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辽宋贸易研究综述
2021-07-06刘彦铄
刘彦铄
摘 要:贸易关系在整个辽宋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贸易形式主要分为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二十世纪以来,学界对辽宋榷场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榷场设置的原因、置废过程、职官设置、交易物品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民间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兴盛原因、贸易内容及影响等方面。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但存在视角单一等问题。
关键词:辽宋;榷场贸易;民间贸易;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8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1-0008-06
贸易是辽宋双方交往的重要途径,贸易形式主要包括官方开展的榷场贸易和私人进行的民间贸易两种。学界迄今尚未有研究辽宋贸易的专著,但有些研究辽宋经济史及辽宋关系史的著作,如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1]、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2]、漆侠《宋代经济史》[3]、漆侠与乔幼梅《辽夏金经济史》[4]、台湾学者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5]、程嘉静《辽代商业研究》[6]等,已对此问题有较深入地探索;一些研究辽宋两朝的断代史著作,如陈振《宋史》[7]、杨树森《辽史简编》[8]、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9]、李锡厚《中国历史·辽史》[10]等,对辽宋贸易也有所涉及;此外还有数量可观的论文,也对此问题有较深入地论述。本文拟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辽宋贸易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归纳,以期助力相关研究。
一、关于辽宋榷场贸易的研究
榷场贸易中“榷”意为“专卖”“专利”,即官府专卖。榷场具有“独特性”,即场地由官方指定,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双方交易者既有官方又有民商,民商必须纳税、交牙钱,领取证明文件方可入场交易。并且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贸易的商品种类、数量受官府严格控制。学界已有成果主要集中于辽宋榷场设置的原因、榷场的置废与地点、榷场贸易的职官设置、贸易品的种类以及榷场贸易的影响等五个方面。
(一)关于辽宋榷场设置原因的研究
关于榷场出现的原因,学界普遍认可从辽宋双方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分歧主要在于认为哪种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张亮采《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主要强调双方的政治意图,认为宋决定在澶渊之盟后设置榷场贸易有借此“绥边”“弭患”便于“约束”的意图[11]。杨树森《辽史简编》[12]和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13]认为榷场贸易设置主要是由于经济因素。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14]、王晓燕《论宋与辽、夏、金的榷场贸易》[15]、王福君《辽宋夏金时期宋的榷场贸易考述》[16]和马志强《略论西京大同在辽宋贸易中的地位》[17]主要强调政治和经济因素,指出榷场贸易能够开展一方面由于双方经济上存在着内在的互补性;另一方面,这种贸易关系又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只能在双方政府控制下进行。方文逑《辽宋榷场贸易和走私贸易研究》则认为辽宋两国贸易开展之初是出于政治安全和军事需求,但是榷场建立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因素,也就是双方经济上的相互依賴性和互补性的增强[18]。程嘉静《辽代榷场设置述论》[19]和张重艳《北宋对辽榷场置废及位置考》[20]分别从辽、宋榷场选址的考量因素入手分析榷场设置有军事防御、贯穿交通等意图。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也认为辽宋榷场贸易具有经济和军事意义,但是军事意义更浓厚一些[21]。
