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2021-07-03吴扬
吴 扬
2019 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 条”)是我国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大政策指引与顶层设计,内容包括到2022 年建成150 个骨干专业(群)和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 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专业群的建设该如何进行?毋庸置疑,课程体系构建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和关键,[1]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将直接影响专业群建设。探索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将有利于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
一、基于1+X 证书制度的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属性
(一)多方主体参与,制定符合各方需求的课程目标
根据“职教20 条”,“X”证书是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指导和监督管理下,由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以下简称“培训评价组织”)负责开发、考核、颁证,采用社会化建设机制,职业学校负责1+X证书制度的具体实施。[2]因此1+X 证书制度的实行是一个多方主体参与的过程,包括政府统筹管理、培训评价组织设计评价方案、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实施以及学生学习考证,其中培训评价组织是首次引进的新主体,其原型可看作社会培训组织,通过社会化机制择优遴选,由其承担标准与证书的开发。培训和考核客观上统一了全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提高了行业企业在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过程中的话语权,符合“放管服”改革要求。1+X 证书制度的多方主体参与性,保障了基于1+X 证书制度满足多元需求的专业群课程目标的制定,分别满足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对课程系统性、实用性、育人性、发展性的要求。
(二)职业技能导向,确定基于不同能力要素的课程类型
1+X 证书制度的核心和关键在于X 证书的开发。2020 年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将职业技能定义为“个体完成某个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能力”,深入分析产业升级、行业进步、人才培养现实情况与个体发展需要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并借鉴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依据“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的路径开发所需职业能力。《指南》规定职业技能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综合体现,一般可从“行为、条件、标准、结果”四个要素进行描述,内容必须具体明确。基于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出的综合职业技能要求对职业院校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提供有利指导,院校可根据不同能力要素制定相应类型专业课程,培养满足多元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基于“1”与“X”协同关系,理清各类课程内在关系
由于职业教育跨界性的特殊属性,如何把握职业性与教育性的平衡一直是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双证书制度之所以在落实过程中存在问题,很大原因在于双证书出自不同的体系,有着不同的逻辑、标准和适用规则,因此两者之间的融合难度很大,很难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过程中有机地贯彻落实。[3]而1+X 证书中的两类证书属于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1+X 证书制度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大计出发,既注重“1”即学历证书作用的发挥,又鼓励学生积极获得“X”即其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夯实发展基础,“X”养成职业技能,从而有效应对和缓解结构性的就业矛盾。[4]“1”与“X”是协同的整体关系,“1”是“X的基础,“X”是“1”的强化、补充或拓展,明确两者关系是帮助职业学校理清专业群各类课程内部关系的前提,良好的课程关系应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提高课程质量,推动人才职业能力持续性发展。
(四)区分X 证书功能,提供个性化课程结构组合
基于“1”与“X”之间基础与强化、补充或拓展的关系,以本专业“1”证书为基点,区分X证书差异化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强化型X证书是对专业知识的纵向深化,考查学生更高难度和层次的技能水平,适合以后想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工作的学生考取;补充型X证书考查的职业技能与本专业不一致,属于同一行业的不同专业方向、适合愿意从事行业内其他岗位或对其感兴趣的学生考取,可在横向上填补学生的专业技能空白;拓展型X证书则是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考查,一般是两个及以上不同专业的复合,如智能网联汽车共享出行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就涉及汽车电子、软件等专业,这类证书符合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综合性、复合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不同功能的X证书,学校可提供不同的课程选择,在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个人需要个性化搭配课程结构,拓宽就业面向与个人能力。
二、基于1+X 证书制度的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立足于1+X证书制度背景研究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本仍在于专业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接下来以1+X 证书制度优势为逻辑起点,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为例,探索新型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基于X证书主要面向岗位群确定专业群组成
专业群是指高职院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5]专业群一般由3~5 个相关专业组成,面向同一产业中的不同职业岗位,专业群的构成应当以相关行业主要需求岗位为基础,依托当地区域经济特色与优势企业,在X证书标准面向岗位群中选取。专业群以主导的龙头专业为核心,辅之以延伸产业链对应的相关专业,力求实现学校专业群与企业岗位群的对接。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为例,其对应的主要X证书为“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根据证书标准中所对应的11个工种28个岗位,将该专业对应岗位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加工制造类岗位,包括汽车制造人员、汽车零部件加工人员、饰件生产加工人员、汽车生产线操作工、汽车饰件制造工、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汽车整车制造人员;二是维修检测类岗位,包括汽车维修工;三是工程技术类岗位,包括汽车工程技术人员、汽车运用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岗位群分类,结合当前汽车行业对人才实际需求量,可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组成专业确定为: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智能技术,其中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为核心。
(二)基于X证书不同功能确定课程类型
有学者总结了当前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两种构建模式:一是“平台+模块”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平台课程根据技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共同性知识和基本技能设置,模块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由特色课程组成。二是三层级架构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有“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和“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高层互选”两种变式。[6]两种模式各有其构建逻辑,专业群究竟适合哪种模式取决于其自身的产业人才需求,“平台+模块”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聚焦于同行业内不同专业技能的深化与补充,而三层级架构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不仅注重同行业职业技能的培训,也关注与其他行业职业技能的交叉与复合。产业所需人才能力要素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在相关X 证书的开发上,X 证书基于有关工作基础,进一步聚焦和反映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和要求,要求职业技能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通过对X证书技能要求的归纳,可确定专业课程类型。
