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理论视角下的手机观影行为研究

2021-07-06冯婷婷

新媒体研究 2021年3期

冯婷婷

摘 要 手机端的观影行为与在电影院、电视端及电脑端有较大差别:电影院的封闭式公共场域让观看者有沉浸式的体验;电视机的家庭场域受制于传统文化,对内容的要求更加苛刻;个人计算机增添了互动性,扩展了媒介场域,但从观看场域角度划分也属于“沙发时间”的终端;而代表“通勤时间”的手机终端,则在移动化、私人化场域具有独特的行为诉求,由此促生了分钟短剧、互动剧等影视剧形态。

关键词 场域理论;手机移动终端;碎片化时间;观影行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3-0020-03

1 传统观看影视剧的场域

1.1 电影院——同现实世界相隔绝的场域

电影院通过黑暗的封闭空间、固定座椅、禁止交流等条件,将观影者从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并借用巨大银幕、电影音效、蒙太奇叙事等,营造一个具有更强真实事件性的场域空间,带来高度沉浸感。

新技术对沉浸式观影发起挑战。2014年先后推出的《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和《小时代3》,在电影院场域中首次尝试“弹幕”电影。弹幕电影在2014年经过了数场放映后便销声匿迹,与之产生鲜明对比的是手机端视频网站弹幕热度始终不减。这体现了电影院场域对沉浸感的强烈需求,而屏幕中的弹幕将观看者一次次拉回现实中破坏了沉浸感。一方面,电影院作为公共场域,采用同一时间轴,不会因发送弹幕而暂停播放影片,发送者要牺牲观看完整影片的权利;另一方面,发送者还将承受手机屏幕亮起时,挑战影院黑暗空间场域下公共秩序的心理压力。

1.2 电视机——与生活空间混合的场域

电视机问世后,因其在非公共空间场域观看的便利性迅速取代电影院,成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视听媒介。人们不必集中在电影院这一公共场域,而是可以创造出更多观看电影的场域空间。同时,电视的线性播出特征,实际又将更多的人限定在同一时间、内容维度的场域空间中,只是因没有互联网时代的媒介互动属性而将人们隔离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场域之下。

家庭场域不同于电影院场域要求观影行为具有专一性。但家庭场域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国内文化价值体系及内容管制下的家庭场域,表现出对性、暴力等情节的避讳。同时,在家庭场域下,观影行为会弱化,甚至成为背景影像或背景音乐。

1.3 PC互联网——具有一定控制权的开放媒介场域

互联网的诞生,在观影层面打破了电影院、电视台的权力场域,观影者的差异需求得到释放。以奈飞为代表的流媒体平台,借助长尾理论突破DVD出租店货架的限制,将原本在电影院、电视台遇冷的影视内容重新挖掘出来,推荐给所需用户。

用户对影片评价等行为借助互联网形成了新的媒介场域,在此场域下改变了观影者与影视内容的单向欣赏关系。例如出现了弹幕等互动行为。“弹幕”一词的本意是射击类游戏中出现在屏幕上的非常密集的子弹,因为数量过多就像一张幕布一样[1]。用户通过弹幕,在影片时间轴上完成了时空穿越,让不同维度的用户印记汇总在这一刻。用户在发出弹幕后,其个体的存在便与影片的存在融合在一起,随着影片的传播而产生基于不同时空的一个开放的媒介场域。

笔记本电脑与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介乎于PC互联网场域与手机移动互联网场域之间,在观影行为上并无明显的独立特性,在此不做更多阐述。

2 手机移动互联网场域下的观影特点

手机具备极强的移动化、私密性特点,相对于其他观影终端所产生的场域更为复雜也更为单一,形成双重场域的矛盾体。移动化带来更加复杂的外界环境,卧室、咖啡厅、地铁、公园、卫生间等都可作为手机观看影片的场所,极度私密或极度开放的外在环境,塑造了复杂的移动化场域。相反,手机的小屏幕和耳机又为观看者带来了极为私密化的场域。

MOVR《移动行业概述报告》显示,在94%的手机使用时间中,手机处于竖屏状态,美国调研机构Unruly研究表明52%的手机用户锁定竖屏[2]。爱奇艺、QUIBI等以影视剧为主的视频平台,为高度契合手机端特性,进行了更适合移动互联网场域下用户观看行为的探索,并在内容与产品功能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1 手机的移动化场域

