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与翻译水平的相关性

2021-07-02苑丽英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跨文化交际

苑丽英

(太原学院 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12)

一、引言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进行准确描述的行为,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翻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1],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必定会融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是否准确或者有效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译者对两种文化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的影响[2]。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指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都是相当的。”[3]因此,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翻译中跨文化意识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语言学家Fries就提出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意义[4]。随后,以NedSeelye为首的英美学者就外语教学中要结合文化教学相继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基础[5]。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6],从而将文化放在了交际语言教学的重要位置。进入新时代,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跨文化意识理论的相关研究迅速展开。Tomlinson等学者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发展的方法及途径[7]。同样,在我国外语界有关跨文化意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胡文仲首次开始了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并解释了跨文化交际的意义。之后,刘润请以大量的跨文化交际实例进行了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把文化因素引入英语教学中来。文秋芳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归为交际能力的一种,并将跨文化与语言交际结合起来,形成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模式。

国内外对于跨文化意识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绝大多数研究着眼于外语教学,对于翻译专业英语课中的跨文化研究还有所欠缺。为此,本文试图立足于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翻译课的教学,通过实验法对翻译水平与跨文化能力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以探讨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之后,学生翻译水平与其跨文化能力是否具有相关性,及相关性如何等问题,进而阐述如何在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二、实验研究过程

(一)实验目的

基于以上对翻译与文化及跨文化能力的关系的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新兴发展起来的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行之有效的翻译课程教学方法,即翻译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而为我国翻译领域能够增加更多的高水平翻译人才而提供微薄之力。

(二)实验对象

为了便于实验的操作,本研究的实验对象选择笔者所任教的太原学院英语系2017级英语翻译专业两个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各班学生人数均为40。实验开始时他们均为刚入校的大一新生,学校根据高考成绩对其进行了分班,这两个班为英语水平相当的平行班,其中一班高考英语及格率为92%,二班及格率为90%。两个班入学以来英语翻译基础课均由笔者担任。为了保证本研究的客观性,在实验开始前笔者任意选定一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班。分别编号为一班和二班。

(三)实验工具

该研究的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两次测试,测试试题均选自国内英语专业较为权威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题的翻译部分。测试者由笔者和另一位有着多年英语翻译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严格按照英语专业八级翻译部分的评分标准进行。对每一份试卷在给出整体分数的基础上,再从忠实和通顺两个方面进行评分,以便具体分析跨文化能力在翻译中的作用。

(四)实验设计

实验过程中随机把两个班定义为一班(C1)和二班(C2),实验为期四个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班的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专门加入相关文化的渗透和引导,二班在翻译教学中仅采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即注重字词句的讲解和翻译技巧的学习,不专门引入文化。例如,在讲解一些类似于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约定熟成的词句翻译时,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把常见的英汉对照表达呈现给学生,学生需要做的只是做好笔记并且背诵相关固定表达。在本实验中该教学方法应用于二班,即C2;而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一班教师会采用相关文化渗透和引导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词句的翻译方法。那么对于“dog in the manger”的翻译,教师会从这一表达背后所蕴含的英语语言文化出发,给学生讲解其来源:该表达来自于《伊索寓言》,一只狗出于好奇跳进了牛(马)槽里,不让牛吃槽里的草,但是它自己又不吃草,学生听到这里就很容易得出该词语的真实含义,即“preventing people from using(sharing)things that is useless to oneself”,从而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得出“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这一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译文。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害群之马,black sheep;非驴非马,neither fish nor flesh;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pigeon hearted∕chicken-hearted;蠢得如猪,as stupid as a goose等等。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班的翻译课教学教师都会把文化与语言翻译相结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去寻找能够连接两种文化的最佳切合点,最终帮助学生学会翻译的真正方法;而二班一直采用传统的从语言点出发的翻译教学方法。

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即探讨跨文化意识对于翻译水平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变量为实验后两班学生的翻译得分。整个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两次针对实验对象的翻译水平的测试,分别为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通过实验前测来确保两个平行班在接受实验时各方面因素保持一致,实验后测可以帮助形成实验的前后对比,从而显示不同翻译教学方法给学生的翻译成绩所带来的不同结果。

(五)实验步骤

为了确保实验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实验的第一步就是对选定的两个班进行英语翻译水平的前测。同时,为了确保测试题目的信度和效度,实验所用题目选自有着多年实战经验、具有最权威性的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题的翻译部分。实验前测的前提是两班实验对象的测试题目完全相同,均选自2008年度TEM-8真题中的翻译部分,包括汉译英和英译汉两个板块。同时,严格控制测试进行的主客观环境,以确保一些人为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担任评分工作的是笔者的两名同事,他们有着多年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经验,并且参与过英语专业八级的阅卷工作,能够严格按照TEM-8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于每一份试卷先给出一个整体分值,然后再具体列出从通顺和忠实的两个层面的得分,其中忠实占60%,通顺占40%,并且分析学生翻译成品与他们所具有的跨文化意识之间的关系。

