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西蜀园林声景观调查研究
——以成都百花潭及崇州罨画池为例

2021-07-06姚鳗卿

四川建筑 2021年3期
关键词:声景崇州百花

姚鳗卿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 四川成都 610031)

近年来,以视觉感受为核心内容的景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以其他感官(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为主的景观设计开始引起重视,而声景观可以加深人们对园林景观的印象,丰富对环境氛围的感受,特别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声音的应用更是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对于同样属于我国园林地域构成中重要流派之一的西蜀园林并未有太多有关声景观的研究与探讨。西蜀园林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受到西蜀地区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影响,逐渐形成的,既与中国古典园林一脉相承,又有别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的的特有园林类别[1]。本研究运用了声景漫步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实地调研方式,对成都百花潭和崇州罨画池的主要景观节点进行观察与记录,最终总结出西蜀园林声景观环境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方向,以便我们以新的方式来解读西蜀园林,把握其文化精髓,借此为今后在现代园林中的声景观创作给予启示。

1 声景观概念及研究方法

1.1 声景观的概念

声景(Soundscape)研究人、听觉、声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传统的噪声控制不同。声景重视感知,而非仅物理量;考虑积极和谐的声音,而非仅噪声;将声环境看成是资源,而非仅“废物”[2]。在《园冶》中就有不少涉及这些声景的零散描述,如“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的风雨之声等。这种运用比拟、通感等手法对声景的描述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的基础[3]。

1.2 研究方法

1.2.1 声景漫步法

声景漫步法是声景观调研的主要研究方法,在沿着研究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典型路径行走,并利用相机、录音设备在漫步过程中对能够听到的声音景观进行记录,并在此过程中观察周边的城市环境[4]。本研究主要采用该方法对成都百花潭与崇州罨画池进行声景类型、构成、声源位置及场景描述进行记录并总结。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声景观的分类以及对成都百花潭与崇州罨画池的实地调研,从感知的角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互动访谈,并于2019年10月国庆期间随机向百花潭与罨画池的游人进行问卷的发放并完成问卷回收,以了解人们对成都百花潭和崇州罨画池声音环境的看法。问卷采取当面填写的方式,百花潭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罨画池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9份。问卷调查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游客对公园整体声景观的满意度评价和游客对主要声景点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将被访者对园林整体声环境及主要声景点的主观感受分为了-2分(很不喜欢)、-1分(不喜欢)、0分(一般)、1分(喜欢)、2分(很喜欢)这几个选项以供被调查者选择。

2 西蜀园林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成都百花潭声音调查总结

2.1.1 实地调研考察

百花潭公园位于成都市琴台路南端,锦江河畔,地处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边缘,是由锦江、芳邻路、一环路围合而成的半岛型公园(图1)。1300多年前,诗人杜甫在此留下了“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名句。园内茂林修竹,梅柳夹岸,假山飞瀑,亭台楼阁,各呈其妙,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免费综合公园。公园内主要由磊园、晚香楼、慧园、国香园、盆景园、兰园、银杏广场等组成,其布局各具特色。

图1 百花潭公园平面

由表1可知,来到这里的人们主要进行历史景观游览、休闲娱乐、休憩放松的活动,声音环境以鸟鸣声、流水声、风吹树叶声为标志声,营造出身处自然的氛围,是整个城市沙漠中难得的一块绿洲。而公园中的交谈声、鸟鸣声、电子音乐声则构成了场地的基调声,人们在这里主要进行锻炼和休闲娱乐活动,其中夹杂着四川成都特有的采耳声与盖碗茶轻轻碰撞的清脆声响,使历史与现代进行对话,引起人们无限遐思。

2.1.2 问卷调查与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60岁以上的人群最多占被访问者的总人数的55 %,也就是说百花潭主要游人为周边居住的退休老人,他们的活动以休闲和健身为主。百花潭里分布的大小茶馆提供了中年人群喝茶聊天的场地,而美丽的景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吸引了一些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在百花潭声景观是否保留的调查中,约50 %的人认为可以完全保留现有的声景元素,约30 %的人认为需要在以后的建设中去除人们不喜爱的声音。

图2 百花潭问卷调查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进行分数统计后得到以下结论:

