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心中的年味,真实又温馨
2021-07-05薛佳敏
薛佳敏
想要过一个既有趣又不失年味的春节,那我强烈推荐你来潮汕地区看一看,这里人间烟火气十足!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从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多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等丰富的活动展开,凝聚了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华。在我们潮汕地区,代代传承着一句老话:“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潮汕人经过千百年的迁徙和融合,一直坚守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每年的农历正月和二月,在潮汕地区大大小小的村庄大多数都会轮流举办一日或多日的节日活动,俗称“闹热/劳热”,热闹流串到每一条巷子里,也是一年中人流聚集最多的时刻。有人说,潮汕过年是在祭拜中开始,在祭拜中结束。没错,事实也是如此。但除了祭拜,潮汕地区仍有许多传统风俗保留,和飞逝的岁月抗衡。在我看来这是一份真实而又温馨的真切美好。
直到现在,爸爸妈妈在春节期间依旧忙个不停,老妈总说这是她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主力家庭主妇们齐呼:“年到节到,晤闲到哭。”的确,春节就像打通关游戏,每一天都有特定的“任务”,大扫除、贴对联、守岁、拜神、拜祖先,置办各种糅、柑桔、橄榄、糖果等年货,可以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忙到正月十五方落下帷幕.这里就把我还未淡忘的年俗记录下来,与你分享。
除夕前,“给神仙们放假”
在春节到来前,潮汕人第一件大事就是一给神仙们放假。腊月二十四是“老爷上天”的日子。所谓的“老爷”是一位常驻在家庭保佑阖家平安的神明,据说他是天公的儿子,要在这一天到正月初四上天觐见父母,禀报一年的情况,可以理解为“神明上天年终述职”。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须备足鸡、鸭、鱼、海产干货等,给神仙们“饱餐”一顿,烧足纸钱,说是为了让老爷‘上天好说话,落地保平安”。
送完老爷之后,就要开始大扫除!在潮汕称之为“采囤”,全家动手,将往年的不如意通通扫走,顺带洁净自身,洗头冲凉,消灾去病。男性须剃头,女性还需要挽面。“挽面”是潮汕女性美容的一种特殊手艺。一边咬住线头,用线将额前、鬓角的汗毛刮掉,修出精致的眉毛,容光焕发迎新年。只可惜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挽面”的女性越来越少,会这门手艺的也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了。
除此之外,年三十前还要准备很多供品祭祀祖先,包括一大块猪肉、鸡鸭鹅和鱼组合而成的“三牲”。欢快而忙碌的杀鸡割猪肉。最重要的就是做粿!红桃粿、发粿(酵稞)、菜头粿、鼠曲粿等。粿可以说是潮汕地区的代表小食之一,也是祭神拜祖的必备祭品,是用粘米粉、糯米粉、面粉,包上各种糯米、香菇、虾米、花生等佐料,蒸制而成。每到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就会做上百个,祭拜后基本每一餐你都能见到粿。这也成为我们从小吃到大的烦恼,过年过节总有吃不完的鸡、鸭、鹅、香菇、虾米、干货等。
围炉吃团圆饭,拜年讨压岁钱
除夕那晚,第一件事就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大家都会上街购买春联,有的还会自己铺纸泼墨,将里里外外的门都换上新对联。下午就要开始送年的仪式,没错,又是祭拜。摆上五牲及各种祭品以供奉祖先,谢神祈福,须拜完祖先再用餐。潮汕人吃团圆饭称之“围炉”,有不少规矩,不能说丧气的话,提伤心事,打碎东西也要讲吉祥话,意味着好的开始。年夜饭后,晚辈就开始向长辈们拜年,长辈则要派压岁钱。能挣钱的后辈也要开始给长辈发红包“压肚腰”,祈求平安。直到守岁至午夜十二点,才开始燃放炮竹,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初一便正式开始进入亲朋好友拜年时刻。“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潮汕俗谚说。拜年的人一般会带上两个大橘(谐音大吉)送给主人,主人也回赠互换两个大橘,主客互致新年顺遂、恭贺发财等吉利话。经过各家各户拜年后,可能这对大橘又回到了你手里,戏称“换柑运动”。
