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原理初探*

2022-07-01肖源远

南方建筑 2022年6期
关键词:声景景观设计景观

肖源远,黄 璐,唐 馨

1 引言

声景,也称“用耳朵捕捉的景观”[1],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被人们感知、体验或者理解的各类声音环境的总称,其最早由加拿大作曲家莫雷·谢弗(R. Murray Schafer)提出[2],使人们对传统的听觉行为进行反省和再认识。而建筑声景学则由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赛宾(W. C. Sabine)于20 世纪初创立[3]。从声景概念建立至今,声景研究已在国内外多学科领域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声景观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逐步由单一“视觉景观”设计发展到包括“听觉景观”的多元景观设计。

1.1 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声景的研究,欧美国家更注重自然声景观的品质,将声景观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加以保护、维持和恢复。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控制声学各项指标,提高声环境质量来达到声景观的舒适度。如美国大部分的国家公园制定了自然声景的保护计划。美国国家公园的声景研究集中在立法、管理规划、科学研究和监测方面。从最初的控制飞行器噪声影响开始,逐渐关注商业旅游利用对声景的影响,再发展到对人为声景的认知和保护。由此可见,美国对声景的研究经历了从单一物理噪音到复合声环境的过程[4,5]。

与欧美国家不同,日本将“Soundscape”称作“音の風景(音风景)”,明确地将声景视作为一种风景,与视觉景观并列。学者们以环境中的声音及其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在环境设计、城市设计等领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1996 年日本环境厅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 “日本の音風景100 選”的遴选活动,以此唤醒民众对声环境的认识。遴选出100 处声景遗产都是具有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声景观,所以日本在声景观的发展道路上更侧重于富有人文内涵的声景观设计和研究[6-8]。

好的声景设计不仅能提升环境体验,而且对公众健康也有显著影响。声景观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国际前沿议题,近几年除了视觉环境要素以外,声音环境要素已逐渐引起了国际环境研究领域的高度关注。如Alvarsson等观察到自然声(50dB)能更快速地帮助人们从交感神经的激活中恢复,有效缓解生理应激[9];Graham 等以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校园为环境载体,利用“感知到的恢复量表(PRS)”,进行了校园内不同空间区域的环境恢复性作用的调查与实验研究,得出了具备统计意义的关于不同空间的恢复性比较的结论,并针对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探寻在基于恢复性环境创造的景观设计中加入声景设计的元素[10];S. R. Payne 及其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环境恢复性的研究,其中的部分研究结合环境心理学、生态学和声学3 个领域,关注到声景观对环境恢影响,建议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来提升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品质,为居民提供生态优雅的自然环境[11]。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声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以“声景”为标题、关键词、摘要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声景领域的发文数量(包括期刊、硕博士论文、会议论文等)从1992年的5 篇,到2009 年突破100 篇,再到2020 年的510篇,递增趋势明显。在广泛梳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后,发现声景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公园绿地、校园、城市广场,也涉及住区、园区、历史街区;常用的调查分析方法有声测量、声漫步、调查问卷、访谈、人工神经网络等。声景观的概念引入景观设计,不仅拓宽了景观设计视角,而且完善了景观设计方法。

吴硕贤、袁晓梅等较早在国内开展古典园林声景观的研究。他们不仅分析现存园林的声景观,更在古代诗词歌赋以及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找寻中国古人所营造的声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揭示了古典园林的声景营造特征,同时将其设计原理运用于现代公共空间声景观设计,增加了声景观设计的中国特色[12-14]。葛坚认为声景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以往景观规划中以视觉为中心的模式中融入听觉元素,提炼出“正、负、零”的声景设计手法,对声景观的各要素及其空间构成进行了全面设计,使声景观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规划中的要素,对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15]。刘滨谊等认为声景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对噪音的抑制、场所感的营造和对深层意境的表达,一般性的景观空间的声级应控制在40dB ~75dB 之间,同时提出了借声、补声、反衬、掩声以及声音的综合利用等声景的设计方法[16]。孟琪等从行为模式的视角出发,通过城市公共空间声级、声源感知和感知评价3 个方面,分析了参与式行为和非参与式行为下城市公共空间中声景的差异,并建议从行为的声学特征出发,通过声景规划对空间进行设计,满足不同人群的声环境需求[17]。