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为例,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搜索与“汽车”相关的X 证书,总计有12 种,其中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可考5种,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可考9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则全部可以考。对所有证书所面向的岗位群与专业群进行归纳分析,依据行业通用技能、岗位专门技能、智能技术和市场服务四个指标对12 种证书进行分类,确定每类证书的属性与功能。行业通用技能指标表明证书考查与专业直接相关的职业技能,考查行业通用技能的证书可定位为强化型证书,如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位专门技能是指同一行业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专门技能,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补充,涉及行业内的不同工作领域,如电动汽车高电压系统评测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燃油汽车总装与调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新能源汽车装调与测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别在传统汽车专业技能领域引进对“电动汽车”“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补充,这类补充型证书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加深其对行业技能的整体性理解。智能技术和市场服务相对于汽车专业技能均属于拓展性指标,反映了新时代汽车产业转型对新兴复合人才的现实要求,是汽车专业与计算机、服务管理类专业的交叉。
根据产业所需人才的不同能力要素确定相关X 证书的类型定位,可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的课程类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其中公共专业课程为专业群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基于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核心课程,两者对应强化型X 证书的内容;专业拓展课程包括专业群内部的补充与不同专业群间的交叉拓展。
(三)依托“1”与“X”协同关系,理清课程内部横、纵向关系
正如前文所言,“1”与“X”是基础和强化、补充、拓展的关系。“1”注重培养学生解决一般性或日常性问题的通识能力,如计算、阅读、写作或交流等,通常是可迁移的、广泛的;“X”则是培养学生与职业活动直接相关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拓展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通识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联系影响着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内部关系的建立。就学校层面而言,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学生专业能力的获得必须以通识能力为基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分析、判断、理解、组织、运用与评价;专业课程则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公共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分别对应学生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拓展能力的习得,这三类能力对个体的要求依次提高,专业通用能力门槛最低,专业拓展能力等级最高。基于对通识性能力与专业性能力的关系处理,可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对课程关系进行思考。
1.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横向并重发展。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是基础与主体的关系,但两者不存在高低先后关系,职业院校应同等重视人文素养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与职业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在不同阶段基于人才发展规律设置不同难度的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以满足学生通识能力与专业能力的持续、平衡发展。
2.专业课程纵向深化。比起公共基础课程的纵向深化,专业课程纵向深化基于对专业能力要求的提高。公共专业课程涉及对专业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般性了解,也是培养专业能力的基础与前提,是所有专业群学生的必修课专业方向课程则是以专业群内部专业为导向是不同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学校可依据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学校教学现状和学生意愿等因素挑选部分专业方向课程进入专业拓展课程的补充模块。最后是专业拓展课程,分为专业群内部的补充课程与专业群外部的拓展课程,可供学生自由挑选,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最高。
(四)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
如下页图1 所示,首先对汽车专业相关证书面向的岗位群进行归纳梳理,考虑当前汽车行业人才现实需求与学校教学现状,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确定为汽车制造与装备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和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分别属于装备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与电子信息大类,反映新时代产业转型正在打破传统行业间的隔离状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符合“工业4.0”时代的发展。查询三个专业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了解各自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为后续搭建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将“党史国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大学语文、信息技术、高等数学、公共外语、健康教育、美育、职业素养”等列入必修课或选修课。[7]专业群根据专业要求从中自行选取,公共专业课为专业群内三个专业必须共同学习的课程,与汽车一般性知识和技能有关,参考三个专业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与实际教学供给,将公共专业课确定为“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汽车英语、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汽车机械基础、工程力学、汽车运行材料”等,培养学生有关汽车行业的通识能力。专业方向课程依据不同的专业而定,不同专业所学专业方向课程不同,学校可根据学生需求或企业需求选取部分专业方向课程纳入专业拓展课程中。最后是专业拓展课程,包括专业群内部的补充拓展与专业群外的复合拓展,学生可自由挑选课程并考取对应的补充型X 证书或拓展型X 证书。基于1+X 证书制度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如下页图2所示。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满足新时代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与“双高计划”的要求,以X 证书分析为逻辑起点,确定面向岗位群需求的专业群组成和基于现实能力需求的课程类型,把握“1”与“X”内部协同关系,立足综合职业能力观,明确各类课程组织关系,最终构建满足教育教学改善、产业需求和人才能力发展规律的多元需求的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此外,在实际构建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思索,如关于专业群内补充课程与专业群外拓展课程的确定与区分、专业方向课程之间的联系、X证书与专业拓展课程的对应等。
图1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图2 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