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差异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关系的影响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

2021-07-05卢宇泽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进出口进口差异

牛 君,卢宇泽

(甘肃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一、引言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一些深层次的影响在各国相继显现。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为解决国内产能过剩以及在石油、矿产领域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加快推进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及与沿线国家进行贸易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起初的瓷器贸易到当今的商品贸易、人才输送,“一带一路”正在一步步扩大开放格局,朝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Soyres等[1]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缩短全球尤其是沿线国家运输时间和降低贸易成本有积极作用。Song等[2]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福利、贸易等具有正向的积极效应,但同时认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一方面受到地缘差异影响而呈现贸易分化格局,另一方面沿线各国外交政策的更新对两国之间的贸易也起着约束性作用。胡鞍钢等[3]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定位和实现路径的研究中得出,在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连接中,中国与中亚处于贸易的凹陷区,中亚地区经济落后;刁莉等[4]在对西亚贸易潜力的研究中指出,我国对西亚地区的贸易潜力挖掘不深,有近四成的潜力未被开发。但通过了解制度因素,可以对交易成本作出调整,从而畅通中国与各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针对制度差异对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影响,从进出口层面进一步了解不同制度影响下我国与亚欧各国贸易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融合各项制度因素,使其达到贸易的最优化状态。

二、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理论、新贸易理论对于制度影响对外贸易量的机制有不同看法。依照研究目的,本文将近年来学者们对贸易引力模型及制度差异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制度差异对进出口贸易量影响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制度差异是国际贸易参考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类型的制度安排会影响贸易主体之间的参与程度。刘爱兰等[5]指出,制度差异通过交易成本形成以及信息不对称、价格加成与比较优势等进一步干扰国际贸易进程。而制度差异作为解释变量,是在Tinbergen[6]提出的贸易引力模型基础上进行扩展的,不少学者通过对贸易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得出制度质量与对外贸易呈正相关关系,而制度差异与对外贸易呈负相关关系,且中国的对外贸易量差异比较悬殊,尤其是横跨亚欧大陆的经济带。因受地域差异的影响,中国对各国的贸易水平也各不相同。

影响贸易量的制度因素有很多,但大多数文献都是从制度的总体方面进行分析,而从分项制度视角进行分析的文献较少。制度总体方面,Beugelsdijk等[7]以102个国家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制度差异与对外贸易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并且以递减形式减少贸易量;Linders等[8]从制度质量和制度差异两方面来考察制度对对外贸易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进口国与出口国的制度质量均对贸易量有正向影响,而制度差异对贸易量有负向影响;潘向东等[9]通过采用假设因素检验模型对2002年133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双边贸易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对双边贸易影响最大的制度因素不是经济制度,而是交易国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和正式约束的法律制度;潘镇[10]建立了一个包含制度变量的扩展引力模型,通过1995年—1999年153个国家的贸易数据分析制度对贸易的影响,同样验证了制度质量对贸易的积极效应和制度差异对贸易的消极影响;朱江丽[11]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双边贸易中样本国政治制度对文化产品的贸易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分项制度方面,阚大学等[12]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1996年—2008年中国与贸易流量较大的28个国家的制度差异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认为短期内缩小话语权与问责和监管质量的差异,长期保持经济环境稳定、政府效能提高、腐败控制均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量的增加。

综上所述,既有文献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所研究数据时间跨度较小,一般在十年之内;二是大多数研究都采用截面数据,但随着制度变迁,对外贸易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动;三是在应用扩展前沿引力模型时,制度变量的选取过于单一,多为政府职能,而其他分项指标同样也会对贸易结构产生影响;四是未将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别进行分析。因此,为有效缓解进出口贸易差异化导致的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现象,本文深度挖掘制度差异对双边贸易的影响,选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2000年—2018年的贸易数据①由于全球治理指标数据库(WGI)中6项制度指标的最新数据均到2018年,故选用2000年—2018年的贸易数据。,分别从进口和出口两个视角进行深入分析。

三、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最初由Tinbergen[6]提出,两国的GDP与对外贸易流量成正比,地理距离与对外贸易流量成反比,其基本形式为:

式(1)中,Tij表示国家i与国家j的进出口贸易量,Yi表示国家i的GDP(即一国的经济规模),Yj表示国家j的GDP,Dij表示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μij为随机扰动项。后来学者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东道国和贸易国之间的GDP、人均GDP、地理距离、人口、是否接壤、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及制度差异等均会对双边贸易产生影响。本文依照既有文献,引入变量并提出扩展引力模型:

