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策略探析

2021-07-06杨琼

南北桥 2021年14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质量

杨琼

【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听、说、读、写的综合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即对此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4.18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获得思想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但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实效性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理论正处于新旧更替时期,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思路,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形式

从小学生的心理及思维特点看,直观形象的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习课文《观潮》时,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生活体验,所以仅靠文字的描述很难真切地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纪录片,让学生跟随视频、音频课件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这样学生就能够对钱塘江大潮建立一个具象的理解,在学习课文时就能更好地再现文字描绘的场景,领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二)尊重学生主体性,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清晰地知道,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语文阅读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靠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析和领悟,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在文章中带入感情去理解和领悟。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分角色表演,利用道具、布景、背景音乐、旁白等表现文章内容。在表演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动作、情感的表现,未参加表演的学生可以进行点评。这样就将课堂交给了学生,有利于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十分有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学会思考

阅读不是无意识的文字浏览或者信息接收,而是带着思考去阅读,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事实也证明,学会质疑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学习。质疑是提出疑问,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通过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求知。

(二)学会积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成绩提高得更快更明显。对于学过的知识、看过的文章会遗忘是正常的,但阅读不应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学一遍,而是要从中汲取和积累有益的东西来充实并提高自己,如思想、情感、语言、文字等等,所以积累也是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做笔记,勾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抄写背诵,对于阅读和写作训练都大有裨益,也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采用周记的形式做读书笔记,将自己阅读的课外书籍进行记录,如抄写书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写读书心得和自己的感悟,这样学生就有更大的空间阅读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书,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

三、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获得阅读感悟

文章中所写的人、事、情感都源于生活,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感悟离不开生活经验的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并将其当作阅读感悟的切入口。如学习“影子”这一课时,学生通过文字的表述,往往只能看出影子和人之间的亲密无间,却难以感受到其中的童趣和喜爱。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做游戏的方式,在有太阳的时候组织学生到操场玩踩影子的游戏,你追我赶,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激发学生对文章情感的领悟,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四、发挥鼓励教育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小学生具备注意力分散、好动等缺点,若教师一味地批评指责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激励教育则能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在阅读教学中,相比批评否定,正向的鼓励教育更能激发學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后敢于进行创造性思考,敢于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并在每位学生发言后选择其优点进行表扬,如理解透彻、想法新颖、想象力丰富、声音洪亮等,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自我怀疑和畏难心理,更积极、自信地投入到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作为新时代教师,应积极把握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鉴于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应积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这个过程是复杂的,需要教师孜孜不倦的努力,为阅读教学开创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张敦乐.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J].学周刊:下旬,2013(5):130-131.

[2]缪瑞玲.论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生活结合的途径[J].新作文:教研,2018,000(009):1.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质量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质量投诉超六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