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盆底电刺激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骨折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1-07-07韩玉洁

黑龙江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肌电盆底主观

韩玉洁

新密市中医院,河南 新密 452300

急迫性尿失禁是尿失禁的一个亚型,长期的不能主观得控制,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加大,影响患者心理的健康,同时自身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急迫性尿失禁会引发不受主观控制的漏尿,其产生的原因是逼尿肌收缩出现故障,还会产生尿频繁等症状的发生[1]。急迫性尿失禁虽然不能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但是它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大,影响身体健康。目前,临床上对尿失禁的处理,除间歇性导尿及对症药物治疗外,外科的手术以及盆底电刺激疗法也是主要的治疗方法[2]。目前,在对于治疗急迫性尿失禁方面,盆底肌电刺激是比平较常见的治疗方法,它对治疗尿频也有一定的作用,主要是用电流刺激尿道括约肌的收缩,抑制逼尿肌的收缩,加强尿道的关闭能力[3]。盆底肌电刺激治疗以其独有的特点,在成年人急迫性尿失禁方面效果显著。 膀胱功能训练是为了能够让患者主观的控制膀胱的活动,训练主要是使盆底肌的张力增强、运动力量加大,从而达到效果,改善其逼尿肌的收缩不稳[4]。由此,探讨盆底电刺激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骨折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新密市中医院收治的骨折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PD组(盆底电刺激组)50例和PP组(盆底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组),每组各50例。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诊断标准且患者不能自主控制排尿;(2)尿路感染者;(3)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1)膀胱功能紊乱的患者;(2)患神经疾病者;(3)患有肿瘤者;(4)无自主意识者。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PD组(n=50)PP组(n=50)t/χ2 P年龄(images/BZ_10_1462_987_1482_1024.png±s,岁)41.3±8.3 42.4±7.9 0.678 0.498男(例)21 23女(例)29 27 0.162 0.687

1.3 治疗方法

PD组:采用法国PHENIX及麦澜德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仪,以患者能够感到肌肉收缩的疼痛及感受不到盆底肌肉跳动的疼痛为标准,根据仪器上的压力波对患者进行训练指导。共治疗10次,2次/周,20~30 min/次。PP 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膀胱功能训练。分为(1)放松法:患者在有尿意后等待8 s 再去卫生间;(2)饮水法:规范饮水,2 500 ml/d;(3)断尿法:在小便过程中有意终短1~3 次后继续

1.4 检测指标

(1)通过I-QOL 量表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包含限制性行为,心理社会影响、社交活动受限。(2)观察主观指标:记录排尿总排尿量(TV)、总排尿次数(TOV)、总漏尿次数(LT)、膀胱容量(FV)等指标。(3)尿动力学:检测MFR、MCC、BC、NDCC指标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前无变化(P>0.05);治疗后评分明显上升,且PP 组增高幅度优于PD 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PD组(n=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P PP组(n=50)治疗前治疗后tP限制性行为43.32±12.16 50.33±11.53 2.958 0.003 41.63±13.12 63.82±12.98 8.502<0.001心理社会影响45.76±12.19 56.23±14.43 3.919<0.001 43.53±11.87 66.43±13.52 9.000<0.001社交活动受限35.83±13.43 39.68±12.16 1.503 0.136 32.03±12.23 41.61±11.83 3.981<0.001总分42.12±12.36 46.13±11.29 1.694 0.093 40.28±11.92 52.36±11.27 20.720<0.001

2.2 主观指标

PD 组治疗前TV(3 320±560)、TOV(40±15)、FV(89±45)、LT(15±7),PP 组TV(3 350±542)、TOV(41±13)、FV(93±42)、LT(16±6)与PP组比较无变化(P>0.05),治疗后TV、FV 显著高于治疗前,TOV、LT 显著低于治疗前,可见PP组优于PD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主观指标比较(±s)

表3 治疗主观指标比较(±s)

组别时间TV(ml/72 h)TOV(次)FV(ml)LT(次)PD组(n=50)治疗前治疗后tP PP组(n=50)治疗前治疗后tP 3 320±560 3 780±650 3.791<0.001 3 350±542 3 810±645 3.861<0.001 40±15 29±16 3.547<0.001 41±13 27±17 4.626<0.001 89±45 135±65 4.114<0.001 93±42 142±63 4.576<0.001 15±7 10±4 4.385<0.001 16±6 9±3 3.041<0.001

2.3 尿动力学

治疗前PD 组MFR(25.6±15.3)、MCC(170.5±75.06)、BC(30.23±12.25)、NDCC(85.3±35.25),PP 组MFR(30.1±13.2)、MCC(175.3±70.2)、BC(35.6±7.56)、NDCC(87.3±32.5)比较无差别(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增高,PP组优于PD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尿动力学指标(±s)

表4 两组尿动力学指标(±s)

组别PD组(n=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P PP组(n=50)治疗前治疗后tP MFR 25.6±15.3 29.4±17.2 1.167 0.245 30.1±13.2 32.1±16.5 0.669 0.504 MCC 170.5±75.06 250.12±90.33 4.794<0.001 175.3±70.2 280.3±88.2 6.586<0.001 BC 30.23±12.25 35.26±10.6 2.196 0.030 35.6±7.56 40.2±12.36 2.245 0.027 NDCC 85.3±35.25 125.56±40.37 5.312<0.001 87.3±32.5 129.8±38.2 5.992<0.001

3 讨论

急迫性尿失禁由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的收缩失去控制引起,近年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法是包括行为管理在内的常规膀胱功能训练,然而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该治疗法存在疗效长、见效慢、疗效较差等不足[5-6]。药物的治疗会使患者具有依赖性,从而影响一生对患者病情治疗的选择与治疗。本研究盆底电刺激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骨折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相差很小;治疗后较治疗前增高,且PP 组增高幅度优于PD 组,说明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在改善骨折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排尿功能方面效果要优于单纯的盆底电刺激疗法[7]。

经研究显示,PD组治疗前TV、TOV、FV、LT,与PP组比较无变化,治疗后TV、FV 显著高于治疗前,TOV、LT显著低于治疗前,可见PP组优于PD 组。电刺激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尿失禁的物理手段之一,国外研究始于上世纪60 年代,因缺乏合适的电刺激治疗仪器,各方选择的电极、刺激参数和刺激部位均不同,所以疗效报道也有一定的差异,其有效率在33%~85%之间。对电刺激的远期疗效,有报道年轻女性、轻症患儿可以完全治愈。

经本研究显示,两组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前PD 组MFR、MCC、BC、NDCC与PP组比较无差别;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增高,PP 组优于PD 组。膀胱功能的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患者的自主控尿能力,抑制排尿感觉并延长排尿的时间,稳定逼尿肌收缩。通过神经元连接至逼尿肌肉核,在经盆神经至逼尿肌,抑制逼尿肌兴奋和收缩,从而对逼尿肌不稳定的急迫性尿失禁起到治疗作用[8]。叶义清等[9]人通过临床研究,给予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低频电刺激与Motomed 运动训练,结果发现两者联合可改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状态情况,提高治疗效果。郭鹏等[10]研究发现,给予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后试验组漏尿量及排尿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且治疗有效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膀胱功能训练能改善尿失禁程度。

综上所述,盆底电刺激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骨折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康复效果尤为明显。

猜你喜欢

肌电盆底主观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后印象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
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肌电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