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贵妇的画像》中伊莎贝尔的成长

2021-07-06张艳萍

关键词:伊莎贝尔成长

张艳萍

摘 要:《贵妇的画像》是19世纪末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杰作之一,同时也是其创作早期代表作,是美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部作品结构严谨、内涵丰富,以精巧的笔触对女性的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本文通过《贵妇的画像》这本小说,对主人伊莎贝尔·阿切尔的成长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贵妇的画像;主人公;伊莎贝尔;成长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1-0095-04

《贵妇的画像》这本小说描述了女主人公伊莎贝尔从一名勇于追求自我的天真浪漫的少女,随着生活的变故,年龄的增长,最终在痛苦的婚姻中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奉献和担当。作者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似乎是一个矛盾体,那么女主人公最终的选择,为何与少女时代所追求的理想相去甚远?是作为婚姻中的女性褪去了锋芒,还是女性不得已在现实面前放弃了自我,或者是女性的独立和成长的必然结局?

一、本着清教徒精神拼搏进取

亨利·詹姆斯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以真人为原型,这部代表作《贵妇的画像》也不例外,人物故事的发展都非常贴近生活,因此这部小说可读性很强。小说中,少女时代的伊莎贝尔虽然追求自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却一直都没有想过丢弃自己所背负的责任。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她拒绝了门当户对的贵族的求婚,却意外地选择了身无分文的所谓艺术家。最可悲的是,艺术家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般完美,当浪漫褪去,在平淡的婚后生活中,逐渐暴露了他的虚伪、狡诈、贪婪和无耻的人格。但是,主人公出于毫无意义的责任感,没有选择离开这个并不幸福的家庭,而是选择继续与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生活在一起,并且还继续照顾吉尔伯特与梅尔夫人的私生女帕茜。其实伊莎贝尔的这种精神境界与从英国迁移去美国的清教徒有很多相似之处。《贵妇的画像》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原型就是从英国迁往北美的清教徒原型。

英国清教徒从17世纪开始就陆续移民北美,其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宗教的迫害,因而在美国就出现了追求宗教自由的第一批北美移民。在16世纪初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开始对信奉加尔文教的清教徒进行大肆杀戮,极其残忍地烧死了大批的清教徒。在这一背景下,大部分清教徒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美国避难。在北美,当地的印第安人给予这批清教徒以无偿的帮助,并传授他们种植玉米的技术,因此清教徒在农业上收获颇丰。而后又有更多的清教徒怀着对自由的向往,从英国陆续迁移到了北美。在《贵妇的画像》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经历与从英国移民到北美的清教徒非常吻合。与清教徒相同,父母双亡的穷苦姑娘伊莎贝尔也是不远千里从美国家乡奔赴英国,在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定居下来。虽然伊莎贝尔来到异地的原因与清教徒完全不同,但是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伊莎贝尔从美国来到英国的初心,同样是为了寻找一种全新的生活。在来到英国之前,伊莎贝尔觉得英国才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国度,并对即将迎来的全新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与憧憬。来到英国后,姨妈一家给予了伊莎贝尔无私的关爱,因此使得伊莎贝尔感觉到未来生活一定是美好的。这种境况与清教徒迁移到北美后得到印第安人无私的帮助如出一辙。与此同时,伊莎贝尔的拼搏进取精神也更加凸显出来,她喜欢读书学习,最讨厌终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伊莎贝尔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只要是能拿到书,从简单的插图书本到厚重的历史书籍无一遗漏。在日积月累的阅读过程中,她掌握了很多的知识,也懂得了更多的道理,提高了伊莎贝尔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同时,阅读使她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伊莎贝尔成长起来了。此外,由于伊莎贝尔的姨夫去世,伊莎贝尔从姨妈处获得了七万英镑的巨额遗产而不自知,仍旧衣着朴素、生活节俭。当伊莎贝尔无意中听到表哥拉尔夫与两位朋友提及由于伊莎贝尔父母双亡,自己的母亲有意要收养她的时候,伊莎贝尔本人对这种做法十分抵触。由此也可以看出,伊莎贝尔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这点也说明伊莎贝尔具有清教徒精神。