(1)游人对于园林整体声环境的主观感受平均分为1.4分,普遍认为公园较为宁静舒适。

表1 成都百花潭声音调查总结

(2)主要声景点的调研结果也可以看出游人对于自然声的偏好和人文声给游客带来的体验相对较差。

(3)公园内多个自然声为主的景点评分在1.1~1.35分之间,特别是位于公园的北入口的川派盆景园,园林小巧,景观精致,声环境与主题相适,深受有人喜爱。

(4)而公园内以聊天喝茶为主的晚香楼以及分布着游乐设施的游乐场的评分都相对较低,在0.2分左右,反映了游人对吵闹的人工环境反感。

2.2 崇州罨画池声音调查总结

2.2.1 实地调研考察

罨画池位于四川崇州市大东街南,是四川园林中川西园林的代表作之一。罨画池始建于唐,初名“东亭”,是一座衙署园林。后经历代修葺,最终形成了如今集罨画池、陆游词、文庙于一体的以缅怀唐代诗人陆游为主的名人纪念性园林。如图3所示,全园总占地34 541 m2,其中水面14 600 m2,建筑面积5 946 m2,以罨画池为中心,北向东延伸到陆游词,向南延伸到文庙,两条明显的轴线形成了T字型的平面布局[5]。

罨画池处于城市闹市区,北门入口处还是有些喧闹的,但只需穿过车水马龙,进去园区之后,立刻会有一种“再入唐时画境、池波寄意无穷”的感觉。罨画池的声景观非常丰富,基本涵盖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所有声景(表2),其中跳鱼泼剌、画眉之歌尤为动听,并且还拥有着巴蜀地区独有的掷骰搓麻、竹下品茗等丰富的人文声。同时,罨画池的声环境也有着一些遗憾之处,虽然水景占全园面积的比例较大,但水面平静,很少能听到跌水和流水声。

表2 崇州罨画池声音调查总结

图3 崇州罨画池平面(资料来源:引自《唐代衙署园林——崇州罨画池》[5])

2.2.2 问卷调查与分析

由图4可知,对游人的背景信息统计分析得出, 60岁以上的老人最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0 %,其次是18~25岁的青年人,占25 %,也就是说老年人群与青年人群成为调查人群的主体,这也反映了罨画池的主要访问人群。关于来访目的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人来罨画池是因为其历史文化悠久、景色秀美的环境,前来旅游观光,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这里安静舒适,适合休闲和锻炼。

图4 罨画池声音问卷调查结果

在全部被评价的区域中,尊经阁、比邻廊>盆景园>银杏林>陆游祠>三折廊桥和月波亭>檽星门广场>听诗观画亭>罨画亭>暝琴待鹤之轩。而排名较前的景点主要以自然声为主,活动声也主要是交谈声。在声景观是否保留的调查中,约60 %的人认为可以保留现有的声景元素,而在希望罨画池出现的声音问题中,自然声占到70 %,人文声中的品茗沏茶声、掷骰搓麻声各占5 %。总的来说,罨画池现有的声音环境基本是令人满意的,并且与现有环境是和谐的,让人能够感受到自然与历史的交织;其中的人文声,比如品茗沏茶声、掷骰搓麻声,由于是巴蜀特有的声音,人们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偏好。

3 结果与讨论

通过人们对声景观的评价,可以看出人们对西蜀园林的声景观是相对满意的,并认为其声景观与环境基本协调。由此可以总结出西蜀园林的一些共同特点:

(1)闹中取静。虽然都是处于闹市中,但一进景区就变得非常安静,自然声立马取代了人工声,颇具中国古代隐逸哲学思想的意境。

(2)声景丰富。两个园林都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声和人文声,尤其是人文声,独具巴蜀情调,很有代表性。

(3)环境良好。两处园林都拥有悠长的历史,大面积的水面,丰富的植物景观和建筑集群,这些在降噪的同时美化园林景观,为自然声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基于对崇州罨画池和成都百花潭的实地调研,记录了四川历史文化园林的声景要素,从而归纳总结出了四川古典园林内的自然声、人文声等声景观类型。如风吹竹叶、雨打竹林、跳鱼拨剌、雨打残荷、潺潺泉淙以及虫噪鸟鸣等自然声;茶馆内的熙熙攘攘、麻将桌上的呼呼啦啦、童孩的嬉笑玩闹、亭下的戏曲琴韵以及空地上的健身舞曲等人文声。

虽然人文声的体验评价低于自然声,但并不应该完全取缔。因为这些独特的人文声不仅丰富了西蜀园林内的声景观体验,也加强了游人在园林内部的体验性。毕竟西蜀园林自带着一股烟火气息,完全静谧并不是她的风格。所以对西蜀园林的声景观可以分别采取在现状声环境中加入新的声要素这种“正向”方式、并结合“零向”(对声景按原状保留,不做任何改变)和“负向”(对不协调、不希望听见声音的去除)设计与管理策略[6]。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启发园林设计者们,减少人为噪音,合理规划自然声与人文声的区域,使园林的整体声音环境更加舒适。

猜你喜欢

声景崇州百花
社区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原理初探*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橘子花
百花绽放
春来了
声景的研究与进展
庚寅冬游崇州怀放翁
放翁逝世八百年崇州致祭有怀(外二首)
崇州陆游长逝八百周年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