2.1.1 碎片化时间特性对观影行为的影响

手机等移动新媒介不仅是接触外部世界的窗户,更是一种便捷的移动方式,它们逐渐逃离家庭领域,在公共领域中构建私人空间,允许人们将私人生活带到户外[3]。

移动化的场域变化,让手机使用者面临随时中断或开始一段观看行为,产生了大量的碎片化时间。以秒为单位的短视频内容在碎片化时间场域下应运而生,随后大量10分钟左右的迷你短剧也出现在各大视频平台。

2020年4月,一款专为手机打造的超短影视剧的流媒体App——QUIBI正式上线,被外媒称为“短视频版的奈飞”。QUIBI提出了“章节式电影”(Movies in Chapters)的概念,将故事节奏加快以便于观众迅速沉浸[4]。碎片化的时间让故事的连续性遭遇挑战,而“章节式电影”的分段方式,更利于用户回溯,将影片整体串联。虽然6个月后,因付费用户远低于目标等原因,创始人试图将QUIBI出售,但这并不影响章节式电影在未来的可能性。

2.1.2 现实场域变化对观影行为的影响

融媒体时代下,由知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形成一股强大力量。如《庆余年》《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热播剧集,在上映期间对应的原著音频作品已经问世或同步进行更新,对下一步剧情急不可待的观影者会在影视作品与原著小说、音频广播剧间同期切换。同时,手机外界场域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用户的观看行为。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位置变化对视觉的影响、周围移动网络信号强弱对观看质量的影响、移动网络服务资费成本对观影方式的影响。

在信息快速膨胀的年代,受众的注意力被不断冲刷,除非特意关注,否则触及到的常常只有最表层的信息。比如对于艺人明星来说,最表面的信息就是形象,所以产生大量流量明星。而对于影视作品除了视觉上的直观享受外,就是剧情本身。获知下一步情节的心理冲动,可让用户在自身移动不方便观看时,牺牲视觉部分,只通过音频延续故事的沉浸状态。爱奇艺、优酷、腾讯等各大视频平台通过观察用户行为,推出“听视频”功能,并将音频模式作为核心功能推出,爱奇艺更将此功能作为VIP付费功能。用户对影视内容的由“看”转“听”,已充分体现了在移动场域下,面对现实环境的变化,用户对影视内容已经产生了新的获取方式。

2.1.3 用户惯习对观影行为的影响

智能手机作为日常便携媒介,几乎已经成为人类身体的延伸,而网络技术所形成的实时互动,完全突破了“ 窥视的主体——不知情的客体”这一横屏时代的基本观看机制[5]。由实现语音通话需求的通讯工具发展而来的智能手机,与由满足观看需求而产生的其他终端(大银幕、电视机、DVD等),天然形成了不同的惯习,竖屏剧这一有别于传统横幅剧的形式应运而生。

2018年底,竖屏剧《生活对我下手了》上线,第一集点赞数达65万。此后爱奇艺上线“竖屏控剧场”,各大视频平台也相继推出竖屏剧。2020年1月,张艺谋团队推出“竖屏美学”系列微电影,让手机观影提升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竖屏让观影者更关注单个演员及剧情本身,少了对人物关系、周围环境的关注。用户在移动场域下的观影惯习,反向推动影视作品的多元化。同时,竖屏剧在交互操作上更加便捷,能够促进点赞、弹幕、评论等行为,增加了观影者对影片的融入感。

2.2 手机的私人化场域

2.2.1 观影者对影片时间节奏的把控

根据布迪厄(Bourdieu)的“场域”和“惯习”理论,手机高度私密的特性,为构建“私人场域”提供了可能,并预设了游戏规则,设立了区隔的屏障。这个“私人场域”具有私密性和自主性[6]。

小屏幕和耳机让观看者即使身处在公共场域,也能在心理层面瞬间转化到属于自己的私密场域中。手机的高度私密化,让观看者更加追求自我满足感,对观影行为的掌控越发强烈。首先是对速度的掌控,倍速观看已成常态,有的观影者甚至采用快进加倍速的方式,3天追完70集《延禧攻略》。其次是对时间的掌控,在弹幕的时间贯穿下,用户如同反复穿越回过去的时间旅行者,在每次对剧集不同的感悟下,与其他观看者发生着交互行为。同时,一些隐藏彩蛋、穿帮镜头、细节解读等也在部分用户对剧集时间节奏的把控下,一层层被引出,成为影片的“衍生品”。

