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地区健康人群瞬目反射正常值测定

2021-07-02欧阳桂兰周朵燕刘水香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瞬目三叉神经时限

肖 丽,欧阳桂兰,周朵燕,邹 康,刘水香

(1.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电生理室;2.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西 赣州 341000)

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是广义肌电图中的一项检查,广泛应用于三叉神经、面神经及脑干损伤的定位、定性诊断,对以上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也起着重要作用[1-4],其价值是其他检查如头颅CT、MRI 等无法取代的。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发现瞬目反射能在帕金森、多系统萎缩、Fisher 综合征、神经白塞病、干眼综合征、癫痫、眩晕及糖尿病等疾病领域中发挥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作用[5-12]。但仅我国瞬目反射R1、R2 潜伏期的参考值就有好几种,如崔丽英[13]介绍的是10 ms 左右和28~34 ms;王珏[14]推荐的是13 ms 和40 ms。另外,现已发表文献研究未对R2时限进行分析。本研究严格控制纳入标准,排除了有卒中史、脑神经病变史或其他与多发性神经病变或药物性神经病变相关疾病的患者,所有受试者均经四肢神经传导(Nerve conduction,NC)检测未见异常。本研究确立赣南地区健康人群BR 各项参数的正常值,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全面、实用、可靠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2月我院神经电生理96 例正常受试者,男46 例,女50 例,平均年龄(46.46±2.27)岁。所有正常受试者均清醒,未服用镇静、催眠及高血压等药物,已排除有卒中史、脑神经病变史或其他与多发性神经病变或药物性神经病变相关疾病的患者。所有受试者均经我科四肢肌电图检侧无周围神经损害。

1.2 检测方法

1.2.1 检测仪器日本光电公司MEB-9404C 肌电诱发电位仪及相关检测软件。

1.2.2 瞬目反射检测室温25 ℃~28 ℃,受试者体温不低于32 ℃,仰卧位,全身放松平静呼吸,轻闭眼。BR 参数设置:刺激频率1 Hz、脉宽0.2 ms、带通为3 kHz、刺激强度5~10 mA,左右分别刺激,强度基本相同,每次刺激间隔5~10 s。记录及参考电极分别置于双侧下眼睑眼轮匝肌正中及外眼角颞侧皮肤,地线绑于手腕处,分别在左、右眶上切迹处刺激3~5次,测量稳定且重复性好的波形,记录R1、R2及对侧R2'的潜伏期,R2及R2'时限及面积。

1.2.3 肢体神经传导检测检测项目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及波幅,胫神经运动、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波幅。检测方法及参考值参照党静霞《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15]。

1.3 统计方法运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数据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服从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R)]表示;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一元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6 例正常受试者诱发出的BR 各波特征:R1 为单个尖锐波,R2 及R2'由多个不规则波组成。左右分别刺激,双侧记录到的BR 的各项参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左右侧BR各项参数的比较/±s,[M(QR)]

表1 左右侧BR各项参数的比较/±s,[M(QR)]

注:本表中a表示偏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R)]表达,运用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统计量用z值表示;其余是正态分布资料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量用t值表示。

侧别左侧右侧t值/z值P值n 96 96 R1潜伏期/ms 9.75±0.67 9.78±0.66 0.36 0.72 R1波幅/uV 155(115)a 165(218)a-1.17 0.24 R2潜伏期/ms 30.53±3.65 30.55±2.88 0.07 0.94 R2时限/ms 43.19±7.60 44.71±7.66 1.75 0.09 R2面积/mVms 2.12±1.51 2.29±1.15 1.20 0.24 R2'潜期/ms 30.40±3.61 30.62±3.24 0.64 0.53 R2'时限/ms 44.03±6.97 45.31±8.10 1.37 0.18 R2'面积/mVms 2.27±1.14 2.19±1.37-0.61 0.55

96 例正常受试者中男46 例(92 侧),女50 例(100 侧),BR 各参数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统计受试者年龄与BR 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年龄与R1 潜伏期和波幅、R2 及R2'潜伏期、时限均无相关关系;年龄与R2及R2'面积有相关性(r=-0.306及-0.273),相关系数绝对值均<0.5,仅呈弱负相关或低度负相关,故本研究依旧认为年龄与R2 及R2'面积无明显相关关系。本研究对R2 及R2'的潜伏期、时限、面积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2 男性与女性BR各参数的差异/±s,[M(QR)]

表2 男性与女性BR各参数的差异/±s,[M(QR)]

注:本表中a表示偏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R)]表达,运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统计量用z值表示;其余是正态分布资料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量用t值表示。

组别男女t值/z值P值n 46 50 R1潜伏期/ms 9.77±0.65 9.77±0.68-0.02 0.98 R1波幅/uV 185(233)a 140(140)a-0.893 0.37 R2潜伏期/ms 31.18±3.14 29.95±3.31 1.87 0.65 R2时限/ms 42.94±6.10 44.881±8.77 0.77 0.21 R2面积/mVms 2.18±1.39 2.22±1.30-0.15 0.89 R2'潜伏期/ms 31.04±3.34 30.02±3.44 1.47 0.14 R2'时限/ms 43.29±5.98 45.94±8.61-1.74 0.09 R2'面积/mVms 2.18±1.25 2.28±1.26-0.42 0.68

