤、行动受限以及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生存的担忧,均会导致患者自我效能感降低,部分患者甚至产生消极、抑郁情绪,不愿接受治疗,影响预后效果。为提升胃癌手术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采用跨理论模型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改其变不良行为。

跨理论模型是结合了多种理论模式的目的性行为改变模型,在医学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连续性过程,在个体最终改变行为之前将经历一个循环变化的过程[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 个月后,观察组遵医行为评分提高幅度较大,且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跨理论模型干预模式能显著提升胃癌术后患者遵医行为,消除患者负性心理,改善心理状况。分析原因为,本研究采用阶段性护理方式促进患者逐渐改善自我管理行为,使其意识到遵医行为和良好情绪对于预后康复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改善自身行为习惯。本研究将患者入院初期定为前意向阶段,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深入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并通过针对性心理干预、成功案例分享等方式帮助患者在前期树立良好心态,利于治疗和护理的顺利进行;过渡至意向阶段后再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睡眠习惯,并帮助其消除顾虑,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即将进行的护理干预。准备阶段时患者在心理和自护能力方面已有一定准备,此阶段制定护理计划患者更易于接受,以便顺利过渡至方案实施阶段,由护士引导并监督患者按照既定方案养成规律运动、作息和科学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改善营养状态和身体素质,提升生存质量;不断向患者强调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和治疗能提升治疗依从性。能否按照计划维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患者长期预后质量的关键,本研究采用语言鼓励、家庭支持、病友交流会等多种方式强化患者的行为,通过语言鼓励,使其识到通过努力后自身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巨大改变,激发其内在动力。家人的关心和鼓励是患者最强大的心理支撑;病友交流会能使患者感受到同伴的支持和鼓励,促使其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跨理论模型干预模式能显著提升胃癌术后患者遵医行为,可消除患者负性心理,改善心理状况,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胃癌评分理论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坚持理论创新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从戒烟迈开对抗胃癌生活的第一步!
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
UBE2C基因沉默表达对人胃癌AGS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我给爸爸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