(二)关于辽宋榷场置废与地点的研究
关于榷场贸易的置废,彭凤萍《北宋与辽朝的关系》明确指出辽宋的榷场贸易,经过了五通五废[22]。张亮采《宋辽间的榷场贸易》[23]、于盼《试论辽宋对峙下的边民与双边贸易》[24]、陈宏茂在《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25]、王昆《宋与辽夏金间的走私贸易》[26]和林文勋《宋代以“互市”为内容的民族政策》[27]均认为宋太祖时期,辽宋已开展“缘边市易”,采取放任的政策而未有官署,太宗时始设立榷场,此后榷场废立更迭不断,直到澶渊之盟后,辽宋榷场贸易才开始正常。但是关于榷场后期的置废情况,王昆认为此后一直到宋末,辽宋榷场贸易始终没有中断。而于盼与之相反,他认为到宋徽宗时期宋朝对辽的榷场已经无法获取之前的巨额利润,并且辽天祚帝以来政治腐败,导致辽宋榷场贸易出现了崩坏的现象,到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后,辽宋关系恶化,榷场贸易也随即终止。
关于辽宋榷场地点的设置,主要集中在河北和河东一带,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河北四榷场,它们存在时间长,也比较稳定。日本学者畑地正宪《北宋与辽的贸易及其岁赠》[28]、台湾学者廖隆盛《北宋与辽夏边境的走私贸易问题》[29]、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30]、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31]、漆侠与乔幼梅《辽夏金经济史》[32]、陈振《宋史》[33]、张亮采《宋辽间的榷场贸易》[34]和马志强《略论西京大同在辽宋贸易中的地位》[35]等,均提及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辽宋于镇州、易州、雄州、霸州和沧州等州“各置榷场”。澶渊之盟以后,宋陆续开放了“河北四榷场”,即雄州、霸州和安肃、广信军四处榷场。张亮采还指出辽国在河北国境线上也有榷场的建置,比如涿州新城榷场。
另外,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36]、程嘉静《辽代商业研究》[37]、漆侠与乔幼梅《辽夏金经济史》[38]指出宋对辽在河北地区还设置定州军城寨、飞狐茭牙、火山军、九梁津(久良津)等地,也设立了短时期的榷场贸易。这些都是从宋的角度进行论述,而程嘉静《辽代商业研究》进一步指出辽针对北宋而设的榷场主要有涿州新城榷场、朔州城南榷场、振武军榷场、永清榷场等。榷场一旦设置后不经双方协商同意,场址是不能随便迁移的[39]。
(三)关于辽宋榷场贸易职官的研究
学界对于辽宋榷场机构的研究较少,但是普遍指出交易机构应为京师榷货务和地方榷货务。已有成果对榷场职官的研究相对较多,基本集中于榷场的管理官员、收税官员、巡防官员、监督官员几种。
杨树森《辽史简编》[40]、程嘉静《辽代榷场设置述论》[41]、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42]和王福君《辽宋夏金时期宋的榷场贸易考述》[43]等都指出榷场是由官方管理的固定贸易场所,辽、宋都设有专官监督交易、征取税收。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44]、畑地正宪《北宋与辽的贸易及其岁赠》[45]和廖隆盛《北宋与辽夏边境的走私贸易问题》[46]等都指出北宋派遣中央常参官或皇帝身边的内侍等担任营运榷场的工作。程嘉静的《辽代商业研究》辽榷场管理的官吏有“榷场使”、榷场都监、知榷场事。北宋的榷场虽没有专门戍卒,但是有巡防之兵,并设有辽朝商人休息的场所[47]。李一娈《试论宋辽的茶叶贸易》认可程嘉静关于辽代榷场官员设置的看法,此外李一娈还进一步指出北宋的沿边经略安抚司和转运使是榷场的主要负责官吏,榷场所在州的州军可辅助管理[48]。程嘉静《辽代榷场设置述论》指出,总体而言,北宋的榷场官员设置可谓庞杂臃肿,所任用和涉及的专、兼职官员,从中央到地方,冗滥至极。榷场管理权力分散和职权范围交错不清,给朝廷对边境互市管理的有效监察带来极大困难[49]。
杨作山《试论宋代牙人在蕃汉贸易中的作用》[50]、王福君《辽宋夏金时期宋的榷场贸易考述》[51]、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52]、李一娈《试论宋辽的茶叶贸易》[53]和畑地正宪《北宋与辽的贸易及其岁赠》[54]都指出榷场还设有官牙人评定货色等级,兜揽承交,收取牙税。畑地正宪《北宋与辽的贸易及其岁赠》[55]和许淑慧《宋辽“榷场”贸易考究》[56]都提及榷场赋税的征收。畑地正宪指出榷场的税为一州一征之税,进入榷场交易的商品须接受检查,并须向榷场所在州军依价纳税,取得“公引”或“公据”,就可免去同一州内其他税场之征取。许淑慧指出榷场的税赋比其他地方低,官府仅收取0.5%以保护和推动互市贸易的进行。同时官府对能够引进战略物资并与官府进行贸易之人,进行适当奖励。