其中,i表示各沿线国家,j表示中国,exijt表示中国在t时期对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总量,imijt表示中国在t时期对沿线国家的进口贸易总量;gdpit为沿线国家在t时期的gd p,gdp j t为中国在t时期的gdp;compij表示两国之间人均gd p差额的绝对值;po pit表示沿线国家的总人口数,pop jt表示中国的总人口数;adjaij表示两国是否有共同边界,有共同边界则取1,反之则取0;l angi j表示两国是否有共同语言,有共同语言则取1,反之则取0;d ij表示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lockij表示是否为内陆国,是内陆国则取1,反之则取0;f taij表示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则取1,反之则取0;idij表示两国之间的制度差异。同时,为解决异方差问题,本文采用对数形式。

根据世界银行对全球治理指标的划分,本文将制度差异id分为6个分项指标,即话语权与问责(va)、政府稳定性与杜绝暴力(pv)、政府效能(ge)、监管质量(r q)、法治水平(rl)、腐败控制(cc)。其中,话语权与问责是指人们参与政治过程的程度以及媒体独立性;政治稳定性与杜绝暴力是指一国政府被国内外组织通过非宪法手段或暴力手段推翻的可能性,主要反映经济环境的稳定性;政府效能是指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和公务员能力,反映政府在政策制定与执行方面的能力;监管质量反映政策执行的效果,可能存在过度监管及政策执行不到位现象;法治水平是指人们对法律、规则的信任程度和遵守程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质量和合约执行;腐败控制反映公共权力被用来谋取私人利益的程度。具体变量及含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选取及含义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1.样本选取。本文选取“一带一路”沿线的56个国家为研究样本,根据沿线国家所属区域进行划分,途经新欧亚大陆桥,包括东亚、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中东、东欧、中欧、南欧,因中东没有正式的地理术语,导致部分国家的划分名义上与西亚重合,为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将重合国家分别计入两个区域,具体如表2所示。同时选择2000年—2018年19年的时间跨度,观测随时间变化我国与各沿线国家贸易量的变动情况。

表2 样本选取

2.数据来源。各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量均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沿线国家的gdp、人均gdp、人口总数均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中国gdp、人均gdp、人口总数均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直线距离、是否有共同边界、是否有共同语言、是否为内陆国数据均来自CEPⅡ数据库,自由贸易协定数据根据各自贸区官网相关资料整理,制度差异的6个分项指标数据均来自全球治理指标数据库。

根据Kaufmann等[13]对制度差异6个分项指标的评分,大多数国家都在-2.5~2.5之间,本文参照Kogut等[14]计算文化差异的方法对6个分项指标进行降维,转化为制度差异i d一个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式(4)中,idij表示两国之间的制度差异,Iki表示沿线国家第k个分项指标评分,Ikj表示中国第k个分项指标评分,Vk表示第k个分项指标评分的方差。需要说明的是,2000年—2018年56个沿线国家均缺少2001年6个分项指标的数据,本文通过趋势预测法进行插值处理。假设两国之间制度差异较小、出口贸易结构不变、市场区域稳定,则有利于出口贸易的稳步发展,而过大的制度差异在贸易双方会形成关税壁垒,增加贸易成本,从而减少出口贸易量;进口贸易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进口国的需求,但制度差异会对进口国产生负的外部性,从而导致进口需求下降。

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制度差异与沿线国家的进口和出口贸易均呈现倒U形关系,出口贸易表现为先促进,超过一定程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进口贸易则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通过引入id及id2指标(判断非线性关系需引入制度差异的二次项进行验证)来判断制度差异与进出口贸易量的变动是否存在倒U形关系,如果id2系数为负,则证明符合假说,即存在倒U形关系。同时通过将各分项指标带入公式替代id,进而观测各分项指标是否也与进出口贸易量的变动存在倒U形关系或U形关系(二次项系数为正则为U形、为负则为倒U形)。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对进出口贸易量影响的总体分析

本文通过对随机引力模型的分析探究,运用stata软件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由于虚拟变量较多,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模型1是未引入制度差异变量的回归分析,模型2是在模型1基础上引入了制度差异的一次项,模型3是在模型2基础上引入了制度差异的二次项。

表3 对出口贸易量影响的测算结果

表4 对进口贸易量影响的测算结果

续表4

实证分析表明,制度差异对出口贸易量和进口贸易量的影响既有相同点也有所差异,具体来看:

1.出口方面。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沿线国家gd p、中国gd p、两国的需求规模和要素禀赋结构的相似度comp、中国人口总数pop、是否有共同边界adja、直线距离d、是否签订贸易协定fta均与出口贸易量呈显著关系。其中,沿线国家和中国的gdp对出口贸易量均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两国的需求规模和要素禀赋结构的相似度与出口贸易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与出口贸易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中国人口总数、两国是否有共同边界和是否签订贸易协定与出口贸易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上述检验结果均符合预测;是否为内陆国对出口贸易量具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制度差异与出口贸易呈现倒U形关系,但一阶系数为正,且拐点位于y轴右侧,表明制度差异对出口贸易量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但不显著。

