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评述
2021-07-06王超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不断增长。跨文化交际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主要体现在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上,通过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不但可深入了解西方国家的饮食特点,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饮食文化进行弘扬,使中国的饮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学习西方饮食文化,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由吕尔欣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一书,从实用角度出发,在大量理论知识为背景的基础上以科学的结构、丰富的词汇编著而成,对中西方饮食中存在的各方面差异进行详细概述,准确、恰当地翻译中国菜名,为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该书从文化角度分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不同的渊源,比较了各家翻译理论在菜名翻译中的应用,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环境差异。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受气候环境影响非常严重。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大部分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米、面等农作物的生长。这导致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以素食为主。西方则大多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非常适合畜牧业、渔业发展,因此以高热量鱼肉类食品为主的饮食结构应运而生。
(2)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其饮食习惯也有差异,因此中西方国家宗教对信仰者的多方面饮食习惯的约束,导致饮食文化差异也很大。中国盛行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尤其是信仰佛教的人较多,由于信仰者每天都要吃斋念佛,因此就规定了他们只能吃素食,禁止宰杀动物。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位置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饮食方面和佛教基本相同,长生不老是其追求的境界,同时不提倡饮酒和吃带荤腥的食物。而在西方,大多数人们都信仰基督教,基督徒们禁止吃血类食物;吃宰杀的肉类;不能食供奉之物和无鳞的鱼。
(3)生活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是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人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其生活习惯只追求一个“快”字,一般早上和晚上都吃凉性食物,中午吃热性食物,这样才能节省宝贵的时间去工作,生活节奏快、时间感强,所以快餐行业在西方十分盛行。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大多数人生活有条不紊、时间感不强,一般一日三餐都吃热性食物,而且口感要美味。同时,西方人与中国人饮食观念不同。西方人认为饮食是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一天中讲究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元素的摄入量,即使每天口味一样,但只要营养物质充足即可;中国人则看重食物的营养与色、香、味、形。因此中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导致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差别。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一书从专业理论角度出发,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国菜名的翻译特点等进行详细描述,指出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推动了全人类文明的发展。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增进人们对不同饮食文化的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增进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文化交流互通。该书为读者充分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提供帮助,是一本有价值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