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发展理念的福建高质量发展测度与结构分解
2021-07-03章福东杨思崟张瑞琛
章福东,杨思崟,张瑞琛
(福建农林大学 a.计算机与信息学院;b.管理学院;c.生态与资源统计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350002)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东部地区各省(市)在高质量发展上各有优势,省际间发展不平衡是当前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福建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又具备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经济特区等区位优势,但其发展水平却处于东部地区的中下游[1]53。在此背景下,通过定量测度福建高质量发展进程,监测其动态变化,探究福建高质量发展纵向差异的结构来源,揭示发展中的长处与短板,以期为推动福建乃至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研究有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学说、可持续增长理论、包容性增长理论等,其中,包容性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支持。以党的十九大为分界点,十九大前国内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绿色GDP三大类;十九大后,国内学者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及内涵解读、发展路径以及发展测度进行了广泛研究。通过解读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支撑要素,刘志彪[2]认为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多维复合的评价体系,是系统中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推动的结果。关于高质量发展测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数测算两方面。徐瑞慧[3]从经济增长的基本面、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三个维度构建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测度了1980-2017年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实证结果从数量上支持了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论断;黄敏[4]等认为新时期发展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是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享”,通过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2017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进行测度,发现中国区域的发展质量仍然主要依靠经济发展速度拉动;李金昌[5]等从社会主要矛盾入手,构建了包含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五个部分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苏永伟[6]等基于《成都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和权数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全国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程度总体上均不高;魏修建[7]等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分析中国各省市进入新时代以来发展的长处和短板,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须先明确指标体系;徐银良[8]等构建了包含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和保障六个方面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山东省各市进行评价,并对市域间的发展差异做了横向对比,在差异分析中,将基于权重计算的指数差异作为区域发展差异的来源。
现有关于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都离不开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内外联动以及社会公平正义这五个问题,而新发展理念正是解决这五个问题的战略指引,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现有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比较丰富,提供了很多研究思路和方法,但仍需要拓展。首先,在评价指标的设定中,缺乏对制造业及文化发展的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是一国之本,是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根本保障;而文化软实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区域保持持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其次,指标体系在运用上未考虑区域特色,不利于准确反映地域长处和短板。指标应具有针对性,依据各区域实情设定。最后,在高质量发展差异的结构分析上,仅以权重说明各领域的作用。但权重仅代表各领域在计算指数得分时所占的份额,不能完全代表各领域变动对高质量发展纵向差异的贡献度。为此,本文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文化建设六个领域入手构建福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一二级指标时设定反映文化发展和制造业变化的指标,凸显对其的重视;在选取具体指标时考虑福建省实际,较好地反映省情。同时,运用方差分解法对高质量发展的纵向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将福建高质量发展差异分解为经济发展差异、城乡建设差异、生态环境差异、改革开放差异、人民生活差异和文化建设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六个领域进行再分解,以揭示福建在发展中的长处和短板。
二、方法和数据
(一)福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测算:熵值法
(1)
(2)
(3)
(4)
(二)福建高质量发展纵向差异的结构分解:方差分解
在结构视角下,福建高质量发展指数(FHDI)由经济发展指数(EDI)、城乡建设指数(UCI)、生态环境指数(ESI)、改革开放指数(ROI)、人民生活指数(CII)和文化建设指数(CCI)共同构成,即FHDI=EDI+UCI+ESI+ROI+CII+CCI。从新发展理念出发,考虑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将文化发展单独划分为一个基本维度,高质量发展的纵向差异就来源于这六个基本维度,而方差分解法能够揭示各维度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变动。具体推导过程如下:
var(FHDI)=cov(FHDI,EDI+UCI+ESI+ROI+CII+CCI)=cov(FHDI,EDI)+cov(FHDI,UCI)+cov(FHDI,ESI )+cov(FHDI,ROI)+cov(FHDI,CII)+cov(FHDI,CCI)
(5)
两边同时除以var(FHDI)得:
(6)
其中,var函数为方差,cov函数为协方差。式(5)将福建高质量发展纵向差异分解为经济发展差异、城乡建设差异、生态环境差异、改革开放差异、人民生活差异和文化建设差异;式(6)衡量这六方面发展差异对福建高质量发展纵向差异的贡献份额,某一维度贡献份额越高,说明它对福建高质量发展水平变动的作用就越大[11]。
(三)数据说明