2.进口方面。从表4结果可以看出:沿线国家和中国的gdp均对进口贸易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进口贸易与两国的需求规模和要素禀赋结构的相似度comp、中国人口总数pop、是否有共同语言lang、是否有共同边界adja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两国首都的直线距离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两国是否为内陆国、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均不显著;与制度差异id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加入制度差异id2后,二次项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制度差异与进口贸易量呈现倒U形关系,且拐点位于y轴左侧,表明制度差异对进口贸易存在抑制作用;一阶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进口贸易与制度差异趋于线性关系。

(二)制度差异分项指标对进出口贸易量的影响分析

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本文针对制度差异的分项指标对进口贸易量和出口贸易量的影响展开研究,先提出假设(一是假设分项制度对贸易量的影响趋于一致,二是假设分项制度与总制度的影响方式趋同),再将6个分项制度指标及平方分别带入公式进行求证。本文应用eviews软件将6个分项制度模型及总制度数据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在无滞后项的情形下拒绝原假设,其符合平稳序列的标准,故总制度和分项制度的模型均是稳健的,各分项制度对进出口贸易量影响的测算结果如表5所示(限于篇幅,这里仅列示了6个分项制度对进出口贸易量影响的测算结果)。

表5 各分项制度对进出口贸易量影响的测算结果

根据6个分项制度指标对进出口贸易量的影响进行分层考虑,同时依据制度与贸易量的一阶和二阶正负相关性判断具体的函数作用形式,具体表现形式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各分项制度对出口贸易量影响的趋势图

图2 各分项制度对进口贸易量影响的趋势图

依据表5的显著性影响水平及图1和图2各分项制度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趋势图可以看出:

1.话语权与问责主要反映人们参与政治过程的程度以及媒体独立性,其与出口贸易呈现U形关系,且拐点位于y轴左侧,表明人们参与政治过程可促进出口贸易发展;其与进口贸易呈现倒U形关系,且拐点位于y轴左侧,表明人们参与政治过程对进口贸易有抑制作用。但从显著性水平来看,两方面的作用均不显著。

2.政治稳定性与杜绝暴力主要体现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其与进出口贸易均呈现倒U形关系,且拐点均位于y轴右侧,说明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均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作用,但两方面的作用均不显著。

3.政府效能主要体现公共服务质量、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能力,其与出口贸易呈现U形关系,且拐点位于y轴左侧,表明发挥政府效能能够有效促进出口贸易量的提升,但提升效果不显著;其与进口贸易呈现倒U形关系,且拐点位于y轴右侧,表明对进口贸易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作用,且一阶和二阶作用效果均显著,说明政策制定的合理化是促进进口贸易发展的关键。

4.监管质量反映执行政策的能力,其与出口贸易呈现U形关系,且拐点位于y轴左侧,表明合理的监管水平能够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其与进口贸易呈现倒U形关系,且拐点位于y轴右侧,表明对进口贸易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作用。但从显著性水平来看,两方面的作用均不显著。

5.法治水平主要体现人们对法律、规则的信任和遵守程度,其与出口贸易呈现U形关系,且拐点位于y轴左侧,表明合约执行情况有效促进了出口贸易量的提升,但提升效果不显著;与进口贸易呈现倒U形关系,且拐点位于y轴右侧,表明对进口贸易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作用,且作用效果显著,说明只有法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进口贸易才可形成最佳规模,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6.腐败控制反映私人从公共权力中谋取利益的程度,其与出口贸易呈现U形关系,且拐点位于y轴左侧,说明腐败控制能够有效促进出口贸易量的提升,但提升效果不显著;与进口贸易呈现倒U形关系,拐点位于y轴右侧,且二阶作用效果显著,说明腐败控制对于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水平的高低显著影响着进口贸易的走向。

根据制度差异各分项指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可以看出各分项制度指标对进出口贸易量的影响与总制度指标的影响并不一致。出口方面:分项制度指标中除政治稳定性与杜绝暴力对贸易量的影响呈现倒U形关系,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作用且作用效果不显著外,其余5个分项制度指标与出口贸易均呈U形关系,且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总制度指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为倒U形,先表现为促进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则表现为抑制作用,说明经济环境的稳定性是出口贸易量增长的必要条件。进口方面:总制度指标与分项制度指标差异较大,各分项制度对进口贸易的影响均为倒U形关系,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作用;总制度指标对其影响也为倒U形关系,但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充分说明了发挥政府效能、提高监管质量和法治水平、严格腐败控制的必要性。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一方面从进口和出口层面分析总、分项制度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在总、分项制度的固定模型下分析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制度差异对进出口贸易量的影响。