二、追求自由的心灵成长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作家之一的亨利·詹姆斯,其作品的创作时间是从美国南北战争开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其作品中既有自然主义及超自然主义的特点,同时也传承了自由主义的特征。所以,《贵妇的画像》在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同时,亨利·詹姆斯也是一名美国旅居欧洲的作家,在其作品中也會经常出现国际化的影子,因此也体现出了很明显的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当时,亨利·詹姆斯被誉为意识流派创作先驱者,也被称为心理分析小说的鼻祖。小说《贵妇的画像》作为其代表作,备受广大文学爱好者和评论家的重视,这部作为亨利·詹姆斯成功标志的作品,描述的是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由一名天真无邪向往自由的少女,成长为一名为承担家庭责任而不得不回归痛苦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女性。

本小说的前半部分大多描述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少女时代,当其父母都过世后,女主人公一个人居住在位于美国奥尔巴尼的祖母留下的老宅里,其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相对简单,大多数时间都是与书为伍渡过的。伊莎贝尔的家庭关系也较为简单,只有两个姐姐且已经结了婚各自有了家庭。因此,孤独的伊莎贝尔的生活逐渐陷入困顿,勉强能居住的老宅也不得已进行出售,卖掉老宅的钱成为伊莎贝尔最后仅有的财产[1]。虽然生活陷入困境,主人公伊莎贝尔却对生活充满希望,每天都沉浸于阅读,以减轻生活困苦所带来的压力。直到姨妈将伊莎贝尔从美国带到英国,她的人生才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在小说《贵妇的画像》中,初到英国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聪明漂亮,谈吐不俗,性格幽默风趣,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姑娘。因此,大银行家姨夫杜歇先生、表兄拉尔夫都非常喜欢她。年轻、富有、风度翩翩的沃伯顿勋爵爱上了她,随即勋爵向伊莎贝尔求婚。以他人的眼光,沃伯顿勋爵不仅相貌英俊,人品正直,而且家境殷实,富甲一方,是很多少女的梦中情人,结婚对象的最佳人选。但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伊莎贝尔竟然拒绝了沃伯顿勋爵的求婚。在伊莎贝尔看来,沃伯顿勋爵并不是她想要的灵魂伴侣,如果接受了沃伯顿勋爵的求婚,就会永远失去真挚的爱情和追求独立自由的勇气。从这个阶段伊莎贝尔的个性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中,不难看出她的思想观念是不受经济制约,不受阶层限制的,勇敢地追求独立自由,没有丝毫的迷茫与彷徨。这种摒弃一切世俗观念的决定,在女主人公自己看来,将会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自由的将来等着她。即使未来是未知数,即使必须历经困境也心甘情愿。伊莎贝尔的表兄拉尔夫·杜歇对她这一做法十分赞赏,他也曾梦想可以像伊莎贝尔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尽情享受生命的绚烂多姿。而现实中,这位表兄拉尔夫·杜歇身患重疾,根本没有未来可言,只能把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寄托给自己的表妹,他支持伊莎贝尔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愿意帮助表妹的自由之舟驶向更广阔的海洋。在拉尔夫·杜歇的父亲也就是伊莎贝尔的姨夫临终之前,表兄拉尔夫·杜歇从父亲那里为表妹伊莎贝尔争取到了一笔七万英镑的遗产,这笔巨款使伊莎贝尔从一文不名到一夜暴富。