畑地正宪《北宋与辽的贸易及其岁赠》[57]、廖隆盛《北宋与辽夏边境的走私贸易问题》[58]、王福君《辽宋夏金时期宋的榷场贸易考述》[59]以及方文逑《遼宋榷场贸易和走私贸易研究》[60]指出辽宋双方对榷场贸易采取严格的官营形式,官府的交易机构和货源供应为京师榷货务和地方榷货务;贸易基本上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但交易地点只能在榷场内,榷场贸易的交易价格也受到统制;从事榷场贸易的人员以政府和商人为主,另外还有平民。
(四)关于辽宋榷场交易物品的研究
关于榷场交易物品的研究,学界基本赞同澶渊之盟后辽宋对于贸易品的限制相对放松了,但是榷场贸易始终在政府管控之下。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61]、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62]、马志强《略论西京大同在辽宋贸易中的地位》[63]和张亮采《宋辽间的榷场贸易》[64]、王晓燕《论宋与辽、夏、金的榷场贸易》[65]等都详细指出榷场贸易的主要商品在澶渊之盟前后是有区别的:在澶渊之盟以前,只许辇运香药、犀象、苏木和草茶等赴边地交易;澶渊之盟后,又增派了锦帛、漆器秔糯和九经书疏。从榷场换回的辽国商品,则有银钱、羊马和橐驼等。张亮采还进一步指出榷场贸易中,尽管两国重视违禁物品地输出,但部分违禁物品依然可以在榷场里面销售,并且由于国家政策的转变,禁限也在逐步放宽。方文逑《辽宋榷场贸易和走私贸易研究》[66]和王福君《辽宋夏金时期宋的榷场贸易考述》[67]均认为各政权对榷场交易的商品种类都有严格的规定,王福君还通过对宋和辽、西夏、金榷场贸易做对比,指出南北方各自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及其特点影响了互市商品种类的不同。
关于禁榷品研究,学界主要从讨论禁榷品之共同特点以及从具体事物进行列举两方面进行研究。张亮采《宋辽间的榷场贸易》[68]和畑地正宪《北宋与辽的贸易及其岁赠》[69]都概括指出对于影响国计民生,事关国防机密或朝政得失等任何会导致自己国家之社会与经济混乱,以及显示己方军事之弱点的事物都予以禁止。漆侠、乔幼梅《辽夏金经济史》也认为辽宋双方都严格限制交易品,即使可以贸易的物品,双方也互相限制[70]。
张亮采《宋辽间的榷场贸易》[71]和王福君《辽宋夏金时期宋的榷场贸易考述》[72]等都详细列举了辽宋双方禁止的具体物品。如张亮采和王福君都指出榷场内部是严禁“违禁物色”交易的,北方的战马、南方的铜铁、硫黄、焰硝、箭之类军用物资和榷卖物品一般都严禁出境。李锡厚《中国历史·辽史》指出北宋官方对双方边贸互市的限制,除了严格限定地点、物价之外,还限制出入境货物的种类,宋方严禁私茶和《九经》以外的印本书籍出境,禁止辽盐、北珠等私自贩入,辽则限制将马卖给北宋[73]。漆侠《宋代经济史》认为,从宋政府的规定来看,书籍之流入北方是有种种限制的[74]。刘浦江《文化对边界——两宋与辽金之间的书禁及书籍流通》更是进一步指出宋人著作的大量北流,辽朝典籍传入宋朝的情况则很罕见[75]。
(五)关于辽宋榷场贸易影响的研究
学界对辽宋榷场贸易的评价,大体是从贸易对于辽宋政治、经济、边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
王福君《辽宋夏金时期宋的榷场贸易考述》指出榷场贸易对满足双方边民日常生活需要、促进内地和边境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边地开发和中原地区的繁荣、增加宋财政收入以及促成辽宋长期和平局面等五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76]。于盼《试论辽宋对峙下的边民与双边贸易》则从榷场贸易物价变动频繁导致边民购买力降低、边境从业人员利润缩小、民间商品交易和边界商品流通产生不便的角度进行分析[77]。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从榷场贸易对宋税收提高以及榷场盈利帮助宋政府维持给辽岁币方面论述榷场贸易的影响[78]。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从榷场贸易对沿边人民生活以及沿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宋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等方面论述榷场贸易影响[79]。畑地正宪《北宋与辽的贸易及其岁赠》从榷场贸易对维护辽宋稳定进而减轻北宋国防压力、缓解北宋财政困难状况以及辽可以通过榷场交易品进行转口贸易盈利资金三方面论述[80]。林文勋《宋代以“互市”为内容的民族政策》认为榷场贸易为主的互市使宋达到了控制少数民族的目的[81]。
就榷场贸易的影响研究而言,学界大多是持肯定意见的。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贸易对宋朝的影响,而对辽的影响基本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展开专门性的论述。
二、关于辽宋民间贸易的研究
榷场贸易难以满足两地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民间贸易便因此繁盛起来。由于民间贸易的物品多为禁榷品,且辽宋双方的统治者还曾经颁布许多禁令,禁止民间贸易,故有时也把这种贸易称为走私贸易、秘密贸易或私市[82]。对于民间贸易,学界主要从民间贸易兴盛的原因、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关于辽宋民间贸易盛行原因的研究
