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1-07-06金泽华
金泽华
(兴安盟人民医院,内蒙古 乌兰浩特)
0 引言
一般来说心律失常分为两种[1],分别是缓慢型以及快速型。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危险系数高,不仅包含原发病的病情问题,还涉及到心功能的恶化以及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等情况[2]。本次研究中,随机抽选我院2018~2020年就诊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随机抽选我院2018~2020年就诊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2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12例)。其中参照组共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4~79岁,平均(43.84±5.98)岁;研究组共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33~79岁,平均(43.75±5.68)岁。注:研究组与参照组在年龄、病情以及性别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参照组:共12例,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案,基础方案包括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血脂以及心肌耗氧。(2)研究组:共12例,在常规治疗的之上,静脉推注50 mg利多卡因,静脉滴注150 mg胺碘酮。给药期间,密切关注各项的生命体征,根据情况调整滴速,连续治疗2~4 d。如果首次用药后,心率不稳定,则缓慢增加负荷。除了静脉滴注,还可口服胺碘酮0.2 g,3次/d,维持1周,随后增加到0.4 g/次。对患者用药之后的反应进行观察,15 min后未复率则继续进行治疗,若失败则进行电复律进行治疗[3]。成功之后继续使用胺碘酮治疗,治疗前6 h,速度1 mg/min,随后5 d调整到0.5 mg/min。第2天口服胺碘酮1次0. 2 g,3次/d,连续治疗1周,随后0.4 g/d。
1.3 评价方法
对比分析研究组与参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对比研究组与参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表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SPSS 19.0,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参照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①研究组共12例患者,其中显效7/12(58.33%)、有效4/12(33.33%)、无效1/12(8.33%);②参照组研究组共12 例患者,其中显效3/12(25.00%)、有效5/12(41.67%)、无效1/12(8.33%);③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参照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研究组与参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分析
治疗前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参照组与研究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的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研究组与参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s)
表3 研究组与参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s)
组别高切全血黏度(mPa·s) 低切全血黏度(mPa·s) 纤维蛋白(g/L)前后前后前后研究组(n=12) 8.69±1.68 6.17±1.27 11.49±2.39 7.19±1.36 5.79±1.20 3.11±0.68参照组(n=12) 8.65±1.64 7.46±1.58 11.25±2.50 8.52±1.70 5.81±1.18 3.97±0.66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心律失常分为两种,分别是缓慢型以及快速型。但是两种之中,快速型心律失常所占的比重会更高,同时也会伴随着较高的急诊就诊率[4]。其中快速型所包含的主要原因有室动过速、早搏以及房颤等几种。尽可能缩短心律失常控制时间够有利于患者恢复[5],以及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6]。利多卡因虽然对于室颤情况能够缓解,但是对降低死亡率帮助不大[7]。而胺碘酮是作为多通道的阻滞剂,对于改善冠脉血供[8],以及帮助减少心肌氧耗等情况上效果不错,值得临床上进行选择使用。本次研究中:①研究组共12例患者,其中显效7/12(58.33%)、有效4/12(33.33%)、无效1/12(8.33%);②参照组研究组共12例患者,其中显效3/12(25.00%)、有效5/12(41.67%)、无效1/12(8.33%);③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参照组与研究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的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