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介休市三佳乡方言阳声韵的读音类型及演变层次

2021-07-05刘海梅

晋中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拟音韵尾鼻音

刘海梅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介休市是山西省晋中市所辖的一个县级市,北部与汾阳市相邻,东北部与平遥县接壤,东南与沁源县毗邻,西南与灵石县相连,西北与孝义市相望。三佳乡位于介休市的中部,北接义安镇,南邻龙凤镇,西邻宋古乡、城关乡,东邻连福镇、洪山镇,方言分区属于晋语的并州片。自张益梅对介休方言语音进行研究后,不少学者对介休方言进行了更详细、更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介休市各个乡镇的方言语音进行研究的文章还较少,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介休市三佳乡方言作为研究对象。

“阳声韵”是指包含咸山深臻宕江曾梗通九摄的舒声韵,与阴声韵、入声韵三足鼎立。因“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1],阳声韵不免也有一些变化。王洪君曾选取山西境内26个方言点,对其阳声韵进行调查研究和比较,最终确定山西文读层阳声韵韵类应是4大类15小类韵,与一般北方方言相同,白读层应为6大类22小类韵,并进一步讨论了各类阳声韵的主元音音值及鼻音韵尾消变的快慢,发现文读层阳声韵的主元音音值同一般北方方言一致,且鼻尾的消变以山(咸)摄为最快,也与其他汉语方言相同。而白读层山(咸)一等的主元音较二等偏后,梗摄主元音较曾通摄前且低,这种音值特点与许多南方方言相近。其鼻尾的消变以梗、宕(江)为最快,与唐宋西北方音的特点相同。[2]这一结论可以说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基于王洪君的结论,本文以笔者方言中的中古阳声韵在方言中的表现情况为切入点来讨论阳声韵的演变规律。

介休市三佳乡方言中,咸山深臻宕江曾梗通这九个阳声韵摄表现为“鼻尾韵”“鼻化韵”“阴声韵”,几个韵摄之间存在着合流现象,且存在着成系统的文白异读。因此,本文借用王洪君的方法,分别从文读层和白读层来讨论中古各阳声韵类在三佳乡方言中的分合情况和各类阳声韵的主元音音值及鼻音韵尾消变的快慢情况。

一、文读层

(一)韵类分合及音值

1.咸山摄

在三佳乡方言中,咸、山两摄已经合流,不再收鼻音韵尾,且没有文白异读的现象。

咸、山摄在三佳乡方言中的今读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到,咸、山摄的读音合并为四种:æ、uæ、iε、yε。洪音见于开、合口一二等,开口、合口三等知系和合口三等帮系。细音见于开口二等见系字,开口三等非知帮系字和开合口四等。可以说,其读音不仅和等呼有关,也和声母有关。

2.宕江摄

宕摄和江摄合流的时代很早,大约始于公元5世纪,现代共同语已完全合流。介休的宕、江摄文读音一般为鼻化韵,但是介休所辖的三佳乡的宕、江摄已经演变为阴声韵了。宕、江摄在三佳乡方言中的今读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到,宕、江摄的文读音合并为三种:æ、uæ、iε。值得注意的是宕摄开口三等庄组、江摄开口二等知庄组实际读音为合口呼,与官话方言相同。安拴军曾就宕摄知章组、庄组,江摄知庄组阳声韵的分合类型将晋语与官话的“宕开三知章组宕开三庄江开二知庄组”总结为“开口:合口型”。[3]显然,三佳乡方言的情况与此一致。

表1咸、山摄的文读情况

表2宕、江摄的文读情况

3.深臻摄

山西三佳乡方言中,深臻摄已然合流,鼻韵尾因主元音洪细而不同。深、臻摄在三佳乡方言中的今读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到,深、臻摄的读音合并为四种:əŋ、i n、uŋ、y n。合口三等精组字出现了合口和撮口两种情况,按照正常应该演变为撮口呼,但是仍有部分字读合口,这种音变现象至今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表3深、臻摄的文读情况

4.曾梗通摄

山西三佳乡方言中,曾、梗、通摄现已经合流,保留鼻韵尾。曾、梗、通摄在三佳乡方言中的今读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到,曾、梗、通摄的读音合并为四种:əŋ、i n、uŋ、y n。