根据以上结果,BR各项参数左右侧、性别、年龄及R2 与R2'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故在后续分析中将不考虑侧别、性别、年龄因素的影响,并将R2'的数据并入R2 的数据中。合并后R1 波幅及R2/R2'面积的数据呈偏态分布,故确定BR正常值时不将二者纳入分析。BR的正常界限值分别为:R1 潜伏期上限12 ms;R2 或R2'潜伏期上限40 ms;R2 或R2'时限的下限22 ms。分别将左右侧的R1、R2、R2'侧差及同侧R2、R2'潜伏期差值进行统计,可以得出两侧R1的潜伏期差值应<1.4 ms;两侧R2或R2'的潜伏期差值均应<7 ms;同侧R2及R2'潜伏期差值应<4 ms,如表3所示。

表3 BR各参数正常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ms

3 讨论

瞬目反射又称眼轮匝肌反射,是人体对面部触碰,角膜受声、光等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眼睑闭合的防御反射,可以起着保护眼球的作用[16]。临床上通过刺激三叉神经眶上支诱发眼轮匝肌收缩产生瞬目动作,用肌电图仪记录眼轮匝肌的电位变化。BR波形包括两个主要成分,分别是R1 和R2(对侧为R2')。R1 时相较早,大多情况下波形尖锐且单一,重复性好,其反射途径是神经冲动经三叉神经分支传入达脑桥的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经邻近的中间神经元与同侧面神经核连接,再经面神经传出,整个过程仅涉及1~3个中间神经元[16]。R2 及R2'时相较晚,为波形多变的多相波,其反射途径是神经冲动经三叉神经分支先进入同侧脑桥、延髓外侧的三叉神经脊髓束,由此下降达延髓尾部(即下橄榄核与舌下神经核尾部水平)并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形成突触,再由后者发出纤维在延髓的外侧网状结构内经多突触通路上行,在邻近桥延分界处分支,分别达到双侧面神经核,再经面神经传出[17],此反射弧与网状结构的中间神经元之间存在多突触联系,故易受丘脑、大脑、精神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8-19]。分析双侧BR 的各参数可以评估该通路的完整性并对损害进行定位、定性。如三叉神经的受累导致反射传入型障碍,不全性损害表现为患者刺激时同侧R1及双侧R2潜伏期延迟或波幅下降,完全性损害表现为波形消失。面神经病变时出现传出型障碍,无论刺激哪一侧,BR 只会在患侧发生改变。若只是R1异常,R2 成分正常,则病灶在同侧脑桥,若只是R2成分异常,R1正常,则可定位损害在延髓,即三叉神经脊髓束、三叉神经脊髓核或髓质中间神经元[20]。WANG W 等[21]通过对基因诊断明确的遗传性感觉运动性神经病Ⅰ型(脱髓鞘型)患者行BR 检测证明R1潜伏期检测脱髓鞘损害是可靠的。另外,瞬目反射除了能检查出三叉神经、面神经及其传导通路上的异常外,还可应用到帕金森、多系统萎缩、Fisher综合征、神经白塞病、干眼综合征、癫痫及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5-12]。瞬目反射检查耗时短、费用低、患者痛苦小、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因此,建立各实验室自己的正常参考值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对96 例正常人BR 各参数进行分析,发现各参数左右侧、性别及R2 与R2'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与R2 及R2'面积仅呈弱负相关或低度负相关,故本研究认为年龄与R2 及R2'面积无相关关系,这与李洁等[22]的研究发现性别和年龄对BR部分参数有影响的结论不一致。我们继而将相对应的参数合并分析得出R1及R2潜伏期的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9.77±0.66)ms及(30.52±3.24)ms,这与JUN KIMURA[20]的数据非常接近,与李洁等[22]、黄光等[16]、程远等[23]等的数据大致一致。另外,本研究发现正常人的R1 波幅及R2(或R2')的面积个体差异很大,而各波潜伏期及R2(或R2')时限相对较稳定,这与徐涛等[24]的观点一致。可能与每次刺激时所兴奋的神经元数量的差异有关。所以本研究确定正常值时未将波幅及面积纳入。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BR 波幅和面积的绝对值对诊断意义不大,但同一个体的左右差很重要[16]。本研究将R2与R2'的各参数(潜伏期、时限、面积)分别进行对比,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我们认为可以将二者数据合并为同一个正常参考值,这为实际临床工作带来方便。

本研究严格控制纳入标准,所有受试者均先经我科四肢肌电图检侧无周围神经损害。我们得出的正常值分别为:R1 潜伏期上限12 ms;R2 或R2'潜伏期上限40 ms;R2 或R2'时限的下限22 ms;两侧R1 的潜伏期差值应<1.4 ms;两侧R2 或R2'的潜伏期差值均应<7 ms;刺激一侧所得R2 及R2'潜伏期差值应<4 ms。

猜你喜欢

瞬目三叉神经时限
基于MRI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形态学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联合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疗儿童异常瞬目的效果分析
瞬目反射在面神经炎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心电图QRS波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平行时空
儿童频繁眨眼为何
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
论民事举证时限制度
QRS时限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