居住区的声环境是关系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目前对居住区的研究较多研但是尚未形成健全系统的住区声景设计方法,如黄一如提出在住区运用“通感”设计和“声遮蔽”的设计方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营造良好的住区声环境[18]。程雨针对高层居住区普遍存在的声景问题,从规划、降噪及声景设计三方面提出优化设计策略,以期让高层居住区的声环境得到改善[19]。凌敏建议尊重声景现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声景观的空间构成,选择适用的声景观设计原则与设计手法,营造符合居住区主题立意、满足业主需求的声景观环境[20]。陈希从声环境调查、声景观评价,声景设计方法及运营管理4 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居住区声景观设计的一般模式[21]。刘畅通过对武汉市居住区声景观进行VR 实验,对比不同绿视率场景与各种声景元素搭配的评价结果,提出好的声景方案是增加声景元素的同时增加绿视率[22]。段养光以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为切入点,分析研究居住区声景的评价与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之间的关系,提出好的居住区声环境,能促进居民自发行为活动频率以及人际交往[23]。

因此,本文探讨社区公共空间声景设计,旨在初步构建一套社区公共空间声景设计的原理或指南,通过建立声景美学的理论架构,探索声景提高空间环境质量的效应及其原理;探索人工音乐与自然风景中物理声音的有机融合(耦合机制),改善社区公共空间的自然生态系统;最后,通过使用后评估来探索人们在不同的社区空间声景中产生的情感,从而达成指导设计、创造高品质空间之目标。

2 社区公共空间声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原则

社区,指由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简言之,就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4]。社区公共空间特指社区内具有公共性特征的物质空间,是居民共同使用和享有的场所,也是居民进行交往、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空间,包括广场、绿地、街道等[25]。

2.1 社区公共空间声景设计的基础理论

声景设计原理是基于美学理论,如音乐美学、审美维度与感知心理学等[26,27]。其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而社区声景设计主要依据愉悦美感、音乐治疗、噪声控制以及自然声景或人工与自然声景融合的审美心理。首先,声景的一重维度就是自然尚美:种树引鸟、蛙鸣虫叫、蝉鸟和音。从这个意义上说,声景可以促进社区公共空间的生态系统的完善,同时改善社区的微气候和环境的舒适度。从观景到听景的协同融合应是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方向。其次是二重审美维度真切。声音被真切地感知,人们在空间环境中接受到自然的或人工音乐都是一种享受。因此,从设计角度,应为空间环境的氛围制作一个“舞台”或者背景,从而在景观环境和声景氛围的塑造中创造主题或一种可被感知的生动场所。其三是情绪被感染的悟性审美维度。闻音识情,一般的喜怒哀乐,均为人之常情。而在社区的公共空间里,声景能通过有意义的引导带给人们美感。若配以园艺景观中的鲜花、绿茵,则更有一番意境。园林风景所追求的意境正是这个维度的美感。当然,审美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因人因时而变化,但心理学的普遍理论依然能够指导声景设计。

2.2 社区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原则

声景的设计应基于公共空间的功能、边界和场所。在社区公共空间声景设计时,应遵循“降噪益民、双景协调、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之基本原则。这既是一个伦理与社会责任的问题,又有助于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与环境的改善。具体原则如下:

(1)降噪益民。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看,降噪是社区空间声景设计应遵循的首要原则。目前,社区声景设计中降噪技术比较成熟,如通过物理隔离方式减少交通噪声或其他噪音的干扰,使声景更自然宜人。利用乐音声景降噪,即通过叠加人工声景来覆盖噪音也是一种有效的降噪方法。

(2)双景协调。环境造景中多用视觉景观(看景)的手法,声景设计则是用听“景”的手法,以强化主题。犹如电影一样,有声景的配合,主题会更丰富立体。声景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感受,但在景观设计中声景并不能独立设置,必须与视觉景观统筹协调,从而更好地突出景观主题,创作宜人的景观环境。