通过从高质量发展角度测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以来福建的综合发展水平,运用2012-2018年福建年度数据,构建福建高质量发展和六个基本维度、及各维度下分项指标的指数。为了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数据可获得性和口径一致的基础上,指标数据的选择以政府统计数据为主,均来自于《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福建统计年鉴》《福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福建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三、福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一)福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自高质量发展提出以来,江苏在全国率先以政府文件形式建立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为其他省份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走在东部省份前列[1]62;江苏和福建同为东南沿海省份,其发展经验对福建更具参考性。借鉴江苏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编制框架,在深刻学习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文化六个维度,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文化建设六个领域出发,构建了由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组成的福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福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Fujian’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一是经济发展领域,主要围绕创新发展理念,着重体现发展的动力和效率,从经济效益、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创新驱动、人力资本等方面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二是城乡建设领域,主要围绕协调发展理念,着重体现发展的均衡性,从城镇发展、乡村振兴、城乡及区域协调等方面反映城乡高质量发展水平;三是生态环境领域,主要围绕绿色发展理念,着重体现环境的可持续性,从生态绿化、环境质量、废料排放、环境治理等方面反映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四是改革开放领域,主要围绕开放发展理念,着重体现对外开放水平,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合作等方面反映开放高质量发展水平;五是人民生活领域,主要围绕共享发展理念,着重体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情况,从居民收支、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居住等方面反映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水平;六是文化建设领域,主要围绕培育文化软实力,从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基础投入等方面反映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
此外,在具体指标的选取上,考虑到指标来源及福建省实情,例如:“营商环境便利指数”在计算中主观性较强,直接使用二手数据无法保证数据质量;测度年限内福建省博物馆数、图书馆数、表演场馆数基本保持不变,对综合评价影响甚微;等等。因此,未将此类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二)福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测算
在构建福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政府统计数据为主收集和计算具体评价指标的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出2012-2018年福建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及各级分类指标指数。其中,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各一级指标指数和二级指标指数的取值范围均在0~1之间。
从福建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来看,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9.87%,在2018年达到最高得分0.74,表明福建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从六个领域来看,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72%、12.93%、11.73%、52.74%、10.64%和30.02%。其中,城乡建设指数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增长,在2016年后趋于平稳且得分较高;生态环境指数在2016年前上升较快,之后趋于平稳且得分较高,福建生态环境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且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改革开放指数在2016年前增长较快,在2016年后出现明显波动,其变动与2016年国际贸易摩擦导致的不利影响相符;文化建设指数在2015年之前变动较小,2015年后增速较快且在2018年达到最高得分,表明福建省在贯彻文化强国战略上成效显著。总体上看,福建高质量发展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应对国际贸易挑战、进一步扩大开放水平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
图1反映了2012-2018年福建六个领域各分项指标的相对发展指数及演变态势。从经济发展领域来看,经济效益指数增长稳定且增速较快,产业结构指数和人力资本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需求结构指数波动较大,创新驱动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增速较快,表明福建在提升经济效益、提高创新能力上成效显著,但仍应重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增强人才吸引力;从城乡建设领域来看,城镇发展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乡村振兴指数经过一段时间稳定增长后在2016年后出现明显波动,协调发展指数呈下降趋势并在2016年后呈现较低得分,表明福建在推动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上成效较好,但仍需加强对区域和城乡协调的重视;从生态环境领域来看,生态绿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和环境治理指数波动较小,且测度期间基本处于中高得分,废料排放指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增速较快,表明福建生态环境水平总体较好,在推动废料减排上成效显著;从改革开放领域来看,福建在开放发展中成效较好,对外贸易指数、利用外资指数和对外合作指数增长明显,但在2016年后均出现波动,反映了国际贸易摩擦对福建的开放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从人民生活领域来看,居民收支指数、教育情况指数、医疗卫生指数和社会保障指数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就业情况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居住情况指数自2013年后均得分较低,表明福建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发展趋势良好,但在扩大就业面、促进就业公平和稳定房价方面仍有待提升;从文化建设领域来看,文化产业指数和文化基础投入指数增长明显,文化消费指数呈轻微波动且总体得分较低,表明福建在加大文化投入及发展文化事业方面有明显增长,但还需加强发挥文化消费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福建高质量发展纵向差异的结构分解