综合表3和表4,会发现山西三佳乡方言中深、臻摄与曾、梗、通摄也存在合流现象,首先深摄先并入臻摄,即-m尾变入-n尾,然后深、臻摄又与曾梗通摄相混,进而合流。合流之后,今读洪音的韵尾都是-ŋ,今读细音的韵尾都是-n。

(二)演变规律分析

1.主元音的演变及其对阳声韵演变的影响

王力曾对中古206韵的主元音和韵尾做过拟音,其中咸摄的拟音有am、ɑm、ɐm、em、ɒm、εm,深摄的拟音有əm,山摄的拟音有a n、ɑn、ɐn、æn、e n、εn,臻摄的拟音有ən,宕摄的拟音有ɑŋ、aŋ,江摄的拟音有ɔŋ,曾摄的拟音有əŋ,梗摄的拟音有ɐŋ、æŋ、eŋ、εŋ,通摄的拟音有uŋ、oŋ。[4]186

表4 曾、梗、通摄文读音的韵类分合情况

中古咸山摄一二等的主元音为ɒ/ɑ/a,在今三佳乡方言中演变为æ(见系字主元音为ε),主要变化为元音高化、前化。其中开口二等韵与见晓组声母相拼时受声母影响而产生了腭介音i,在i介音的影响下,主元音变成了更高更前的ε。中古咸山摄三四等的主元音为ɐ/e/ε,在今三佳乡方言中演变为ε(知系字主元音为æ),主要变化为元音高化、前化。其中,知系字因声母发音部位与i介音发生了抵触,介音i失落,变为了开口呼。

中古宕摄主元音为ɑ/a,在今三佳乡方言中演变为æ/ε,主要变化为元音高化、前化。中古江摄的主元音为ɔ,在今三佳乡方言中演变为æ/ε,主要变化为元音高化、前化。

中古深臻摄主元音为ə/e,曾梗摄主元音为ə/æ/ε/ɐ/e,通摄主元音为u/o,在今三佳乡方言中主元音按开齐合撮演变为ə/i/u/y。其中通摄最为稳定,基本不变。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演变前还是演变后,山西三佳乡方言中咸、山、宕、江摄的主元音都比深、臻、曾、梗、通摄的主元音舌位低,而根据韵尾的消变程度,我们知道咸、山、宕、江摄要比深、臻、曾、梗、通摄消变速度快,进而可推知主元音为低元音的阳声韵容易消变,速度较快。

2.韵尾的消变规律

王洪君认为晋语阳声韵文读层最细可以分为臻(深)/曾梗通/山(咸)/宕(江)四大类,更多的情况则是其中的某几类再进一步合流。[2]通过对三佳乡阳声韵韵尾消变程度的分析,可以得出其进一步的合流情况为:咸山宕江>深臻曾梗通。结合张琨得出的鼻韵尾消变规律——低元音后面的鼻韵尾较高元音后面的鼻韵尾更易消失,前鼻音韵尾-n较后鼻音韵尾-ŋ更易消变,笔者认为三佳乡文读层阳声韵最可能的演变路径如下:

咸山宕江摄文读层的消变路径应为:咸山摄合并、宕江摄合并>咸山摄并入宕江摄>鼻韵尾弱化、脱落>鼻化韵>纯元音韵。

深臻曾梗通摄的文读层消变路径因洪细音而不同,洪音的演变路径应该是:深臻摄合并,曾梗通摄合并>深臻曾梗通摄合并>深臻摄并入曾梗通摄。

细音的演变路径是:深臻摄合并、曾梗通摄合并>深臻曾梗通摄合并>曾梗通摄并入深臻摄。换言之,山西三佳乡方言中深臻曾梗通合并后由于洪细不同,韵尾不同,洪音收-ŋ尾,细音收-n尾。

二、白读层

介休方言中咸、山、深、臻、通摄只有一读,并归入了文读层,那么白读层就只存在于宕、江、曾、梗摄中了。白读系统代表着山西三佳乡阳声韵类较古的读音,对追寻古音有很大的帮助。下文就重点分析宕、江、曾、梗四摄的白读层。

