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内镜清洗消毒护理的策略探讨
2021-07-06卢慧玲
卢慧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0 引言
消毒供应中心主要负责统一化消毒器械,且以内镜为主。内镜的材质特殊,具有相对复杂的内部结构,清洗或是消毒的难度较大,无法借助常规化的强酸、高温等方式进行彻底灭菌[1]。此外,内镜会直接接触患者脏器,若消毒不彻底可能会导致院内感染,需要高度重视。临床针对内镜消毒等工作制定统一操作规范,但仍存在部分问题。为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同组医护人员15名,用于分析内镜清洗以及消毒的护理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组研究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B组研究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两组为同组医护人员15名。所有医护人员的认知功能正常;可配合完成实验操作等研究项目;个体状况佳;对研究知情而且完全同意。年龄归总后从25-55岁,均值(29.85±1.37)岁;工作年限从1-12年,均值(5.85±1.07)年。
1.2 方法
A组予以常规化内镜护理,即预洗内镜后严格消毒与灭菌,最后冲洗与吹干,统一封包摆放。B组予以优质化内镜护理,根据《消毒技术规范》等文件为医护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检测。调查内容:①护理培训情况:是否严格落实监管制度;是否公开护理方法;是否制定医护人员专项负责内镜消毒等工作;医护人员是否接受过统一培训;清洗与消毒工作是否有专人监管。②操作流程方面:使用何种酶进行清洗;诊治前是否再次清洗内镜;操作方法是否根据相关要求展开;操作步骤是否根据既定流程展开;是否选择一次性活检钳;活检钳是否进行高压灭菌。③个人防护方面:检测时是否佩戴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具,是否为一次性手套。④检测方面:清洗与消毒后是否有专人检测并记录;内镜与附件是否按月接受生物检测。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制定优质化护理措施:①成立管理小组:组长为护士长1名,组员为主管护师3名与责任护士11名。根据护理现状制定护理目标,并优化管理体系,调整护理工作的内容和时间安排,明确划分工作环节,强调每位医护人员的护理职责,并评估内镜清洗以及消毒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出护理计划。②环境管理:整改消毒供应中心的内部环境,根据规定明确内镜类型的分类标准。每周组织1次例会,汇报上周的护理情况,提出消毒隔离等护理问题,给出合理化建议。③强化监督:对内镜的清洗操作进行监督,记录清洗刷的使用步骤,评估使用规范性。并根据消毒管理条例详细讲解消毒的步骤和标准,由组长记录工作情况。每月汇总工作记录表,采取奖惩机制,可为表现优异者颁发物质奖励。④完善制度:内镜与附件经临床使用后需要即刻清洗和消毒。操作流程:水、酶洗后消毒与灭菌,而后冲洗并严格吹干。使用计时器控制消毒以及灭菌操作的具体时间。制定清洗以及消毒登记管理办法,严格记录每次消毒流程,由消毒护士签字,实行责任制。⑤加强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养其职业道德,并普及安全常识。为优秀组员提供外出进修机会,使其掌握新型技术,优化清洗与消毒操作流程。⑥提升防护意识:要求医护人员在清洗与消毒操作时佩戴手套、防护眼罩、防护服和口罩,若防护用品损坏后需立即更换。⑦完善基础设施:增设独立的清洗消毒室,并增设独立的内镜诊疗室,室内配置水龙头、清洗槽、干燥器、计时器等设施。根据诊疗需要备用活检钳、胃镜等设施,做好提前准备工作,避免诊疗期间外出取设备。⑧严格质控:控制诊疗操作的安全性,完善内镜性能保养制度。拟定质量考核标准,确保各个操作环节均有明确标准。管理小组每月组织1次质控研讨会,评价现阶段的清洗、消毒制度;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的缺陷性,利用头脑风暴法提出整改措施。
1.3 观察指标
利用自制答卷评价内镜清洗与消毒质量,包括消毒隔离、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3项,每项均是100分,>60分为合格。记录仪器损坏、位置错误、微生物污染和清洗不合格等护理缺陷。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经由SPSS21.0软件完成,计量数据经t值对比与检验,用(±s)表示,计数数据经χ2对比与检验,用(%)表示,假设校验有意义则P<0.05。
2 结果
2.1 内镜清洗与消毒质量评分对比
B组的内镜清洗与消毒质量各项评分均较A组升高,对比后P<0.05。见表1。
表1 对比内镜清洗与消毒质量评分(±s/分)
表1 对比内镜清洗与消毒质量评分(±s/分)
组别 例数 消毒隔离 理论知识 实践操作A组 15 81.48±5.52 78.98±4.20 80.49±4.81 B组 15 89.85±5.64 85.25±4.35 86.77±4.92 t-4.108 4.016 3.535 P-0.000 0.000 0.001
2.2 护理缺陷率对比
A组的护理缺陷率记录为40.00%,B组记录为6.67%,对比后P<0.05。见表2。
表2 对比护理缺陷率[n(%)]
3 讨论
内镜清洗和消毒是消毒供应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利、基础设施缺乏和专业技能欠缺等问题[2]。为此,研究采取优质化护理策略。其能够规范相关性护理流程,且能发现了缺陷,予以严格性监督[3,4]。其护理目的是保证内镜使用安全、提高清洗与消毒合格率、提升医护人员专业素养和拉近护患关系。其中,成立管理小组能够明确内镜消毒管理的阶段性目标,保证内镜清洗消毒的专业性和责任可追溯性[5]。环境管理可防止因摆放错乱导致内镜污染,是内镜管理的基础化措施。发挥监督人员的监察职能可随时抽查和记录内镜管理情况,辅用奖惩机制,可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6]。内镜具有明确的清洗与消毒流程,但是消毒供应中心对于相关流程的落实性较差,因此需要明确操作流程,严格执行责任制。多数医护人员并未完全掌握内镜清洗以及消毒的操作要领,业务培训可使其掌握最新型技术,优化自身的技能水平[7]。内镜预洗或是临床使用均需要医护人员手工操作,这会增加微生物感染风险,为患者进行防护知识宣教可显著提升其防护意识,进而减少风险事件。而严格质控则能够实现护理方案的持续性改进,使护理效果螺旋式上升[8]。
B组的内镜清洗与消毒质量各项评分均较A组升高;A组的护理缺陷率(40.00%)高于B组(6.67%)(P<0.05)。说明优质化护理策略可以提升内镜在清洗亦或是消毒操作过程中的护理质量,且能尽量规避护理缺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总之,优质化护理策略可以积极运用于消毒供应中心的内镜管理工作中,其能够保证清洗与消毒工作的合格率,保证诊疗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