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疗法配合中药封包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021-07-02戴嘉庆罗国旭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3期
关键词:封包椎动脉颈椎病

戴嘉庆,张 丁,李 黎,罗国旭

(贵州省骨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中老年人是该病的多发人群。近年来,该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该病具有病程长、病症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等特点。该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颈肩部酸痛、头痛、眩晕等,甚至可出现昏厥、猝倒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方法包括牵引疗法、药物疗法及物理疗法等,但疗效不佳。研究发现,用针刺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2]。而且,该疗法操作便捷、费用低廉。中药封包疗法具有温经通络、驱寒除湿、助阴阳等功效[3]。本文以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贵州省骨科医院收治的11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用针刺疗法配合中药封包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贵州省骨科医院收治的11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对其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结果显示,其一侧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呈下降的趋势。2)对其进行X线片检查的结果显示,其颈椎横突的间距缩小、节段不稳,或伴有钩椎关节增生。3)对其进行旋颈试验的结果呈阳性。其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造血系统功能障碍。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3)晕针。4)合并有脊椎骨折、脱位及感染。5)合并有急性颈椎间盘突出。6)合并有颅内肿瘤。按照入院顺序的先后将这114例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7例患者中有男25例、女32例;其年龄为41~73岁,平均年龄(58.35±6.19)岁;其病程为1个月~8年,平均病程(4.63±2.31)年。研究组57例患者中有男22例、女35例;其年龄为43~75岁,平均年龄(59.57±6.26)岁;其病程为2个月~7年,平均病程(4.52±2.33)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用针刺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取颈夹脊穴(双侧)、百会穴、风池穴。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对治疗区域的皮肤进行常规的消毒。选取0.25 mm×25 mm的毫针对上述的穴位进行针刺。按照倾斜75°的角度沿脊柱针刺颈夹脊穴,进针的深度约为8~12 mm。以倾斜15°的角度针刺百会穴,进针的深度约为5~8 mm。从鼻尖处进针,针刺风池穴,进针的深度约为5~8 mm。进针后,以100次/min的频率小幅度地进行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25~30 min。出针后,压迫针孔。每次治疗20~30 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采用针刺疗法配合中药封包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进行中药封包治疗的方法为:取生黄芪、没药、乳香各30 g、骨碎补、当归各15 g、姜黄、鸡血藤各20 g。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状后,加入适量的黄酒调匀,然后将药糊装入纱布袋中,制备成药包。将药包敷贴在患者第3至第7颈椎之间,并用纱布固定好。每次敷贴6 h,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其疼痛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治愈:治疗后,患者颈肩部酸痛、头痛、眩晕等症状消失,对其进行X线片检查的结果提示,其颈椎横突的间距恢复90%以上。显效:治疗后,患者颈肩部酸痛、头痛、眩晕等症状明显好转,对其进行X线片检查的结果提示,其颈椎病变的改善度为75%~90%。有效:治疗后,患者颈肩部酸痛、头痛、眩晕等症状有所改善,对其进行X线片检查的结果提示,其颈椎病变的改善度为60%~74%。无效:治疗后,患者上述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未改善,或其病情在恶化。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两组患者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取一条长约10 cm的量尺,上面有10个刻度。量尺左端的0分代表无痛,右端的10分代表剧痛。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的疼痛程度在量尺上选择相应的分值。患者的VAS评分越高,表示其疼痛的程度越严重。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分别采集两组患者2 mL的空腹静脉血,检测其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对照组57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72%,研究组57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25%,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相比,P>0.05。治疗3周后,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为(1.52±0.68)分,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为(3.21±1.12)分,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对比(分,±s )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对比(分,±s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3周后对照组 57 7.56±1.25 3.21±1.12研究组 57 7.32±1.32 1.52±0.68 t值 0.66 6.45 P值 >0.05 <0.05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相比,P>0.05。治疗3周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低,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对比(±s )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对比(±s )

组别 血浆黏度(mPa/s) 红细胞聚集指数治疗前 治疗3周后 治疗前 治疗3周后对照组 1.92±0.23 1.44±0.22 7.55±0.36 6.59±0.33研究组 1.89±0.31 1.17±0.13 7.65±0.43 5.41±0.17 t值 0.39 5.28 0.89 15.89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颈椎病类型。该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所引发的综合征。中医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眩晕”、“痹症”等范畴。脑为髓海,脑失所养,而发眩晕[4]。临床上尚未完全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有研究认为,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机械压迫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当前,临床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较多。不过,由于该病的病情复杂、复发率较高,故用单一疗法治疗该病的疗效有限。

临床实践证明,用针刺疗法配合中药封包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对人体腧穴的断层进行深层解剖后发现,颈夹脊穴位于椎体横突,是紧邻椎动脉循环的穴位[5]。风池穴、天柱穴深层的重要结构为椎动脉和枕下肌群。针刺风池穴、天柱穴可有效地缓解枕下肌群痉挛的现象,有助于减少椎动脉受到的压迫,并可刺激椎动脉,从而可增加大脑的血供,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刺颈夹脊穴则可减轻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痉挛的症状,促进颈椎力学平衡的恢复。对上述诸穴进行针刺,可有效地减轻患者肌肉痉挛的症状,促进其血液循环,并可促使其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5-羟色胺等物质,从而有利于抑制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缓解其椎动脉痉挛的症状[6]。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发现,其多存在血黏度较高的现象,提示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异常。对该病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可改善其颈部的微循环,解除其局部组织痉挛的症状,从而可促进其局部气血的通畅,加速其机体对炎症因子的吸收[7]。对该病患者进行针刺治疗还可减轻其局部的炎症反应,促进其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其肌肉代谢的情况,纠正其颈椎失稳的状态。中药封包具有温经通络、助阴阳的功效。在本次研究所使用的中药封包中,生黄芪可利水消肿、升阳固表;骨碎补可续伤止痛、补肾强骨;当归可调经止痛、活血化瘀;没药可散血祛瘀;鸡血藤可通络活血;姜黄可活血祛寒;乳香可痛经止痛。将上述诸药合用,可共奏舒经活络、活血化瘀之功[8]。中药封包疗法还可增加患者血液的供应量,扩张其微血管,纠正其血流异常的现象,从而可改善其血液的高黏状态,增强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针刺疗法配合中药封包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的程度,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

猜你喜欢

封包椎动脉颈椎病
中药封包在急诊老年急性胃肠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游泳 赶走颈椎病
护肤 巧用保鲜膜
无冲突规则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NS2条件网络性能分析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