(一)韵类分合及音值

1.宕江摄

山西三佳乡方言中,宕江摄白读音现已经合流,表现为阴声韵。宕、江摄白读层在三佳乡方言中的今读如表5所示。

山西三佳乡方言中宕江摄阳声韵的白读层总体上是成系统的,除个别例外。可以说,山西三佳乡方言中宕、江摄开合是同韵的,仅仅有介音的差别,可以称其为开合同韵。表5显示,宕江摄的白读音已经脱落鼻音韵尾,成为阴声韵,这一点与文读层的情况一致,说明山西三佳乡方言祖语发展的速度也很快。宕江摄的白读音变为纯元音后读音为[uə][yə](只有一个字“躺”读为[thi523],和果摄白读音合流,例如,拖是果开一等,白读音为[thi13]),与果摄文读音合流。

表5 宕江摄白读音的韵类分合情况

2.曾梗摄

山西三佳乡方言中曾梗摄的文白异读发生在曾摄的开口三等和梗摄的开口二、三、四等,合口二、三等。

(1)梗摄二等

梗摄二等在并州片晋语所有点都存在文白异读情况,但其白读音各有不同,在山西三佳乡方言中其主元音为a,与假摄开口二等文读音合流。见表6。

山西方言梗摄二等白读音的特点为鼻韵尾脱落,转为阴声韵,主元音发生变化,读音各异。其差异主要有两点:一是有无介音,二是主元音高低。三佳乡方言中梗摄二等白读音存在介音,主元音舌位低。

表6梗摄二等白读音的韵类分合情况

(2)曾梗摄三四等

曾摄三等和梗摄三四等已经合流,这里将曾摄三等和梗摄三四等放到一起讨论。见表7。

表7曾梗摄三四等白读音的韵类分合情况

山西三佳乡方言中曾梗摄三四等白读音已经合流。并且鼻韵尾完全脱落,变为阴声韵,现读音为[ei][ɿ],与蟹、止摄三四等合流了。帮系和见系在i的基础上高化为了ɿ,其他组高化裂化成了ei。进一步推测曾梗摄三四等和蟹止摄三四等是先合并然后才共同变化的,那么曾梗摄白读层鼻音韵尾脱落也应很早。

综上所述,山西三佳乡方言白读层的阳声韵韵尾都已脱落,变为阴声韵。宕江摄白读音与果摄文读音合流,读为[uə][yə];梗摄二等白读音与假摄二等合流,读为[a][ia][y a];曾梗摄三四等白读音与蟹止摄三四等合流,读为[ei][ɿ];梗摄合口三等读为[ɥ]。

(二)演变层次分析

这里重点分析宕江摄、曾梗摄开口白读层的发展演变。罗常培认为,宕梗摄在西北地区的白读音约在唐五代形成。从今晋中、晋南、晋西等地区宕梗摄白读音的情况来看,应该说都是唐五代西北方音的遗留。[5]换言之,晋语白读层阳声韵变化的第一步是从宕梗摄开始的,宕梗两摄以词汇扩散形式发生音变,规模逐渐扩大,再加上当时权威方言的确立,宕梗两摄就渐渐产生了由少到多的文白对立,与此同时,权威方言中发生了宕江两摄的合并和曾梗两摄的合并,于是江摄的白读音就在宕摄文读音的影响下与宕摄的白读发生合并,由于宕江两摄的合并早于梗曾两摄的合并,也使得江摄继宕摄脱落鼻尾要早于曾摄继梗摄脱落韵尾。[6]结合山西其他存在文白异读的方言点,会发现江摄大都有白读,而曾摄则没有,这也说明了曾摄韵尾脱落的时间晚。

关于宕梗摄首先脱落韵尾的原因,我们认为与两摄的主元音性质有关。首先,中古时,梗二主元音为ɐ和æ,梗三主元音为ɐ和ε,梗四主元音为e,主元音发音部位都是相对靠前的,且舌位偏高,这种情况对后鼻音韵尾产生很大影响,使它前化为-,并进而脱落或演化为前鼻韵尾。其次,宕摄一等主元音为a和ɑ,三等主元音为a,都是低元音,宕摄因后低元音影响而鼻化、圆唇化,进而鼻化色彩消失,并向后高化方向发展。[7]根据人的发音生理,鼻韵尾若以低元音为主元音,由于元音开口度较大,舌位较低,与韵尾鼻音的高舌位冲突,鼻音韵尾很容易发生鼻化或脱落,这跟以高元音为主元音的鼻韵尾不同。可以说宕梗摄韵尾的首先脱落就是韵尾和元音互动的结果[8]10。

