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胃肠减压患者插管后不适感的影响
2021-07-06张春霞
张春霞
(咸阳市中心医院,陕西 咸阳,712000)
胃肠减压是临床常用治疗措施之一,指从人体口腔或鼻腔中将胃管插入,通过负压方式将胃内容物洗出体外,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在插管过程中患者易出现不适感,如咳痰困难、恶心呕吐等,影响治疗顺利进行[1]。由此,在胃肠减压插管操作中,配合有效、安全护理措施,以减少患者不适反应,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次选取132例患者,研究胃肠减压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其插管后不适感的影响,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32例胃肠减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案不同分组,各66例。入组病例中,对照组男37例,女29例,年龄22岁-71岁,平均(45.37±2.19)岁。观察组男34例,女32例,年龄23岁-70岁,平均(45.34±2.24)岁。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告知插管目的、讲解插管方法、流程,指导患者配合,耐心解答疑问等。观察组行护理干预,具体为:(1)健康教育: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病情和需求;采用一对一宣教、发放健康手册和组织讲座等方式进行健康宣教,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告知插管方法、注意事项等,介绍插管作用和必要性,告知患者插管后可能出现问题,并指导患者正确处理方法;(2)心理护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方案;与患者讨论感兴趣话题,让患者听音乐、看视频等,转移患者注意力;鼓励患者陈述内心想法,给予患者肯定、安慰和支持,及时纠正不正当想法;介绍治疗成功病例,帮助其建立信心;(3)躯体护理:胃肠减压术中引导患者采取舒适体位,以侧卧位为主;治疗过程中患者无法表达自身情况,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面部表情变化,对于患者合理需求尽量满足;(4)口腔护理:插管时选取粗细适宜、质地柔软的胃管,于插管前进行口腔护理,清除口鼻分泌物;插管后定期行口腔护理,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5)置管护理:插管后,指导患者正确翻身、下床活动,于体位更换前将胃管安置,避免牵拉管道;加强对病房巡视,查看管道固定情况;针对不适患者,给予雾化吸入,并清理口鼻分泌物。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问卷,包括护理态度、干预效果、语言表达等维度,总分50分,评分>40分为非常满意,评分介于25分-40分为基本满意,评分<25分为不满意。(2)两组不适反应对比:记录患者插管后不适反应,包括咳痰困难、恶心呕吐和咽喉疼痛。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经t、χ 2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总满意率比较,观察组(95.65%)高于对照组(76.09%),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2.2 两组不适反应对比
不适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6.52%)低于对照组(28.26%),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适反应比较
3 讨论
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多采用胃肠减压方式,主要用于降低患者腹部压力,但插管易对患者造成刺激或损伤,且易出现一系列不适感,部分患者在不适感出现后难以耐受,需拔除插管,进而提高二次插管率。研究发现,有效护理措施应用于胃肠减压插管操作,可有效提高患者舒适感[2]。本研究中对照组、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且不适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护理干预应用于胃肠减压,可有效减少患者不适反应,促使治疗顺利进行,并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究其原因,护理干预以患者为中心,给予患者全面、系统护理服务,以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由于插管过程中患者易出现消极情绪,少数患者甚至拒绝插管治疗,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可让患者正确认识到插管治疗重要性,帮助患者建立起治疗信心,进而提高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同时,护理干预采取饮食控制、及时补水等措施,可起到促进胃肠蠕动效果,增加患者口咽部舒适度,以解决患者插管后不适感[3]。其次,插管前必须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和评估,对指导插管、插管安全性等均有着指导作用,护理干预中通过记录置管位置、长度和负压数据等,并良好固定管道,加强病房巡视,可减少或避免置管脱出。此外,通过给予患者口腔护理,指导患者深呼吸,并给予雾化吸入,可有效改善气管痉挛,以减少不适反应。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应用于胃肠减压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并降低不适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