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1-07-06曾洒洒辛闪闪
曾洒洒 辛闪闪
【摘 要】“立德树人”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亲和力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4.008
一、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概述
近年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一直致力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而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有助于拉近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导向,要实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思想性和亲和力与针对性。只有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高度”“力度”和“温度”,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释力、生命力和感召力。
亲和力主要表现在思政教育内容上与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向心力,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上,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互动沟通。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活动将思政教育的魅力展现给学生,带给学生亲近感,拉近教师、课程、学生的关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构建健康的自我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并从学习中获得归属感、满足感。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思政教育的目标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具有亲和力的思政教育是柔和的、轻松的,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重视学生对教育的参与度和自主性,能够主动、发自内心地关注思政教育和学习内容,认同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念并在生活中践行。让思政教育更“平民化”,让有意义的课程变得有意思,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对思政课产生兴趣。
(二)优化教学环境,加强思政课的渗透力
思政课教学范围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做好立德树人工作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积极性。在教育各个环节贯彻、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确保利用好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辅导员及专业课教师做到相互配合,真正同向同行,形成育人育才的协同效应,将“立德”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三)加强师生互动,凸显学生主体性
创新是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加强师生互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增加思政课的感染力。比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鼓励每位学生参与讨论活动,和学生对话,在充分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剖析和解答等。同时,坚持思政课既真正接地气又富有生气,才能加强思政课的说服力。
三、目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及原因
(一)教育者理念落后,缺乏亲和力
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陈旧,方法简单,思维传统,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生互动,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学生不愿意亲近甚至有抵触心理,有的与学生交流仅仅局限于QQ群、微信群等,师生之间没有深入沟通。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不足,一方面,教育者的理论魅力不足,理论深度不够,缺乏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教育者的语言魅力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或谈话中缺乏语言特色,平淡无趣,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需要,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教育者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面临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单一,通常采用灌输的方式,缺乏针对性,导致课堂气氛不佳,活动没有新鲜感,理论与课外实践相脱节。大学生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不会认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不愿亲近它。
(三)不能够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师生缺乏互动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脱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差较远,课堂枯燥乏味,疏远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政治实践之间的关系,更谈不上亲和力。目前,师生间缺乏应有的互动,教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需求没有明确的认识,导致后续教学计划的制订、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极为不利。
四、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一)思政教师要提升自身魅力,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
思政课教师作为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塑造者,不仅要有思想魅力、学术魅力,更要有人格魅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亲和力分解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渗透力,思政课要想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就必须葆有思想的品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求思政课教师要自觉修身正己,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模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爱岗敬业,严于律己,才能真正为学生所认可。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突出学生主体
首先,教育内容的亲和力要有科学性,教育内容要能够连贯、衔接、层级递进。其次,教育内容要有时代性。要与社会热点相联系,充分利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前的社会现象,引领学生深入认识党的执政理念,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正能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担起时代重任,成为高素质的“四有新人”。第三,教育内容要有生活性。通过联系大学生的生活点滴,如情感表达、价值追求、职业规划等,将思政教育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学生,让思政教育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具有生活气息,有效提高学生的感知度。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关注他们的人格和潜力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要用鲜活的生活话语阐述道理,增强师生实时互动
当今时代,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已很难接受,大学生更认同符合他们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的声音。网络话语要倾向于生活化、趣味化、形象化,学生喜欢的语言、文字、表情表达方式更通俗易懂。要使用大学生喜爱的语言方式传递思想理念,使大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亲近感,从而达到思想认同。当前,在重大事件、关键节点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出现时,要通过互动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观点和困惑,并给予引导、解答与回应。要以此为切入点融入大学生生活,了解其所思所想,结合时代时事进行纵深解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靠“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四)改革教育方法,丰富思政内容,增强针对性
教师要根据环境和学生的特点,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开展多样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比如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如何及时调整不良情绪等。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怀等。要积极探索和推进思政課实践教学改革,精心设计检测方法,如案例分析法、项目讨论法、调研法、辩论法、知识竞赛法等。可将智能教学设备与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结合起来使用。另外,利用网络还可以实现资源上传、测验、作业、考试、弹幕、头脑风暴、投票、问卷、留言、数据导入导出以及对学生学习进度检测及学习评价等。
(五)优化环境,发挥新媒体影响力和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职业院校是影响人、培养人的专门场所,学校中良好的育人氛围,特别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都能对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积极影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要先从学校环境入手,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要建设符合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不可代替的辅助作用。当今,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参考文献
[1]王淑荣,王英洁.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性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00(003):130-132.
[2]吴亚峻,汪淑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探析[J].文教资料,2008(25):193-195.
[3]王智腾.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体验路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7):45-47.
[4]袁丽峰.高校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实践研究[J].现代交际,2020(13):14.
[5]杨镰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路径研究[J].山西青年,2017,000(008):175.
[6]关春华,冯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及其创新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00(01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