关于宕江摄白读层的产生与演变,我们也进行了分析。沈明在分析平遥老派宕江白读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时,用到了罗常培1933年《千字文》里的汉藏对音材料“唐[ɑŋ]阳[iaŋ]两韵的后面,除去‘糠[k ha n]、康[k ha n]、帐[co n]’三字外,其余的鼻收声都消失,同时,它们前面的元音,不管是开口的[ɑ][a]或是合口的[wɑ][wa],都受这种影响变成了[o],这是[ŋ]后退同化所致”[9],沈明假定平遥老派宕江白读的演变方式与此相同,可能是老派的[ɑŋ][uɑŋ]后鼻音韵尾[ŋ]消失,主元音变成了[o],[o]裂化成[uə][iɑŋ]相应地变成了[yə]。由两位学者引用的材料可知,唐五代时宕江摄就已经有读音阴声韵的现象,介休三佳乡方言作为西北方音的一个分支,宕江摄白读层演变也是有源可溯的,因为和平遥相邻,所以笔者认为介休三佳乡方言宕江摄白读层的产生途径可能和平遥的相近。

山西三佳乡方言中梗摄开口二等白读音不与曾梗摄三四等相混,现读阴声韵[a][ia][y a],与假摄开口二等合流,那梗摄二等白读层是怎么演变的呢?首先是[ia],孙小花认为山西方言中梗摄开口二等的介音[i]是后起的,是由[e]裂化而来的。罗常培在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时用到了《千字文》《金刚经》《大乘中宗见解》等几种对音材料,梗摄开口二等在《金刚经》中还有鼻尾,到《千字文》时变成了阴声韵e,基本同时代的《大乘中宗见解》中梗摄开口二等还有鼻尾,所以认为《千字文》时西北方音的梗摄已经开始了韵尾脱落,部分字变成了阴声韵。[10]由此,孙小花认为梗开二的介音是后来产生的,并认为最有可能的路线是e>ie,e的裂化音变很常见,而后ie进一步低化为ia,即梗开二的演变顺序为:鼻音韵尾>鼻音韵尾弱化脱落>纯元音e>裂化为ie>低化为ia,笔者比较认同这种思路,并且认为介休三佳乡方言中梗开二的白读层可能也是这么演变来的,至于[a]和[y a],应该是受声母系组的影响,知系声母不与介音i相拼,所以读[a],与匣母拼,声母腭化,产生[y]介音,读[y a]。这整个演变路径是符合演变规律的。

至于曾梗摄开口三四等白读层,山西三佳乡方言中现读为[ei][ɿ],与蟹摄三四等合流。这又是如何演变的呢?笔者认为曾梗开口三四等也经历了“鼻韵尾>鼻尾弱化脱落>e裂化变成ie”这一过程,上文推测曾梗摄三四等合流后,与蟹摄合流并一起演变,此处进一步推测ie走了高化道路,高化为i,然后一部分继续高化变成舌尖元音ɿ,一部分则裂化成ei。朱晓农在研究汉语元音的高位出顶时说,前元音舌尖化可以直接从i到ɿ,并且历史上汉语舌尖化发生的时间很早,这也就为上述的演变路径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同时,朱晓农还说“汉语各方言中有一种很普遍的音变现象,那就是舌面高元音在高化到顶后继续高化,导致了一些特殊的音变,即高顶出位。裂化便是其中一种,分为前显高裂化和后显高裂化,指出前显高裂化并非是在i前增生一个e形成的,而是i进一步高化不明显地先裂化成ij,再进一步显化为ei。”[11]所以i变成ei是符合演变规律的。

三、总结

山西介休市三佳乡方言中阳声韵叠置着文白两个音韵层次,文读层中鼻韵尾消变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咸山>宕江>深臻>曾梗通,符合汉语方言鼻韵尾消变规律。白读层仅宕江曾梗四摄,且皆为阴声韵,其消变速度以宕、梗为最快,江摄继宕摄脱落鼻尾要早于曾摄继梗摄脱落韵尾,与唐宋西北方音鼻尾演变规律相同。

猜你喜欢

拟音韵尾鼻音
上了一年级的蚊子
到底谁是老师啊?
从知行合一探索中国拟音行业的发展之路
论汉藏语言高元音的类型与共性
只为让你“声”临其境
拟音师魏俊华:我的世界里只有你
国内首席拟音师魏俊华:我的世界里只有你
仡佬语-n、-ŋ、-i韵尾的发展演变
普通话与前后鼻音的发音方法
闽南语入声韵尾的分布现状及原因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