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环境下的科技报告研究*

2021-07-02武正戈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5期
关键词:浏览量科研人员全文

武正戈

(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1)

目前全球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科技创新领域已成为各个国家之间互相较量的角斗场。宏观层面,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应科技创新政策,推动了科技创新进程,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微观层面,科研人员需要搜集科技创新情报,开展相应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报告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科技文献应该引起相应的重视。

笔者整理了2016—2020年山西省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中的大量分类数据,分析了山西省科技报告收录现状,同时整理了2019—2020年4月已收录的科技报告,分析科技报告质量问题,从而提出相应对策,继续深化科技报告工作,为科技创新服务。

1 山西省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数据挖掘及分析

1.1 数据挖掘

从山西省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相关数据可知,从2016年6月—2020年7月系统注册用户总人数为811人,其中审核通过总人数(即注册成功人数)为805人,科技报告文摘浏览总量为16 697人次,全文在线浏览总量为2 401人次。

图1为2016—2020年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注册用户审核通过人数分布图。从2016年开始注册用户审核通过人数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18年达到高峰。2017年注册用户审核通过人数为105人,占总人数的13%;2018年注册用户审核通过人数为441人,占总人数的55%;2019年注册用户审核通过人数明显下滑到69人,占总人数的9%;2020年注册用户审核通过人数回升到165人,占总人数的20%。

图1 2016—2020年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注册用户审核通过人数分布图

文摘浏览总量、全文在线浏览总量数据统计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见图2、图3)。

图2 2016—2020年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文摘浏览量分布图

图3 2016—2020年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全文在线浏览量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2017年文摘浏览量为2 110人次,占浏览总量的13%;2018年文摘浏览量为7 712人次,占浏览总量的46%;2019年文摘浏览量为3 212人次,占浏览总量的19%;2020年文摘浏览量为3 245人,占浏览总量的19%。

从图3可以看出,2017年全文在线浏览量为258人次,占浏览总量的11%;2018年全文在线浏览量为1 442人次,占浏览总量的60%;2019年全文在线浏览量为255人次,占浏览总量的11%;2020年全文在线浏览量为446人次,占浏览总量的19%。

综上所述,2018年注册用户审核通过人数、文摘浏览量、全文在线浏览量较其他年份有明显增加。下面具体到2018年各个月份分析(见图4、图5、图6),可以看出1—10月份数量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尤其9月份注册用户审核通过人数、文摘浏览量、全文在线浏览量均处于较高位置。9月份注册用户审核通过人数为97人,占2018年全年注册用户审核通过人数的22%;文摘浏览量为1 404人次,占2018年全年文摘浏览量的18%;全文在线浏览量为236人次,占2018年全年全文在线浏览量的16%。

图4 2018年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注册用户审核通过人数分布图

图5 2018年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文摘浏览量分布图

图6 2018年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全文在线浏览量分布图

1.2 数据分析

从山西省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相关数据可以看到,从该系统开通以来,2018年无论从注册用户审核通过人数及文摘浏览量上均为峰值,且同年9月份的相关数据也比其他月份高。

查询山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报告中心培训记录,2017—2020年组织线下培训共计36场次,其中2017年12场(见图7),2018年23场(见图8),2019年4月1场,2020年因新冠疫情未开展培训工作。线下培训首先是在高校与科研机构举行的科技报告培训专场,例如: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其次是在各地级市科学技术局举行的科技报告培训专场。此外,山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报告中心对科研项目数量较多的单位还开展了一系列常态化的培训。

图7 2017年科技报告线下培训时段分布图

图8 2018年科技报告线下培训时段分布图

由图7、图8可以看出,科技报告线下培训工作主要集中在2017年、2018年。经过培训,2018年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注册用户审核通过人数明显增多,尤其在2018年9月举行了10场次的培训后,不仅注册用户审核通过人数达到峰值,而且科技报告的文摘浏览量、全文在线浏览量均达到较高水平。可见经过高频率的培训,大大增加了科技报告的曝光率,显著地提升了科研工作人员对于科技报告的关注度。

2 山西省科技报告质量分析

2.1 存在的质量问题

从山西省科技报告中心抽取2019年—2020年4月的147份已收录的科技报告,通过各审修人员整理报告的退回、审修次数,得出一次性审修通过率为57%,一次以上审修通过率为43%[1]。一次性审修通过的报告为经过科技报告中心工作人员简单审改后即符合收录要求的报告,多次退回的报告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有的报告内容单薄、科研活动过程描述粗糙;有的基本文字、逻辑存在问题;有的格式与收录要求存在较大出入;有的将结题报告未加提炼、修改,直接用作科技报告上传;有的作者对中心工作人员提出的修改意见不重视,未加修改后再次提交报告等。其中高校、科研院所报告完成质量较高,企业、医院科技报告存在问题较多。