伊莎贝尔在一次去欧洲的旅行途中,落入了他人所设的陷阱。在参加一次贵族沙龙时,当阴险贪婪的梅尔夫人跟她的情夫得知伊莎贝尔拥有不菲的财富后,精心设计了一个骗局,骗取了她的信任,梅尔夫人还制造机会把自己的情夫伪艺术家吉尔伯特·奥斯蒙德介绍给她。涉世未深的伊莎贝尔虽然博览群书,但面对这样狡诈的对手也难以逃脱他们所设的圈套。当伊莎贝尔得知吉尔伯特·奥斯蒙德是个艺术家,虽然没有财富也没有社会地位,但他身上的艺术家的气质和对艺术的追求吸引了她。梅尔夫人精心设计的贵族沙龙就是用来寻找猎物的陷阱[2],吉尔伯特对伊莎贝尔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使得伊莎贝尔不顾家人朋友、甚至表兄拉尔夫·杜歇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决定嫁给这个伪艺术家吉尔伯特。

主人公伊莎贝尔的这种不顾他人反对,对婚姻自由的追求,正是突出体现了她对自由的向往。伊莎贝尔对婚姻的选择不顾阶级、无关金钱,在她的眼里,吉尔伯特与她认识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同,无论是他的含而不露,还是他别具一格的谈吐,在她的眼里都是那样的卓尔不凡,这些都紧紧地攫取了她的芳心。并且,在她的眼里,吉尔伯特也是那种对世俗琐事无法忍耐,且因此离群索居、在自己营造的艺术氛围中生活的人。伊莎贝尔认定,那个承载着她所有对爱的幻想的吉尔伯特,也是跟她一样由着自己的好恶去自由生活的人。打动女主人公的除了有吉尔伯特自身具有的艺术家魅力之外,也有伊莎贝尔对所谓艺术的那份崇拜,对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对艺术孜孜以求的艺术家的欣赏,还有包括吉尔伯特对他15岁女儿展示出来的父爱,这许许多多的特质恰恰是能够打动伊莎贝尔的重要因素。

从伊莎贝尔爱情观的形成以及对婚姻的选择方面来看,这种选择其实是对自由的过度追求和对理想的过度看重,因此对婚姻的选择是非常天真的,她的善良和真诚放错了地方。虽然涉世未深的伊莎贝尔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冲破了世俗观念的束缚,但是现实生活却给了她重重地一击,她所期待的婚姻早已注定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了,因此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与现实抗争中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贵妇的画像》这部小说重要的主题就是描写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成长。同大多数小说叙述的手法类似,该小说的主人公不满足于现状,为了追求自由和完美的爱情,也或是为了摆脱贫困而离开故土。虽然她选择了自认为的幸福的婚姻,但最终还是发现自己的婚姻充满了欺骗。虽然受困于不幸的欺骗的婚姻之中,但她并没有选择抽身离去,而是继续选择了回归家庭,她的悲摧之处在于一个有见地有文化的独立、自信、思想进步的伊莎贝尔最终还是对不幸的婚姻进行了妥协。《贵妇的画像》这部小说是描写了从伊莎贝尔的少女时代一直到她的少妇时代,真实地反映出了19世纪很多女人的成长轨迹。

伊莎贝尔的婚姻是不幸的,但不幸的婚姻也促使了主人公伊莎贝尔的成熟。主人公看到的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都是在婚姻生活中见到和经历的。伊莎贝尔结婚后,吉尔伯特逐渐显露出了他的本性:虚伪、贪婪、心胸狭窄和冷酷无情。由于对现实婚姻的无奈,伊莎贝尔不得已选择了妥协。