此时,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都会有一个经典红盘,盛满大橘、橄榄、瓜子、糖果。但是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拜年,得等到初二与夫婿同行回娘家,俗称“迎婿日”。初四祭财神,因为神仙老爷放完假,从天上来到人间上班了。知头知尾,有“送神”自然要有“接神”,“接神”是在中午之后,祭品一定会有红桃粿,意为开门红,一盘红糖,暗含甜蜜生活,一盘大米以示五谷丰登,还有橘子大吉大利,同时焚香、点烛和烧“纸马”一样也不能少。
做生意的人初五才可以开始拜神开铺,大派开门利是,一切过年的禁忌解除。直到初六“游戏”算是打通了一半,商店餐馆正式开张营业。初七还有个特别的仪式,要吃七样菜,潮汕人给这个蔬菜煲起了个雅致的名字:七样羹。选择的蔬菜各有寓意,如厚合菜(合家平安)、芹菜(勤劳致富)、葱蒜(聪敏精算)等。吃够七样菜,一切如意。
营老爷、烧火龙、行头桥一样不能少
但你可别以为初七过完,年就过了,这时候才是潮汕地区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各村组委会会提前组织一年一度的“营老爷”活动,而我的家乡一般是在正月初十。其他地区有的会以求签的方式征取神明的意见再决定。“营老爷”是典型的潮汕民宿祭祀活动,相当于北方的庙会游行盛典,是一种文化传承。当地各村都有自己的神,营老爷就是将“老爷”们从庙里请出来,放在专门的神轿上由村里的青壮年抬着游村走巷,儿孙旗、灯阵也紧随其后,代表了族群枝叶的繁衍。就这样游神队伍一路上敲锣打鼓、浩浩荡荡,所到之处燃炮相迎,场面总是十分热闹,走完一固然后再送回神庙安放,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从早上到下午,基本没停过,在天黑之前,有些村子有挂“喜灯”的习俗,去家庙祭拜祖先并点挂“喜灯”。我们也叫“添丁(灯)”,预祝来年家添男丁。天一黑,马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走蔑蓝、荡老爷”,也有的地区是火把节。在普宁的平薛村,村里的青壮年们会统一穿着红色“制服”,腰缠红布条,手持由竹制的火缆,圈在身上,列队于老爷两旁或随老爷奔跑,护卫又照亮行路,跟白天一样行走在乡间陌巷,同时,每家每户门口还会准备好稻草堆,身穿红色制服的青壮年们会将其点燃,依次跳过火堆,去掉一身晦气,祈求新年五谷丰登,安居乐业。
不仅如此,在潮汕揭阳市,还有最隆重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一烧龙。俗称“烧龙”的活动每年初十夜在揭阳市乔林乡举办。相传烧龙始兴于明代,是乔林人成功抗击暴力和外来势力侵略后欢庆胜利的一种方式,后衍化为贺岁民俗,乔林乡人传承不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届时,彩龙身上插满烟花,被一群青壮男子托举,健儿们打赤膊、穿短裤、头戴小竹笠,点火烧龙,龙头、龙身、龙尾均火花四溅,伴随着锣鼓喧天,十分壮观,时而盘龙,时而腾云驾雾。场面火树银花,光怪陆离,美不胜收,用以表达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正月十一“行彩桥”
“摸獅耳,生阿弟(生男孩);摸狮鼻,写雅字;摸狮头,上等贤(最聪明);摸狮肚,娶雅妻;摸中间,嫁好翁(丈夫);摸狮嘴,大富贵;摸狮脚,有钱担;摸狮尾,好结果。”
在揭阳还有一项历史悠久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行头(彩)桥”。每年正月十一的行头桥活动相当热闹非凡,人挤入,在大型队伍中缓慢前行。才真正地感受到圆满喜庆。行头桥,行好运。石狮桥是揭阳人民必行的一座彩桥,石狮桥的石狮,民间一直视其对榕城的地理有着特殊的功用,这只迎祥纳福的瑞狮,在人民群众心目中自然产生一种感召力。
老城区悬挂着的小灯笼、张灯结彩的各个街道,那时已来不及欣赏,只顾着摸到石狮的瞬间,把愿望默默告诉它,希望来年梦想成真,也是代表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心理诉求。不过近年来因为人数太多,政府会提前把狮子围起来,仅供大家观赏,所以人们更多是去凑热闹,感受春节的高潮,或者提前去摸个吉利,图个心安罢了。这个年真正“通关”还是得把元宵过完,“在祭拜中开始,在祭拜中结束”,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继续把鸡、鹅、鸭、糖果、粿品、花烛、大吉等祀品祭于神前敬糖狮,祈求着新年吉祥如意,求来好运,大吉大利。吃完汤圆,正月十五一过,年就算过了。
在如此快节奏的今天,通过这一系列民俗活动,年复一年地传承着,不仅仅是因为热闹,同时也增强了潮汕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这些传统过年风俗难得保存得完整,我们年轻一辈也正是从这些丰富的习俗礼节传承中认知到潮汕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潮汕大家庭心中熟悉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