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学”助力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2021-07-03陆春庚
刘 娟 陆春庚
课堂不变,学校不会变;学校不变,教育也不会变。教育改革只有进入课堂层面,才真正进入深水区。笔者在2015 年就对职业学校的课堂生态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教师预设问题多、课堂生成少,学生被动思考多、交流对话少,学生解答问题多、质疑分享少等“三多三少”的困境。[1]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作为课堂生态的主体性缺失。优化课堂生态,需要构建生态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自主和自觉、主动和能动。职业学校的课堂由于受机械论范式的影响,学生被教师控制,成为被管束训斥的对象;学生被教师抛置,变为可有可无的客体。学生是课堂生态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活动。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交往的需要和对话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展开,要在“学生立场”上开展“激学、探学、悟学、用学”等“四学”活动。“四学”活动在思维链、闭合环和交融圈三个方面创构了具有生命性、生活性、生成性的生态课堂。在生态课堂中,学生主动思维、自主参与、自觉成长,主体性得到充分保证。
一、“四学”构成思维链,让学生主动发现
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加工过程。其中,激学是思维的启动,探学和悟学是思维的发展,用学是思维的创新。“四学”形成了一个“思维链”(如图1 所示)。学生目标明确、行动自觉,在思维链的创构中,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求知欲获得满足,效能感明显提升。
(一)思维启动:发现问题与表述问题,激发好奇心
“激学”不仅仅是创设一种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情境,而是要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把这种问题的解决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发现问题还远远不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激学”创设的情境中,根据学习要求准确地表述问题,这是思维的启动阶段,也是好奇心的激发阶段。发现问题需要形象思维,表述问题需要逻辑思维。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创设学习情境,情境来自学生现实的典型生活与心理的认知冲突。对职校生来说,在直观性、真实性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不难,但是,对问题的精准表述,不少学生存在困难。这个阶段,问题本身倒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清楚流畅的表达却成了问题。这也充分说明职校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亟待加强训练,训练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深度学习。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表述,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以《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制冷剂回收与充注”学习为例,教师围绕汽车空调制冷不良的故障案例设置情境,让学生自主核实并准确表达故障现象,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激发学生解决故障的冲动与好奇心,引起对充注流程规范性的思考。
(二)思维发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满足求知欲
学会发现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隐性目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显性目标“探学”活动是一种发现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互动学”发现方法。“互动学”就是一种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协同学习。“悟学”活动是一种提炼和评价,学生发现价值和意义,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动力。“悟学”是一种知识主动构建的评价式的学习。“探学”和“悟学”是思维的发展阶段,前者主要是发散思维,后者更多的是聚合思维。职校生在“探学”时往往思维狭隘,不会发散性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处于浅层或流于形式。在“悟学”时,方法提炼不精准,知识意义生成不主动,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激励比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治》“如何依法维权”时,教师通过辩论让学生发现维权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并理清维权的步骤,明确维权的方法,在学习维权的知识和方法的自主建构中发现维权的意义和价值。
(三)思维创新:总结规律和应用规律,提升效能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学”和“悟学”的成果要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有价值。“激学、探学、悟学”归根到底都是为“用学”服务的。课堂教学进入“用学”的创新思维阶段才算是到了高潮。不少教师把“学过”等同于“学会”,把“会教”看成“会学”。不少职校生深受过去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在“用学”上总是显得漫不经心或力不从心。其实,“用学”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本身,它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探学”和“悟学”。对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四学”活动,是一种意义生成的自由学习、一种自律性的探究学习,也是一种焕发生机的学习与自我革新的学习,是孕育学生高阶思维、沟通、协同和创造的重要方法。[2]
二、“四学”形成闭合环,让学生自主参与
“四学”过程借鉴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戴明环”(PDCA),“激学”对应计划(P),“探学”相当于执行(D),“悟学”类似于检查(C),“用学”等同于处理(A)。完整的一节课从“激学”开始,到“用学”结束。[3]这里的结束,仅仅是一节课的暂时结束,不是某个问题探究的结束。“用学”中存在的问题会成为下一节课“激学”的内容。由于新的问题会不断进入新的“激学”中去,“四学”是一种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循环。这种循环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断提升。
(一)目标环:培养目的性