一部分学者从民间贸易盛行原因进行概括分析,如方文逑《辽宋榷场贸易和走私贸易研究》[83]和王昆《宋与辽夏金间的走私贸易》[84]认为宋朝与辽夏金的走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各个政权之间经济交流的客观需求,单靠榷场贸易无法满足,这是走私产生的客观原因;各政权经济的一体化和互补性与政治上的分裂的矛盾是走私产生的根本原因;各种走私主体受利益的驱动是走私产生的主观原因。各政权的各级官员的稽查不力甚至是纵容是走私一直长盛不衰的原因。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也有与方文逑类似的观点[85]。张庆龄《宋辽间的走私贸易》认为由于榷场对贸易品种和地点的限制导致民间商人感觉贸易不自由,故走私贸易反而有扩大的可能[86]。畑地正宪《北宋与辽的贸易及其岁赠》在论及走私猖獗原因时,认为辽宋边境本身地势平坦缺乏天然屏障客观上促进了走私兴盛,此外,北宋在处理贸易时不以民生需要为考虑导致榷场贸易不便,也客观上导致民间贸易发展[87]。
还有一部分学者从某一具体贸易或特定视角进行分析,如李一娈《试论宋辽的茶叶贸易》认为从辽宋茶叶走私贸易这一个具体角度分析走私贸易连绵不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统治者在榷场贸易中趁机谋求暴利、管理过严,再加上在榷场贸易中,还往往带着明显的强制性与不平等性。其次,在互市中,各级大小官吏相互勾结,经常出现官茶以坏充好,以少称多,骗诈侵夺少数民族财物的恶劣现象。而私茶质量上乘,价格低廉[88]。于盼《试论辽宋对峙下的边民与双边贸易》也从边民的角度出发得到了和方文逑等类似的观点[89]。
总之,关于辽宋间民间贸易兴盛的原因,学者基本认同是由于榷场贸易的缺陷、人民需要、利润吸引等方面导致的。
(二)关于辽宋民间贸易内容的相关研究
1.关于辽宋民间贸易的形式与贸易主体研究
按规定,辽宋间的一切经济交往都必须在榷场内进行,凡在榷场以外地点进行的贸易均属走私范围,即使是在榷场内进行禁榷品交易也属于走私。彭凤萍《北宋与辽朝的关系》将民间贸易的形式大致分为三种,即榷场内部违禁物品的买卖、榷场以外沿边地带的走私贸易和沿海地区的走私贸易[90]。方文逑《辽宋榷场贸易和走私贸易研究》认为有陆上边民走私、榷场夹带走私、海上走私和在界河上利用渔船作业或商船航行时走私四种走私方式[91]。
李一娈《试论宋辽的茶叶贸易》从事茶叶走私者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复杂,有官员、边民、商人。其中,主要以辽宋两国的商人为主[92]。王昆《宋与辽夏金间的走私贸易》基本与李一娈相同,并进一步指出甚至有的地方官吏也参与走私[93]。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94]、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95]、杨树森《辽史简编》[96]也都有涉及基本与李一娈和王昆的观点相同。
2.关于辽宋民间贸易地点的研究
李一娈《试论宋辽的茶叶贸易》通过茶叶贸易的具体地址进行考察,指出理想的边境走私贸易场所应具备五个条件:地形复杂,不易稽防;交通方便,利于运输;与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距离较近;双方交界地区人民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双方或一方交易有迫切需求[97]。这与畑地正宪《北宋与辽的贸易及其岁赠》中论及民间贸易兴盛的原因相辅相成[98]。马志强《略论西京大同在辽宋贸易中的地位》则具体分析了西京大同与北宋河东交界,是理想的走私贸易场所。这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地形复杂,不易稽防辽西京,特别是与河东交界的地带,地形复杂,山岭盘错,径道纵横,没有天然屏障,人们进出方便,不易稽防。二是交界區的人民血缘关系密切辽西京属中原故地,因而这一地区人民血缘关系尤为密切[99]。这恰恰从具体实例论证了李一娈提出的五点条件的合理性。
3.关于辽宋民间贸易品种类的研究
辽宋间的走私物品多是榷场贸易严禁交易的,关系到国计民生、军事国防的,种类繁多。彭凤萍《北宋与辽朝的关系》将交易的物品进行归纳,分为两类,即禁榷品和人们的吃用之物[100]。王昆《宋与辽夏金间的走私贸易》从辽宋两方面分别指出双方禁榷品的区别与联系。北宋向辽走私的物品主要有钱币、人口、书籍、粮食、人口的贩卖等。辽向宋走私的物品主要有食盐、马匹、粮食等[101]。方文逑《辽宋榷场贸易和走私贸易研究》从辽盐、粮食、马、书籍、铜钱及金银铜铁等金属、军器物及武器原料、矾、人口贩卖八个方面详细展开论述辽宋民间贸易物品及贸易的原因和违反的处罚措施[102]。杨树森《辽史简编》也涉及了部分民间贸易物品及其在民间交易的原因[103]。
4.关于辽宋政府对民间贸易的限制与惩罚研究
