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人员采集血液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2021-07-06迟民叶
迟民叶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0 引言
血液标本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检验标本之一[1],临床护理人员采集血液标本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关系临床诊疗安全[2,3]。因此,我院以检验科临床护理人员68例为研究对象,探讨临床护理人员采集血液标本不合格事件的原因,并以常规管理模式为对照,并评价基于质量控制模式护理管理对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检验科护理人员68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是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遵循随机平均原则,进行分组,组别分别是管理①组、管理②组。每组抽取230件检验标本。管理①组中,护理人员共34名,男护理人员和女护理人员各10、24名,年龄最小22岁,最大41岁,平均(31.18±5.22)岁。管理②组中,护理人员共34名,男护理人员和女护理人员各11、23名,年龄最小23岁,最大39岁,平均(31.31±5.07)岁。
1.2 方法
管理①组(34例)采取常规管理;管理②组(34例)采用基于质量控制模式对临床护理人员采集血液标本进行管理。(1)制定严格的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监管制度。针对血液标本采集的各个环节作出相关的管理规定,明确血液标本采集临床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定期调查血液标本采集临床护理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并且施行奖惩制度。另外,实行弹性排班制,使排班人性化、合理化,做好交接班工作[4]。(2)加强临床护理人员血液标本采集的专业技术培训。强化血液标本采集的理论知识和采样操作技能,要求血液标本采集临床护理人员保持认真工作的态度,规范血液标本采集临床护理人员操作技术的规范性,确保采血质量,最大程度上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5]。(3)不定期抽查,加强监管。不定期对临床护理人员采血标本质量情况加强检查,并纳入绩效考核[6]。
1.3 评价指标
(1)探寻两组血液标本不合格事件发生率。
(2)探寻两组血液标本检验结果满意度评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血液标本检验结果满意度评分调查问卷进行评价,评分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满意度越佳。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软件:SPSS 22.0;计量资料表现形式:均数±标准差(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现形式:%(行χ2检验)。若P<0.05,代表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探寻两组血液标本不合格事件发生率
管理②组血液标本不合格事件发生率0.87%,明显低于管理①组的7.83%(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血液标本不合格事件发生率[n(%)]
2.2 对比两组血液标本检验结果满意度评分
干预后,管理②组护理人员血液标本检验结果满意度评分(93.15±4.06)分,明显高于管理①组的(87.02±3.11)分(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血液标本检验结果满意度评分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7,8],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不利于早期发现疾病和排除疾病隐患。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对血液标本采集过程的质量控制,是防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事件发生的关键,也是确保检验结果正确的重要途径[9]。
基于质量控制模式作为一种现代化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10]。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制定严格的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监管制度,采用规章制度来保证临床护理人员采集血液标本的规范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临床护理人员血液标本采集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采血护士的综合业务水平和素质,确保血液标本的合格性[11];其三,通过不定期抽查,加强监管。重视临床护理人员采集血液标本质量控制管理,从源头上避免血液标本不合格事件发生,确保检验结果的正确性[12]。本研究结果发现,采取基于质量控制模式管理后,血液标本不合格事件发生率、血液标本检验结果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管理(P<0.05),证明基于质量控制模式护理管理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采用基于质量控制模式护理管理进行干预后,临床护理人员采集血液标本不合格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血液标本检验结果满意度评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