1.总制度差异指标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对比分析。一是总制度差异指标对出口贸易量呈现倒U形关系,但效果不明显;对进口贸易量呈现倒U形关系,且一阶关系显著,表明制度指标更容易对进口贸易产生影响。二是在出口贸易模型中,倒U形关系的拐点位于y轴右侧,说明总制度对出口贸易量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作用;在进口贸易模型中,倒U形关系拐点在y轴左侧,表明总制度对进口贸易表现出单纯的抑制作用,两者的作用方式有所差异。

2.分项制度差异指标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对比分析。分项制度下的复杂程度比总制度更高。一是政府效能及法律制度的执行对贸易的调节范围广,在进出口贸易中均存在显著的内在调节机制;二是治理腐败的能力对出口贸易呈现线性促进关系,对进口贸易则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三是作用方式上除政治稳定性与杜绝暴力指标在进出口贸易中均为倒U形关系,且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作用外,话语权与问责、政府效能、监管质量、法治水平、腐败控制指标在出口方面呈现U形关系,在进口方面均呈现倒U形关系,说明各分项制度的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四是结合二阶制度差异指标,需要将制度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才能够达到最适合的贸易水平。

3.出口方面总制度与分项制度的影响差异。出口贸易一方面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存在政策的指向性,但从总制度方面很难找到政策制定的突破口,因而可从各分项制度具体说明对出口贸易的干扰。一是由于各分项制度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导致总制度指标对出口贸易影响的显著性水平不高。二是除经济环境稳定性指标外,其他各分项制度指标的一阶和二阶系数均为正,说明这些分项制度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均为递增趋势;而总制度指标对出口贸易量的影响并未稳步攀升,而是表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态势,说明存在外力的干扰。

4.进口方面总制度与分项制度的影响差异。一是6个分项制度未统筹推进,使得最终效果即总制度的二阶关系不显著;二是各分项制度和总制度均与进口贸易呈倒U形关系,说明政府效能和法治水平的积极作用未充分发挥,政府制定的政策未达到良好的执行效果,腐败控制情况、人们参与政治过程的程度及整个社会的经济稳定情况均阻碍了进口贸易的发展;三是各分项制度对进口贸易的作用机制是先促进后抑制,而总制度对进口贸易的抑制作用更显著,说明制度差异不利于进口贸易的发展。

(二)对策建议

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制度差异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了解当前中国与各沿线国家的贸易水平,并利用拐点将制度差异指标对贸易水平的作用机制清晰展示出来,有利于进一步采取对策来改善贸易环境,使其达到贸易最优化状态。

1.完善进口贸易制度标准,加速形成最佳贸易规模。进口贸易制度标准由法治水平、监管质量、腐败控制3个显著因素构成。其中,法治水平(人们对于法律规则的信任程度)的提升可为海外产品进口广开门路;监管质量则有助于稳固国外产品国内定价的能力,避免逃税、漏税现象的发生;腐败控制能力可为国外产品提供国内新鲜的“市场血液”。3个因素共同作用将国外产品由海关平稳过渡到内陆市场,促使内陆市场规模扩大,以此吸引更多的外来企业入境投资,提升进口贸易额,以避免贸易顺差或逆差现象的出现,从而达到最佳的贸易规模。

2.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逐步形成区域优势。首先,经济环境的稳定是对外宣传的前提条件;其次,中国出口产品以低产品附加值的纺织类日用品为主,对高新技术的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形成独特的区域优势。而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通过依靠媒体独立性与国外新市场结合,充分利用政府、媒体对出口贸易的参与进行对外宣传,一方面可避免整体制度差异给出口贸易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可给予高新技术新的市场活力,从而形成稳定的市场环境及具有特色的区域优势。

3.保持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加强贸易国与东道国文化交流及贸易往来。经济环境是稳定对外贸易的基石,环境的稳定不能依赖一个单独的贸易个体完成,而是需要各国互联互通,搭建一个总的环境框架。该框架包括政府的可靠程度、政策的公开透明以及市场的自由活动。经济环境稳定的国家突发情况少,贸易成本低,对外贸易优势大。而我国以低成本优势加入整体贸易布局的条件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搭建自由贸易区以及输送人才,从而与沿线国家实现产品与文化的交流。

猜你喜欢

进出口进口差异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对进口代收保付业务的思考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2017年2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