畑地正宪《北宋与辽的贸易及其岁赠》从宋代角度论述宋政府为了限制民间贸易,采取防止百姓出境,率兵巡检各口,断绝路径;增设巡铺;限制边民活动范围等措施[104]。彭凤萍《北宋与辽朝的关系》[105]和李一娈《试论宋辽的茶叶贸易》[106]都认为初期宋只是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关于防范手段,比如彭凤萍指出真宗朝时,北宋于雄州设缘边安抚使、副使、都监,旨在监督榷场贸易。后又在保州外长城口设巡检使;李一娈指出北宋采用禁边之法,将与辽接壤地区划为禁区,另外还规定商人盛茶的笼篰由官府统一制造出卖,并做标记,用私笼者治罪,南宋仍沿袭不变。后来由于民间贸易愈加猖獗,北宋就开始采取一定的刑法手段。
学界对于宋对民间贸易处置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刑变化上。王昆《宋与辽夏金间的走私贸易》将宋朝对于走私的处置,以澶渊之盟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对于走私处置很严酷,违反者不分等第论罪,一律处斩,对巡检人员处以极刑,并对走私者的四邻实行连坐。澶渊之盟以后,对于走私的处置比前期减轻了,把执法的依据由从重科断转为分等第科斷。此外对辽朝人不去榷场贸易而越境私自来北宋贸易的处置,也从斩杀转变为晓谕其去榷场贸易的方式[107]。张庆龄《宋辽间的走私贸易》简单指出和平时期对于走私人员处罚较轻,并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双方想要维持和平交往状态[108]。
关于辽朝对民间贸易的防范措施,由于史料匮乏,学界基本没有论述,只有彭凤萍《北宋与辽朝的关系》推测,辽抓住北宋的走私贸易者,可能就遣送回北宋处理了,而对于本国走私的,处罚则比较严厉[109]。
(三)关于辽宋民间贸易影响的研究
彭凤萍《北宋与辽朝的关系》只从对辽宋的有益方面论述,认为民间贸易大大地促进了契丹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加速了契丹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并且促进了北宋畜牧业的发展,丰富了辽宋两国人民的生活[110]。这种评价过于单一和简单化。王昆《宋与辽夏金间的走私贸易》便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论述,其积极影响论述与彭凤萍类似,并且还提出宋走私客观上密切了两宋治下的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政权治下的边彊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联系。另外王昆还指出民间贸易的消极影响,不仅影响了各个政权的税收,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还加速了官员的腐败[111]。于盼《试论辽宋对峙下的边民与双边贸易》还别具匠心提出走私活动这种生活环境可能会影响一些边民产生重利的心理[112]。
三、结语
贸易在整个辽宋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贸易,辽宋之间建立了紧密地联系,巩固了近百年的和平交往,促进了两个政权的经济交流和多民族文化交融。综上所述,二十世纪以来,学界对辽宋贸易的硏究已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有关辽宋榷场的设置原因、置废过程、职官设置、交易物品和影响,以及民间贸易兴盛的原因、贸易内容及影响等,已经基本明朗。但已有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偏向和不足:一方面,对榷场设置的原因、影响等研究较全面,但部分研究还不够细化,比如对于榷场贸易机构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对榷场贸易规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规定上,而没有注意到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变化。另一方面,研究角度比较单一,多聚焦于宋朝,对辽朝的情况较少涉及。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辽朝史料相对匮乏,另外也是因为研究视角的局限,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既要充分利用新近公布的新墓志资料,又要拓宽研究视阈,不仅应多尝试从辽朝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也可以尝试从民众角度去重新“诠释”辽宋贸易,挖掘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辽宋贸易中的作用,只有这样,辽宋贸易研究才能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推进。
——————————
参考文献:
〔1〕〔30〕〔36〕〔44〕〔61〕〔78〕〔95〕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3.128-130.