指数得分反映了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变动,体现了发展的纵向差异,却无法体现各领域对高质量发展纵向差异的贡献度。因此,从结构视角出发,基于2012-2018年各级福建高质量发展指数,利用方差分解法考察福建及其六个领域发展纵向差异的结构来源,测算出各结构对福建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及其六个领域发展差异的贡献率。在对福建及其六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结构分解时,以熵值法测算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指数得分为数据基础,避免了各分向量之间数据的重复。
(一)福建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结构来源
从总体差异的结构分解看,测度期内各领域发展差异均占有一定比例,对福建高质量发展纵向差异的贡献率在7%~27%之间,各领域间贡献率相差较大。经济发展差异和文化建设差异对福建高质量发展差异的贡献相对较大,贡献率分别为26.51%和23.93%;其次是改革开放差异和人民生活差异,贡献率分别为18.42%和14.67%;生态环境差异和城乡建设差异的贡献相对较小,贡献率分别为8.96%和7.51%。虽然生态环境差异的贡献较小,但生态环境指数普遍处于中高得分,表明在测度期内福建的生态环境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人民生活和城乡建设的贡献率相对靠后且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需加强对民生和协调发展的重视。
(二)福建六个领域发展差异的结构来源
图2显示了2012-2018年福建六个领域发展差异的结构分解结果。从经济发展领域来看,创新驱动差异和经济效益差异是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其贡献率分别是39.11%和33.88%;产业结构差异、需求结构差异和人力资本差异的贡献率相对较小。从城乡建设领域来看,城镇发展差异是城乡建设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其贡献率为114.74%;其次为乡村振兴差异;协调发展差异呈现较高的负贡献率。从生态环境领域来看,废料排放差异是生态环境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其贡献率为100.85%;生态绿化差异和环境治理差异的贡献率较小;环境质量差异呈现较小的负贡献率。从改革开放领域来看,对外合作差异是改革开放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其贡献率为55.97%;利用外资差异和对外贸易差异的贡献率相对较小。从人民生活领域来看,教育情况差异、居民收入差异、社会保障差异和医疗卫生差异均有一定占比,贡献率分别为38.26%、35.42%、33.60%和24.54%;居住情况差异和就业情况差异呈现一定的负贡献率。从文化建设领域来看,文化产业差异是文化建设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其贡献率为75.12%;其次为文化基础投入差异;文化消费差异的贡献率较小。测度期内福建六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表明福建在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城镇发展、乡村振兴、废料减排、对外合作、居民教育、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文化产业等方面有了显著进展;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产业转型升级、刺激需求、人才吸引、区域及城乡协调发展、扩大对外贸易、稳定住房价格、就业公平和促进文化消费等方面的重视。
图2 福建六个领域发展差异的结构来源Fig.2 The structural source of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in the six areas of Fujian
五、结论与建议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通过测度2012-2018年福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探究其各结构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福建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及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文化发展六个领域的发展水平明显上升,但改革开放水平在2016年后出现波动;第二,除需求结构、协调发展、就业情况、居住情况和文化消费总体得分相对较低外,其余分项指标发展状况总体上均处于中高水平;第三,从结构视角看,经济发展差异、城乡建设差异、生态环境差异、改革开放差异、人民生活差异和文化发展差异对福建高质量发展的纵向差异均有一定贡献,但各领域间的贡献率相差较大,经济发展差异和文化发展差异是其纵向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第四,从福建六个领域发展差异的结构来源看,各结构对高质量发展大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协调发展、居住情况和就业情况对福建高质量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
福建在发展态势总体向好的同时,仍需加强对发展短板的重视,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第一,深化跨区域合作,增强国际风险应对能力。发挥福建锂电新能源、高端装备、电路和光电等产业优势,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工业高度发达区域的合作,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建立高端产业集群,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利用好国内市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增强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第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加强非沿海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非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沿海和非沿海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在市域间形成产业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通过推动乡村旅游、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依托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拓展农产品销路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第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鼓励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在待遇和发展环境上增强人才吸引力;发挥国家“双创”基地的带动作用,打造创新人才集聚中心,提升地区整体人才吸引力。第四,建立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机制。福建省委省政府应在考核政策上加强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发挥发改委和统计局的牵头作用,在征求有关领域专家意见、问计于民的基础上,以政府文件形式制定体现省情、对标国家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高质量发展纳入地方绩效考核体制,发挥监测考核指标体系的“方向标”作用,在考核机制上形成高质量发展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