学习的目的性是自主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素养。就职业学校的课堂而言,学习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方法和应用方面。就目标来说,一节课是从学知识开始,通过知识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形成方法、生成意义,最后将方法和意义应用到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以及已经形成的方法、价值等也会成为下一节课“四学”活动开展所需要的“支架式”知识。这样,学习目标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不断攀升的“闭合环”(如图2所示)。
图2 “四学”目标环模型图
以《前厅服务与管理》中“客户投诉处理”教学为例,教师不是直接讲客户投诉的原因及对策,而是通过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因。原因的发现又让学生在客服实训平台扮演客户和客服的过程中,主动去避免投诉问题的发生。在职场情境的实战中,大家相互协助,共同发现并提炼出处理投诉的几个步骤。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学有目标,不断层层深入,最后成功地制定处理方案。
(二)情感环:提高主动性
课堂生态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生态课堂的创建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生态课堂总是从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心向、激发学生学习冲动开始。在成功“激学”的基础上,学生围绕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探学”活动中通过独立探索与协作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提升后,学生不断发现知识的价值、学习的意义,形成了自己的方法和自我提升的信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这里,“悟学”活动就是一种自我激励和自我发现。“四学”活动也构成了一个“想学”“善学”“乐学”的情感闭合环,乐学会更想学,想学会更善学,善学会更乐学。知识在师生“人际转换”的基础上完成了一种主动的“自我转换”。
(三)生活环:扩大参与度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生活是具有很强教育意义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课堂教学要从“书本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笔者在生态课堂构建的诊断中,提出了生活性诊断,包括教学是否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是否基于学生经验、教学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三个方面。在杜威看来,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既然是一种过程,因此,“四学”活动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种生活循环过程。“激学”的情境是学生现实生活的再现,学生发现的是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学生要基于生活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的知识或方法需要到生活中去检验和应用,从而不断丰富生活,提升生活品质。职业学校强调的“做中学”,也不仅仅为了丰富体验,而是借助协作探究展开对生活的追问,习得生活的智慧。
三、“四学”创成交融圈,让学生自觉成长
“四学”是四种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动态学习活动。“激学”中可以有“探学”和“悟学”,“探学”中也会有“悟学”和“用学”,“用学”有时也成为“激学”的情境。“四学”交融的核心圈是生命,内生圈是生成,外部圈是生活。“四学”交融圈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四学”交融圈模型
(一)核心圈:突出生命的能动性
无论学什么、怎么学,都不能忘记师生生命的成长。“四学”交融的那个核心区域就是师生对生命的呼唤。正是由于教师有生命、学生有生命,课堂本身才具有生命。为此,课堂教学在焕发教师生命活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差异。职业学校的学生难管、难教,这也给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优点,接受学生的缺点,并对他们抱以积极期待。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普通中学的学生在能力方面并没有高低之分,有的只是类型的差异,他们的生命发展都充满了无限可能。教师要尊重差异,多向沟通,和而不同。笔者发现,课堂的生命活力需要课堂之“氧”来维持,而促使“四学”不断交融的就是师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接纳生命、丰富生命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就是课堂生命之“氧”,需要基于学生立场,在“四学”活动中不断提升爱的品质、爱的境界并切实开展爱的行动。
(二)内生圈:促进生成的创造性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四学”活动才有交融的必要和可能。课堂生成在任何“四学”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探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立刻用来“激学”,教师适时进行教学预设的调整。而“悟学”具有弥散性,在任何活动中都能闻到它的气息。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四问”围绕“四问”去改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一问学生有没有产生惊喜,产生好奇心?二问学生有没有发生认知冲突,激活内驱力?三问学生有没有发现知识的价值,获得成就感?四问学生有没有对经验进行重组与改造,提升能动性?在反思性的实践中,师生通过创建“学习共同体”,推动课堂的动态生成。
比如在《建筑力学》“绘制梁的剪力图”教学中,学生先观看工程实例录像,引发学生思考“梁、柱上箍筋为什么这样配置”,然后采用“飞行棋游戏思路”画剪力图,让学生共同研究并发现飞行中遇到的四种情况:集中力作用处、无荷载区域、向下均布荷载区域、集中力偶作用处。学生在协作解决四种情况的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思考和做法,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
(三)外部圈:彰显生活的变化性
课堂教学要寻找教材和生活的接触点,不能离开学生的经验。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已经知道了什么”。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四学”活动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学不仅仅是学习和生活的方法,还是学习与生活本身。课堂具备“耗散结构”,是一个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四学”的不断交融与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四学”活动在变化中展开。这种变化让学生不断调整自己,在情境中明确目的,在探究中积极合作,在感悟中发现价值,在应用中获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