2.2.2 观影者对影片故事线的把控

在拥有了对影片时间节奏掌控能力的前提下,有选择地观看喜欢的明星或角色的桥段成为越发强烈的趋势。移动视频平台为满足用户的观看需求,推出“只看Ta”“看点”等功能,提供特定观看内容上的选择。

“只看Ta”是针对特定演员在剧中的出镜时长,根据面部识别等技术将当前影片内容在时间轴层面重新分割,仅播放观看者所选演员的部分。2019年7月,爱奇艺上线青春偶像剧《亲爱的,热爱的》,根据用户评论和弹幕舆情,发现用户对“亲爱的”“热爱的”两条故事线单独观看的行为需求,于是推出了感情线、事业线两条可供选择的“只看TA”功能;芒果TV在2020年6月上线的综艺节目《奇妙小森林》甚至直接推出“只看TA”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不同嘉宾的版本观看。

“只看TA”实际上与现在的许多内容、媒体类推荐平台的理念类似,如今日头条的“你关心的才是头条”,将新闻内容与用户喜好做适配,迎合用户喜好,解决信息爆炸环境下用户口味多元化的问题。“只看TA”则是在影视内容层面,由用户来定义这部影片到底是什么,哪些才是这部影片的观看范围,彰显用户自身对私人场域的绝对控制权。

2.2.3 观影者与影片内容的互动式融合

在电影院场域下发展起来的“弹幕”功能,在手机移动网络场域下发展得如火如荼。智能手机的高交互性,让影片成为掌中的拿捏之物,手指轻触便可助力他人的弹幕内容,相较于PC互联网大弹幕更加自然。带有当前影片人物头像的弹幕功能让用户更深度融入影片,發出带有角色性格的弹幕语言。

在满足对影片时间轴的掌控后,观影者对影片内容的控制欲望促进了互动剧的产生。2018年底,奈飞的大IP剧《黑镜:潘达斯奈基》以互动剧形式推出,《晚班》《底特律:变人》的互动操作模糊了电影与游戏的界限。影视艺术从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但是囿于媒介技术的限制,观众和故事之间一直有“第四堵墙”,而互动剧是基于手机作为一种交互性媒介来铺陈故事,在此意义上,互动剧是基于媒介技术而诞生、真正属于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与技术共舞”的内容[7]。

3 手机观影惯习对影视剧发展的影响

在智能手机及高速网络普及的当下,用户观看终端的变化引发新的观看场域和惯习,观看时间碎片化、高交互性、高私密度个性化等特征,促生了新的移动互联网观影场域。观看行为的主动性、内容选择的被动性,都成为用户新的惯习。视频平台服务商在观察与迎合中也不断对用户的惯习进行新的构建,根据不同群体用户个性化输出对应内容。用户则在不同的现实空间中切换场域,同时又保持着高度私密的虚拟世界场域,在两个场域的复杂结合中享受着不同的观影乐趣。

目前基于手机的移动互联观影场域,主要只是满足线上观影对现实中碎片化时间和用户个性化观看行为的适应。融媒体时代下“剧本杀”等带有主线影视内容的群体互动游戏,已很难界定到底是纯游戏还是互动电影。观影者被拉入故事的角色身份中,彻底融入影片并一定程度影响故事走向。

未来,现实场域的其他外在因素与观影者在虚拟世界形成的媒介场域开始影响影片故事走向时,将会诞生怎样的影视剧形态值得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陈松松,何天天.弹幕视频:小众网民互动新形式[J].新闻世界,2014(6):168-169.

[2]字节跳动算数中心.字节跳动算数中心:2018年抖音电影白皮书[EB/OL].[2019-01-04].http://www.199it.com/ archives/816566.html.

[3]郭小平,李晓.流动社会的智能新媒介、移动连接与个人隐私:雷蒙德·威廉斯“流动的藏私”理论再阐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0):19-24.

[4]盘石全球数字经济平台.让你“随便吃点”的短视频App,来一口?[EB/OL].[2020-04-10].https://www. sohu.com/a/386903239_218644.

[5]贾云鹏,何亮,陈渝壬.探索竖构图的影像世界[J].电影艺术,2019(3):102-106.

[6]朱秀凌.控制与协商:手机对青少年“私人场域”的建构与入侵:基于中学生家庭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1):48-54.

[7]谭雪芳.互动剧:“进入故事去旅行”将变为现实[N].光明日报,2020-0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