〔2〕〔31〕〔62〕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294.
〔3〕〔74〕漆侠.宋代经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014-1019.
〔4〕〔32〕〔38〕〔70〕漆侠,乔幼梅.辽夏金经济史[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101-108.
〔5〕〔13〕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31-40.
〔6〕〔37〕〔39〕〔47〕程嘉静.辽代商业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106-109.
〔7〕〔33〕陈振.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09-311.
〔8〕〔12〕〔40〕〔96〕〔103〕杨树森.辽史简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198-200.
〔9〕〔14〕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204-207.
〔10〕〔73〕李锡厚.中国历史·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6-349.
〔11〕〔23〕〔34〕〔64〕〔68〕〔71〕张亮采.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J].东北师范大学科学集刊,1957(03):146-155.
〔15〕〔65〕王晓燕.论宋与辽、夏、金的榷场贸易[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8-12.
〔16〕〔43〕〔51〕〔59〕〔67〕〔72〕〔76〕王福君.辽宋夏金时期宋的榷场贸易考述[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7(01):32-35.
〔17〕〔35〕〔63〕〔99〕马志强.略论西京大同在辽宋贸易中的地位[J].昭乌达蒙古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版),1997(03):4-7.
〔18〕〔60〕〔66〕〔83〕〔91〕〔102〕方文逑.辽宋榷场贸易和走私贸易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14.
〔19〕〔41〕〔49〕程嘉静.辽代榷场设置述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02):55-60.
〔20〕张重艳.北宋对辽榷场置废及位置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3(03):104-107.
〔21〕〔25〕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5(03):58-64.
〔22〕彭凤萍.北宋与辽朝的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16.
〔24〕〔77〕〔89〕〔112〕于盼.试论辽宋对峙下的边民与双边贸易[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0):16-17,20.
〔26〕王昆.宋與辽夏金间的走私贸易[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27〕〔81〕林文勋.宋代以“互市”为内容的民族政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03):52-56.
〔28〕〔45〕〔54〕〔55〕〔57〕〔69〕〔80〕〔87〕〔98〕〔104〕[日]畑地正宪著,郑梁生译.北宋与辽的贸易及其岁赠[J].食货月刊,1974(09):32-47.
〔29〕〔46〕〔58〕廖隆盛.北宋与辽夏边境的走私贸易问题(上)[J].食货月刊,1981(02):5-20.
〔42〕〔52〕〔48〕〔53〕〔88〕〔92〕〔106〕李一娈.试论宋辽的茶叶贸易[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18.
〔50〕杨作山.试论宋代牙人在蕃汉贸易中的作用[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38-42.
〔56〕许淑慧.宋辽“榷场”贸易考究[J].兰台世界,2015(33):64-65.
〔75〕刘浦江.文化对边界——两宋与辽金之间的书禁及书籍流通[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8-163.
〔82〕〔90〕〔100〕〔105〕〔109〕〔110〕彭凤萍.北宋与辽朝的关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20-25.
〔84〕〔93〕〔101〕〔107〕〔111〕王昆.宋与辽夏金间的走私贸易[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7-11.
〔85〕〔94〕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297-299.
〔86〕〔108〕张庆龄.宋辽间的走私贸易[J].史林,1988(02):34-39.
(责任编辑 徐阳)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Song-Liao's Trade Since
the 20th Century
LIU Yan-Shuo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Trade relations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hol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ao and Song dynasties. Trade forms could be divided into monopoly trade and folk trade. At present, academic studies on monopoly trade mainly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onopoly trade, the disposal of monopoly, the trade of official goods and its influence. The research of folk trade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asons of flourishing trade, contents of folk trade and influence of folk trade.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relatively rich,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perspective.
Keywords: Song and Liao Dynasties; Monopoly Trade; Folk Trade; Research 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