实验的第二步是实验后的测试,其目的在于发现实验后学生的翻译水平是否会由于教师课堂中刻意的文化渗透而有所改变。测试题目同样选自TEM-8真题(2009年度)的翻译部分。

(六)实验结果分析

为期四个月的实验结束后,笔者对实验中两次测试的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了以下结果:

根据图1显示,两个班学生前测所得出的翻译水平是基本一致的,再一次证明了本实验的客观性。但是在四个月的学习之后,两班实验对象的翻译平均分都呈现出了上升趋势,说明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翻译的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一班的上升幅度要更大、更显著一些。虽然两班的上升幅度差别不是特别大,但是依据统计学理论这一差别是具有统计意义的。虽然本研究实验时间有限,但根据上图显示结果足以说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其翻译水平毫无疑问是可以提高的,但是能够加入文化渗透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只注重专注于解释单词词意、分析单 词用法、讲解句法、分析长难句,最终达到让学生理解英语语言表层意思的效果的方法在提高学生翻译水平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图1 学生翻译成绩变化趋势图Fig.1 Trends of students'translation scores

因此,为了详细探究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翻译水平的不同影响,笔者使用SPSS17.0对两班前后测的成绩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了如下结果:

从表1、2可以看出,前测中在翻译的两个方面两个班的学生有着细微的差别,但是结合图1显示的均分来看他们是处于同一水平的。总体来说,两个班的学生前测中的翻译得分都不太高。但是,英译汉水平要比汉译英水平相对高一些,这跟他们对于母语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是分不开的,只要理解了英语的意思,可以相对自然地按照汉语习惯进行表达,这一点从表1的通顺度上可以显示出来。而汉译英部分就相对差一些,由于缺乏足够的英语语境的体验和文化的渗透,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按照汉语思维及表达方式来翻译,最终出现一些标准的汉语式的英语表达,表2中通顺度的均分可以显示出来。

表1 前测英译汉部分两个方面的分值Tab.1 The scores in E-Ctranslation of pre-test

表2 前测汉译英部分两个方面的分值Tab.2 The scores in C-E translation of pre-test

针对以上前测的结果,笔者在接下来的四个月时间分别对两个班的翻译课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在作为实验班的一班的翻译课堂中,笔者会专门给文化的介绍和学习分配时间,当然是选择与每课所学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地灌输目标语文化。而在作为对照班的二班翻译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字词句结合具体的翻译技巧的讲解,除非篇章内容里由文化有关的知识,否则不会专门去为学生补充课堂内容相关的目标语文化背景。因此,由于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干预,在实验结束后的后测中,两个班的翻译成绩呈现出如下结果:

表3、表4结果显示,两个班学生在经过四个月的翻译课的学习之后翻译水平均有所提升(这一点在图1中已有说明)。在此基础上最明显的结果是两班的成绩提升幅度差别很显著,尽管二班整体水平也在提升,但一班不论在忠实性或者通顺度上都要比二班提升幅度要大。根据P值显示,两班在两个方面的差异P值均小于0.05,说明笔者在实验中所采用的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入手进行翻译教学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翻译水平起到了作用。

表3 后测英译汉部分两个方面的分值Tab.3 The scores in E-Ctranslation of pre-test

表4 后测汉译英部分两个方面的分值Tab.4 The scores in C-E translation of pre-test

三、结论

根据本研究所得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英语翻译专业的翻译课堂教学中兼顾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很有必要,而且事实证明,翻译课堂中的跨文化教学渗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与语言交流的行为,必定会融入文化与文化的交流[8]。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更是蕴含着其赖以生存的深厚文化背景[9]。作为以翻译为专业的大学生,肩负着我国整体翻译水平发展的重任,因此,在教学中,翻译专业的教师更应该意识到翻译教学的本质,以及翻译这一行为本身的要求。同时,通过本研究实验可以看到,任何关注翻译的教学方法都会帮助学生提高其翻译水平,但是,相对比与传统的只注重语法、字词句的解释等等翻译教学方法而言,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翻译本身的要求而切实提高翻译课的效率。因此,在高校英语翻译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翻译知识与技巧的教学结合目标语相关文化渗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中融入文化的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翻译水平,为我国翻译领域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