(3)以人为本。声景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尽可能满足绝大部分人的参与需求与情感需求,在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人文主义关怀。

(4)生态优先。声景设计首先要保留场地内的有益声景观元素,其次,设计时要考虑增加植被,筑巢引凤,从而使得自然声景易于被引入、疏导并锦上添花形成自然的、天衣无缝的综合声景。

3 社区公共空间声景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声景并不是孤立的,其与社区中的景观、场所和各种空间并存。声景在社区所属的功能空间中所赋予的主题应该与空间景观的主题一致或相协调,这样空间的场所精神才能更有效突出鲜明,更有艺术感染力。而声景设计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分区、场所、节点与边界诸方面都应根据声学的传播与接收特点来具体划定。因此,声景的设计、调控方法与步骤,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图1)。

3.1 划分声环境功能区,突出分区主题

图1 社区公共空间声景设计研究思路

表1 声景分区及音乐类型设计示意

声景设计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分区与功能区的声景主题确定,这是声景设计之灵魂。在社区规划时,一般会赋予各个公共空间功能或主题。景观和声景宜依据空间定位做协调和深化,以协同突出规划主题,打造更为有趣的空间环境。如在打太极拳的场地宜播放轻柔、典雅、使人内心安宁的音乐,如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曲》、舒曼的《浪漫曲(Op.28,NO.2)》等。健身场地可选择有积极向上之感的乐曲,如情绪欢快的《好日子》或者旋律铿锵有力、有奋发向上之感的《赛龙夺锦》等。在住宅的间距空间,人们以休闲活动为主。因而,此处宜安排“静”、“轻”、“慢”的声景。如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李斯特的《安慰曲》、门德尔松《春之歌》、浪漫弦乐作品或者浪漫萨克斯音乐等。在室内外结合部的灰空间,可将录制的自然声景与音乐联合起来改善效果。比如播放广东音乐《雨打芭蕉》时搭配雨声,播放肖邦《船歌》时结合潺潺溪水声、播放格里格《致春天》时搭配鸟叫声等(表1)。

3.2 打造特色声景节点,声景与场所协调

声景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场所节点的设计,这部分往往要考虑空间尺度和围合关系。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在传播过程中,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声波,从而阻碍了声波的进一步传播。因此,在设计声景节点时,应充分考虑干扰与边界设置问题。如在健身场地的设计中,由于时下流行跳广场舞,广场舞音乐扰民的问题普遍存在,因之,可以把健身场地规划在远离居民楼的场地,设为下沉式或半下沉式(图2),同时辅以反射吸音墙,使广场舞音乐被周围的物理实体所遮蔽。

3.3 充分利用自然声景,营造康复性景观

声景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是适时适地创造自然声景。我国古代园林设计就非常重视声景,并将声景与视景相结合。古代诗词中的“春听鸟声”、“风雨潇潇”等描写的都是自然声景。鸟鸣虫吟、风雨声、水流声这些自然界的乐章通过刺激人类的大脑,使人舒缓压力,重归自然,改善情绪,从而起到预防、治疗各种疾病的作用。所以,声景设计应重视自然声景的利用。如通过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使其与风、雨、流水等元素相互作用产生自然声景(图3),还能通过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创造自然声景。在景观规划中引入喷泉、瀑布、跌水等水景设计,引入潺潺的水声(图4、5)。还可以参考日本 “Shiruku Road”公园的做法,设置一些收集声音的装置, 通过这些装置使居民更易听见风声、虫鸣声等自然声景(图6)。

图3 自然声景设计示意图

图4 喷泉水景设计示意图

图5 瀑布水景设计示意图

图6 攀爬的耳朵(声音收集器)[28]

3.4 引入人工智能声景,体现时代科技感

声景设计的第四个问题是动态声景。动态声景会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如鸟叫、虫鸣,四季变化、昼夜更替,居民在公共空间活动产生的声音,如跳舞、嬉戏、唱歌等等也呈现动态。景观设计应主动创造一些动态声景元素。也可以引入人工智能,如通过手机控制声景发生器,实现选择声景形式的精准性和灵活性。