2.2 质量问题的分析

山西省科技报告质量之所以存在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科研人员对提交科技报告的重要性认知程度不够。目前科技报告的提交多为政府强制措施,虽然提交报告的行动得到了保障,但是科研人员编写科技报告多为“被迫”“应付”,有些科研人员对提交科技报告的必要性提出质疑,他们甚至认为是“多此一举”“加重科研工作负担”,不认真学习科技报告撰写要求,有抵触心理,导致所提交的报告质量参差不齐。

二是尚未制定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一方面,目前科技报告只在撰写格式要求方面给出了标准,且在实际工作中也主要关注此类问题,而对报告的质量要求未给出明确标准,也无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科技报告涉及多种学科、多种专业问题,只依靠科技报告中心工作人无法鉴别评价报告具体内容的好坏、真假等问题。

多数科研工作者注重发表论文、申请课题、申请专利、奖项等方面的工作,因为这些工作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个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目前科技报告的提交工作尚未被纳入各项激励机制中,所以科研人员缺乏“内在动力”。

三是科技报告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一次课题、一次研究均是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精神财富,因为目前科技报告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科研人员担心自己的研究成果出现不可预见的风险,所以他们选择在撰写科技报告时将关键数据隐藏、该公开的选择延期、重成果罗列轻研究过程。

3 山西省科技报告提质扩量对策

根据目前收录情况来看,山西省科技报告仍处于一般的信息或数据层面,且报告存量不足、质量不高,无法提供多元化、多层面的信息数据分析,进而无法实现对新知识、新认知、新判断、新观点的科学筛选、严密分析、高度综合提炼和研判。

开发利用科技报告促进科技创新活动,重点在于增加科技报告的数量、提高科技报告的质量,只有将情报库充实起来,才能谈及信息挖掘,其关键点在于对科技报告质量的把控。除此之外,增加科技报告元数据的细化程度,可使情报分析维度与挖掘深度更加深入[2],同时提升平台性能及用户体验等人性化设置,提高用户使用率及舒适感,进而提高科技报告使用率及利用率,发挥其有效作用。

3.1 加强科技报告宣传推广工作

一是对科技报告工作的制度建设、撰写规范、呈交流程以及网络服务系统使用等方面进行重点推广;二是从科技报告的价值角度进行宣传,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对科技报告的阅读兴趣,进而挖掘科技信息进行科技创新等活动[2];三是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宣传推广活动,增加网络教学、视频动画、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使得科技报告变得活泼生动,更易于被科研人员接受[3]。同时,要注意提供多种反馈渠道,积极吸收和采纳各方提出的有益意见与建议。

3.2 完善科技报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对于科技报告的开发及利用来说,科技报告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亟需解决。要建立和完善科技报告版权登记制度,签订知识产权归属合同,明确报告使用者要承担的知识产权义务,杜绝未经授权的篡改、复制、上传、传播科技报告等行为[4],进一步保护科技报告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科技报告完整权等。在用户管理方面,要实施权限管理,根据权限提供分级、分层服务,从而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科研单位及项目承担人撰写高质量科技报告的积极性[4]。

3.3 建立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

贺德方等[4]在《科技报告体系构建研究》中提出,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流程分为3个阶段:文献层面评价阶段、专业层面评价阶段、效益层面评价阶段。首先,文献层面评价阶段主要由科研人员本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主要针对报告的格式规范、语句通顺、标准使用等问题进行评价;其次,专业层面评价阶段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建议采取同行评议或读者评价方法来进行审查,对报告的创新性、数据真实性、原理准确性、实验重复性等专业层面进行评价;最后,效益层面评价阶段由科技报告管理部门收录合格的科技报告后,按照公开范围将科技报告对公众发布、共享,对科技报告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考察,如科技报告的采用率、引用率等。要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各环节任务,将上述3个阶段认真落实可切实提高科技报告质量。

3.4 完善科技报告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将科技报告作为职称评审、成果奖励、工作绩效等评价个人科研能力水平的重要依据。笔者建议要加强科技报告承认及激励机制,对已公开的科技报告,开展用户检索、摘要浏览、全文浏览等频次指标的统计工作,考察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将科技报告同个人的职务晋升、申报科技奖励、统计科技产出等挂钩。对优秀的科技报告要给予表彰或奖励,将科技报告工作质量作为评价科研机构工作绩效和科研人员能力水平的重要依据[2]。

3.5 完善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建设

借鉴“知网”“万方”等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加强“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平台的建设及开发,细化元数据,完善数据检索功能,添加多种逻辑组合检索、生成关系图谱等分析功能,开放公众及专业人员统计分析权限。利用信息追踪和数据分析技术,记录分析用户在系统中的点击、浏览等行为,从而根据用户的研究偏好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科技报告定制与推送服务,向用户提供最新的与其研究领域相关的科技报告[3]。增加用户交流评论和反馈机制,为读者和报告作者提供评论交流的平台,并对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的使用体验进行反馈,进一步优化系统。

猜你喜欢

浏览量科研人员全文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全文中文摘要
热议李子柒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全文中文摘要
游记表述与游客关注度的关系研究
青年再造
《江南Style》浏览量超2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