在小说中,由于吉尔伯特对伊莎贝尔的表兄拉尔夫产生不满,伊莎贝尔考虑到自己的家庭,不得已只好减少与表兄的联系,向虚伪的丈夫妥协,以期能换来短暂的安宁。之后吉尔伯特更加冷酷无情,迫使伊莎贝尔不得不居住在异国他乡意大利的一个山顶别墅中。吉尔伯特的冷酷无情,伤害的不仅仅是伊莎贝尔,还使得他的女儿帕茜在毕业后,变成一个盲目顺从、唯唯诺诺、没有自我的女孩。在吉尔伯特超凡脱俗外表的掩饰下,窝藏着一颗贪婪而无耻的内心,他一直对贵族生活十分向往,而且这种欲望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想尽一切办法,厚颜无耻地接进上流社会。当他的女儿帕茜有了自己的心上人——一位名叫爱德华·罗齐尔的先生,且十分相爱的情况下,由于沃伯顿勋爵的来访,梅尔夫人和吉尔伯特认为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来了。这两个虚伪自私的人不顾帕茜的感受,想极力促成帕茜和沃伯顿勋爵的婚姻。而这时候的伊莎贝尔也已经在她自己所谓的爱情中迷失了自我,这个曾经纯洁真诚浪漫的女孩竟然也愿意帮助丈夫满足这个心愿,积极主动地帮助丈夫实现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伊莎贝尔决定亲自出马说服帕茜。但当沃伯顿勋爵知道了帕茜真正爱的是爱德华·罗齐尔而并不是自己之后,就放弃了原有向帕茜求婚的打算。在吉尔伯特看来,这件事情之所以没有促成,都是伊莎贝尔在捣鬼,责备加羞辱伊莎贝尔没有尽力且心怀异念。通过这件事,一直对这两个人的关系心存疑虑的伊莎贝尔,终于看清了梅尔夫人和吉尔伯特的真面目,她曾怀疑梅尔夫人和吉尔伯特有一个私生女,现在证实这个私生女就是帕茜。当初自己与吉尔伯特的相识也不是偶然,而是这二人在得知伊莎贝尔继承了七万英镑的遗产后而设计的一个圈套。

生活经过了种种变故,伊莎贝尔的内心受到了残酷的打击,性格也产生了很大变化,她要找回那个曾经坚强而果敢的自己。在表兄拉尔夫·杜歇去世后,伊莎贝尔不顾吉尔伯特的反对,勇敢地抗争,坚持回到英国参加表兄的葬礼。在葬礼过后,伊莎贝尔遇到了戈特伍德先生,这位先生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伊莎贝尔,因而从美国到欧洲一直追随着伊莎贝尔,默默地爱着伊莎贝尔十几年。此时意外邂逅,戈特伍德先生不想错失良机,又一次向伊莎贝尔表白了自己的心迹,但伊莎贝尔仍旧是拒绝了他,然后一个人悄然地离开了英国。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虽然没有表明伊莎贝尔又回到了吉尔伯特的身边,但是,从伊莎贝尔拒绝戈特伍德先生的态度来看,就已经表明了她回归家庭的决心。在读者看来,小说的结局虽然并不完美,但却充分阐释了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独立性:她既没有把戈特伍德的爱当作自己的救命稻草,也没有留在表兄拉尔夫·杜歇给她的花园山庄,依旧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归。从女性独立的角度来看,虽然她并不满意于与吉尔伯特的婚姻,但是她要为自己曾经的选择负责。在这部小说里,女性的独立不仅反映在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中,也反映在对自己曾经的选择勇敢地担当。在19世纪时代背景下,只依靠婚姻不能实现女性的独立,对婚姻的选择虽然能改变命运,但女主人公仍然具有顽强的独立意识,勇敢理智地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在19世纪的美国,女性的地位比较低,只能在男权影子里生活,很多女性沦为男权的附属品。在這种背景下,《贵妇的画像》中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更显得难能可贵[3]。

