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文化自信

2021-07-06王星月

南北桥 2021年14期
关键词:阅读圈词块高考

王星月

【摘    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挖掘学科内容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提升文化自信,既是高中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也是落实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的回归。其中,词汇是语言教学的基础,阅读是体现中西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差异的源泉,通过词汇和阅读圈教学是实现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文化自信  高考  词块  阅读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4.163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及“文化自信”。近年高考试题也增加了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理解与价值考查,这表明对学生中国文化的综合理解与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指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政教育不应再局限于思政课堂,也不应局限于高校教育,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基础教育的各门课程应发挥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摆在突出位置。因此,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挖掘英语课程思政元素,完善公民素质教育,实现协同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中英语“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中英语教学不仅承担着语言教育的功能,而且肩负着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比较文化的感染和渗透功能。笔者认为,高中英语“课程思政”发挥了英语语言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价值体系,在语言教育的基础上加深了学科内容对文化内涵的挖掘、比较、批判、评价和鉴别,融思政元素于英语教学全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达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这既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的路径创新,也是落实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实现语言知识传授、语言能力培养和文化素养塑造相统一的一种回归。

二、近年全国高考英语试题中的思政元素——中国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高中英语课程不仅课时多、历时长,而且也是中西文化交流最多、碰撞最激烈的学科。其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根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汲取文化精华,涵养内在精神,实现价值塑造,提升文化自信。这不仅对学生有育德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且通过育人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发展。通过近年来高考命题可知,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理解和价值取向、文化自信的考查已成为高考英语的热点。例如在2017年-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如表1)

由高考命题方向可知,试题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融合,恰是对学生中国文化的综合理解及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提供了风向标,为探索高中英语课程思政方法和路径提出了要求和挑战。

三、高中英语“课程思政”,提升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外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语言教学不能抛开文化内容而独立存在。其中,词汇是语言的基础,阅读是体现中西文化、社会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差异最直接、最突出的体现。因此,通过词块和阅读圈教学实现立体化育人模式是实现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路径。

(一)词汇教学发掘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词汇教学应加大文化含量,将词汇中所承载的因中西方不同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态度价值观而造成的词义概念和外延的差异做生动讲解,让学生在比较文化中增强中国文化渗透。

如2017年浙江卷作文部分,以邀请外教过春节为题,旨在宣传中国傳统节日。在描述春节习俗时,讲解红灯笼(red lantern),对联(red couplets),中国结(Chinese knot),红包(red pocket)等词汇。“中国红”意味着平安、喜乐、福禄等,一个中国结,一个大灯笼承载的不仅是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情结,一种精神。然而在西方民族文化中,“red”常给人以愤怒、危险、恐怖之感,如 red alert(紧急警报),red hands(血腥的手)。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中,加深学生对“中国红”的理解。再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中国红”的国际印象,如人类百年奥运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陶瓷纪念性藏品“奥运瓷·中国红”,将贵气的金色和灿烂的红色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成就了“奥运中国红”的大雅之美,极大地提升了其整体价值。由此可见,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往,被称为“奇迹的颜色——中国红”被西方国家广泛了解和认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将情感以一种颜色传承下来,直至构建为一种跨时空的习惯,形成一种传统和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国红”承载的中国文化内涵认识,树立起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二)热点词汇分类记忆,利用词块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与未来

近年来,高考命题与时政热点紧密结合,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新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如2018年北京卷单项填空中出现“高铁”“中秋节”“丝绸之路”,2018年江苏卷中“自动驾驶”“长江经济带”“中国软实力”等,充分体现了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有效形成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利用教材模块话题分类,按照模块话题增加时政热点词汇,指导学生将相关词汇分类记忆,打造词块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背后体现出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1 Cultural Relics, 可以以长城为核心词汇,创建关于长城修建历史、历史意义、修建结构、时代使命的词块。通过词块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又了解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坚定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投身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三)挖掘阅读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提升中国文化自信

英语阅读课程应深入研读语篇,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作深入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构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实现育人目标。如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2 Module6 Films and TV programmes中阅读部分《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可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语篇主题和内容以及语言内容所反映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首先提出What的问题,如What's the movie about? 回答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该篇以影评的方式介绍影片《卧虎藏龙》是一部传统中国武侠片,以讲述中国武侠人物来表达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再提出Why的问题,如Why do you like the character? Why does Li An direct this movie? Why does the writer write this film review? 挖掘出语篇表达的意图、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电影主角分别作为“道家”和“儒家”的文化象征,虽然都武艺超群,却不恃强好胜,不以强凌弱,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的认识,以及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隐忍和克制的认同。最后提出How的问题,如Hows the passage organized? How does the passage reflec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and culture? 再进一步结合时政热点,探讨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世界信息化的当代,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体现的“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等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坚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自信。

(四) 打造专项话题阅读圈,实现课内+课外立体化育人模式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还可利用课外资源,如运用新闻英语阅读,打造专项话题阅读圈,融入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选取具有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课外新闻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2017年江苏卷作文,柱状图展示2012-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变化,探讨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走向。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电影电视的文化传播能力首屈一指。在学习《卧虎藏龙》教材阅读之后,拓展课外影视题材阅读材料,如选取《经济学人》2019.02.16期,China 版块中《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的报道为语料,开展专题式阅读教学,增强文化渗透。《流浪地球》传达了在全球化视野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利用中国元素展示和宣扬了中國古代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表达了用古代先人的智慧为人类发展指引方向的观点。作为“中国科幻片里程碑”的电影,被The Guardian 英国《卫报》提为“China challenges Hollywood with own sci-fi blockbuster”。这充分体现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外的传播和广泛认可。

综上所述,在实施高中英语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要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教育,强调国家意志、民族情怀和文化自信,并推动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与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既能达到当前形式下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要求,也能具备扎实的中文能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更具备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与批判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艳飞.《流浪地球》:中国科幻彰显大国情怀[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07).

[2] 张婧.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A].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12).

[3] 王鉴,江曼.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回应问题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0(2).

[4]魏立 李春姬.英语读写课的“课程思政”路径探索.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3).

[5]张嘉伦.浅谈“课程思政”视角下在外语教学中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以日语入门教学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8(23).

猜你喜欢

阅读圈词块高考
从阅读圈视角看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词块教学
词块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词中的词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