3.5 配置个性化微声景,增强用户体验感

声景设计的第五个问题是微声景设置。在现代社会,人们很在意私密性活动或休闲,无论是个人或群体都希望不被外界所打扰。因此,声景设计应满足这种要求,更多地考虑个性化私密空间,合理配置微声景,供不同人群从事各类活动,以增强用户体验感。设计中可以有硬物理的隔断,也可以有虚边界1),[30]的隔开(图7)。

3.6 按需控制人工声景,提高环境舒适度

声景设计的第六个问题是正确处理与噪声的关系。世卫组织提出,为使居民在昼间不受严重干扰,户外噪声级不能超过55dB;夜间噪声级不能超过45dB。声景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隔断噪声,创造声景。因此,需要根据时间对人工声景进行管控,提高小区环境舒适度。根据声学原理和建筑学、景观学的设计方法,可以隔绝和吸收直接的规律性噪声,如通过植物绿化、水景设置、建筑屏障等进行减噪,同时利用声景覆盖噪声场的漫反射的弱噪音,减少噪声对社区的干扰。

声景设计通过划分声环境功能区,突出分区主题;打造特色声景节点,声景与场所协调;充分利用自然声景,营造康复性景观;引入人工智能声景,体现时代科技感;配置个性化微声景,增强用户体验感;按需控制人工声景,提高环境舒适度等6 个方面,与景观协调,成为空间环境设计的一个必要部分,从而提高社区的空间环境品质。

图7 虚边界示意图[29]

4 社区公共空间声景制作与品质

4.1 技术方面

(1)借助消声室与半消声室的手段,通过合成技术可以制作各种形式的声景。

(2)通过不同的布线,可以使不同的功能区具有不同的声景效果。

(3)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段以及不同的空间对声景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引入可调节技术,即可抑声、可扬声的技术。

(4)通过手机即可在声景传播的位置智能调控声景效果。

表2 使用后评估调查内容及研究方法

4.2 工程方面

(1)社区公共空间声景的制作与品质问题,不是某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性问题。

(2)社区公共空间声景的设计时,应合理分区,且应以虚拟分区为主。

(3)多种声景与视景的搭配、融合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协同共享问题。

5 声景使用后评估与完善

声景不仅有康养、治疗、丰富场所特性等功能,而且富有艺术性。声景是在人类享受高品质社区生活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进程中逐步进入我们的社区空间的。旧时也有文人雅士欣赏“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自然与人工声景的意境,但不普及,亦非刻意设计。由于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声景需求,因此,在初步设计完成实施后,应该通过问卷访谈,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声景设计进行使用后评估(表2),收集使用者的意见,并对反馈信息做分析判断,寻求共性问题,提出修改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声景的效果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个完美、固定的标准答案。完善都是相对暂时的。

讨论与结论

声景设计方法千变万化。无形有声,以声塑形、以声动情、以声尚美、以声还原自然生态。因此,声景设计就没有唯一性,只有与景观相融并结合使用者的要求,才是合理的设计。社区声景设计基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心理学与美学、音乐学是基础。由于声景多位于社区的公共空间,因而场所和空间的风景与生态都是其应用基础。在社区公共空间声景设计时,应遵循“降噪益民、双景协调、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之基本原则,通过划分声环境功能区,打造特色声景节点,充分利用自然声景,引入人工智能声景,配置个性化微声景,按需控制人工声景等六方面,与景观协调,成为空间环境设计的一个必要部分,从而提高社区的空间环境品质,并在设计实施后进行使用后评估,使之趋于完善。

图、表来源

图2:https://www.meipian.cn/2ffuzail;

图3:https://www.meipian.cn/2ffuzail;

图4:https://bbs.zhulong.com;

图5:https://www.nipic.com/show/7247708.html;

图6:参考文献[28];

图7:参考文献[29];

其余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注释

1)声学虚边界(又称“虚墙”法)是指一种声音被另一个声音盖过的边界。这里没有实体墙或其它隔断,但声音在此弱到消失(30 分贝) 详见参考文献[30]。

猜你喜欢

声景景观设计景观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火山塑造景观
声景观研究进展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