四、勇于擔当责任和自我奉献

在《贵妇的画像》这部小说中,尽管梅尔夫人是一个唯利是图、心怀鬼胎的势利小人,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尔夫人也是伊莎贝尔的“人生导师”,让伊莎贝尔看到了人性中最阴暗、最龌龊的一面,而这些正是伊莎贝尔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同样,在帕茜的眼里,伊莎贝尔也是自己的恩人和导师。由于吉尔伯特的独断专行,使得帕茜成为这个家庭中最直接的受害者[4]。她在这个家庭中,像一个温顺的小绵羊,对父亲的种种行为都表现出顺从的样子。而伊莎贝尔在帕西的眼中,与其说她的身份是继母,不如说她是帕茜的朋友。其实在伊莎贝尔还没有与吉尔伯特组成家庭的时候,帕茜就向伊莎贝尔倾诉过爸爸活得十分贫穷,因此父亲没有办法为自己筹备嫁妆。在此时,伊莎贝尔就已经知道,金钱在吉尔伯特和帕茜眼里意味着什么,善良的伊莎贝尔十分愿意用自己的金钱来帮助帕茜置办嫁妆,希望她能顺利地渡过难关[5]。

从伊莎贝尔对待帕茜的态度可以看出,作为继母的伊莎贝尔试图通过自我奉献和牺牲,解决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但天不遂人愿,她逐渐感受到理想和现实的鸿沟是难以填平的。小说中帕茜这个人物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群体中的另一种女性形象,作者试图用帕茜柔弱的个性来衬托主人公伊莎贝尔的坚强果敢。小说里的帕茜成了第一个受害者,在吉尔伯特看来,如果帕茜跟她相爱的人结婚,注定一生是没有金钱的穷人,自己也不能从中获利,更谈不上拥有幸福的生活。在帕茜的父亲吉尔伯特亲手毁掉了帕茜和爱德华·罗齐尔的爱情后,又将她送到了修道院,从此帕茜几乎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将自己的灵魂托付于上帝。

在伊莎贝尔辗转去英国看望她的时候,帕茜还再三要求伊莎贝尔一定要再回来看她。从这段描述中不难看出,虽然伊莎贝尔跟帕茜年龄只相差几岁,但伊莎贝尔却依然担负着一个继母的责任,从帕茜对她的渴望中可以看出她对帕茜是十分关爱的,帕茜也从这个继母身上感受到了真切的爱。所以,伊莎贝尔回归了婚姻,也是用事实证明她仍然带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奉献精神。善良且勇于担当的伊莎贝尔,与狡诈虚伪、唯利是图的梅尔夫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梅尔夫人的贪婪和虚伪更加反衬出伊莎贝尔的善良。生活中的种种不幸,是伊莎贝尔从一个少女成长为一个女人的必经之路[6]。

五、结语

《贵妇的画像》这部著作,是作者深度刻画的一部女性成长的史诗。小说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对自由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在19世纪的男权制度下,一名女性是如何冲破世俗的枷锁,走向独立、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作者在全书中对主人公伊莎贝尔的描写,始终都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

参考文献:

〔1〕钱晓娟.论《贵妇的画像》中伊莎贝尔的成长[J].文学教育,2018,14(07):123-124.

〔2〕郭晓敏.浅谈小说《贵妇画像》中的写作技巧[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4):118-120.

〔3〕朱丽.《贵妇画像》主人公伊莎贝尔人格特征解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16(01):49-53.

〔4〕张玉玲.《一位贵妇的画像》小说和电影的空间建构比较研究[D].鲁东大学,2019.

〔5〕陈明.女性角度主义解读《贵妇的画像》[J].北极光,2018,72(12):13-15.

〔6〕李瑶.《贵妇画像》中女性角色的刻画[J].明日风尚,2017,12(23):276-277.

(责任编辑 徐阳)

The Growth of Isabel in the The Portrait of a Lady

ZHANG Yan-ping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e Portrait of a Lady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Henry James, a famous American novelist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It is also one of his early masterpieces. It is a landmark work of modern American fiction, with strong readability. The work is well-structured and rich in content, to depict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in meticulous detail with exquisite brushwork. Through the novel the Portrait of a Lady,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growth of its owner Isabel Archer.

Keywords: The Portrait of a Lady; The Hero; Isabel; Growth

猜你喜欢

伊莎贝尔成长
只有“聪明”的伊沙贝尔
22个“生命之吻”
我的动物邻居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