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氏类音字汇》的“一字两读”看百年来盐城方言语音的变化
2021-07-02冯青青
冯青青
(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徐氏类音字汇》是盐城人徐宗斌编著的一部方言韵书,成书于1900年以前;按韵编排,共分十五个韵。鲍明炜认为该书是根据盐城话的音序编排的,反映了盐城话的语音系统;他拟测了十五个韵的音值,归纳了十八个声母。[1]徐宗斌在“凡例”中分两条列举《徐氏类音字汇》中存在的“一字两读”现象:一条是“此书方音之说明”,另一条是“此书一韵中平仄声方音之说明”。前者所举例字的两个读音主要是声、韵方面的差异,后者主要是声调方面的差异。两个读音中第一个读音作者用“本音”“本”称说,第二个读音用“又音”“又读”“又”称说。
本文研究此书凡例中列举的具有“一字两读”现象的例字,分三个内容:首先,将这些例字分类,根据鲍明炜拟测的语音系统确定这些字的读音,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其次,归纳“一字两读”现象反映的一百多年前盐城方言的语音特点;第三,考察这些例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现代盐城方言里的读音情况,探讨百年来盐城方言语音的变化。
一、“一字两读”现象中的读音差异
1. “此书方音之说明”中的“一字两读”
“此书方音之说明”部分列举了60个例字,其中,“荳水曰史朱孙亩家去重人六病簪肉下虾横吃皆胡理镯界筛姐”等26个例字在正文中只有一个读音,本部分研究(存在“一字两读”现象)的其他34个例字;凡例中没有明确的分类,有的是声母差异,有的是韵母差异,还有的两者兼备。我们先按照声母差异、韵母差异、声韵差异的顺序分类,再分别指出差异的表现。
(1)“一字两读”中的声母差异
34个例字中有10个字表现为声母差异,指的是两个读音韵母相同,声母不同的情况。因为“此书方音之说明”部分是针对声韵来说的,所以声调是否相同暂不考虑。
表1 “一字两读”中声母差异例字表
(2)“一字两读”中的韵母差异
34个例字中有15个字表现为韵母差异,指的是两个读音声母相同,韵母不同,特别是主要元音不同的情况。声调是否相同暂不考虑。
表2 “一字两读”中韵母差异例字表
表2显示,“一字两读”中的韵母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有的表现为元音舌位前后的差异,如“南”“憾”“韩”“款”;有的表现为元音舌位高低的差异,如“创”;有的表现为元音是否圆唇的差异,如“歌”“个”;有的表现为前后鼻音的差异,如“永”“荣”;有的表现为入声韵与开尾韵的差异,如“玉”“杀”“溺”;有的表现为鼻化韵与单元音韵的差异,如“夜”“蛇”“火”。
(3)“一字两读”中的声韵差异
34个例字中有9个字表现为声韵差异,指的是两个读音声母不同,韵母也不同。声调是否相同暂不考虑。
表3 “一字两读”中声韵差异例字表
表3显示,“一字两读”中的声韵差异有的表现为古开口二等见系字读舌面后音还是舌面前音:有的本音读舌面前音,又音读舌面后音,如“学”;有的相反,如“江”。古日母字“儿”本音读鼻音声母,主要元音舌位偏前;又音读零声母,主要元音舌位偏后。“杏”“寻”中的两个读音声韵差异较大:“杏”声母的发音部位不同,韵母的主要元音不同;“寻”声母的发音方法不同,韵母的主要元音不同。“虹”在《汉语大字典》上标有三个古音地位[4](P3026-3027),这里的两个读音都指“彩虹”义,对应《汉语大字典》上的第一和第三个读音。“牛”的两个读音差异主要表现为声母和介音的有无。“衖”“尿”在《汉语大字典》上标有两个古音地位[4](P893-894、1036),它们的两个读音分别对应一个古音地位。
2. “此书一韵中平仄声方音之说明”中的“一字两读”
平仄声是就声调而言的。“此书一韵中平仄声方音之说明”部分列举了36个例字,其中,“万硬饭倒望光”等6个例字在正文中只有一个读音,30个例字存在“一字两读”现象,本部分研究这30个例字。这些字的声调差异情况见表4。
表4 “一字两读”中声调差异例字表
表4显示,“一字两读”中的声调差异主要表现为去声和阴平的差异:前19个字都是本音读去声,又音读上平声,即阴平;这些字除了“项”“坏”为全浊声母字外,其余17个字都为次浊声母。“娘”的本音读下平声,即阳平,又音读阴平;阴平字音是本地的俗读音。“拉”本是入声调,为“拉扯”义;入声舒化后,本音读阴平,又音读去声;“户”的本音是上声,又音也是俗音,读为去声;“户”作为全浊声母上声字,在《汉字古音手册》[2](P151)《汉语大字典》[4](P2419)《古今字音对照手册》[5](P74)等工具书上都标为去声调,未见上声的读音,可能本音的上声调是古音的遗留。“数”“要”“听”“下”“上”“道”“华”等字在《汉字古音手册》[2](P158-159、256-258、440-441、15、401、249、18),“肚”在《古今字音对照手册》[5](P66)上都标有两个古音地位,这些字的两个读音各对应一个古音地位。
二、“一字两读”现象反映的主要语音特点
上述“一字两读”现象反映的主要语音特点有:
古全浊声母清化,逢仄声有两读,本音多读不送气音,又音多读同部位的送气音。例如“蛋”,古定母字,本音读[t]声母,又音读[th]声母;“字”,古从母字,本音读[ts]声母,又音读[tsh]声母。
古匣、疑母部分字有两读,本音读擦音或鼻音声母,又音读零声母,声母丢失。例如“黄”,古匣母,本音读[x]声母,又音读零声母;“牛”,古疑母字,本音读[n]声母,又音读零声母。
古邪母仄声部分字有两读,本音和又音或读不送气塞擦音声母,或读清擦音声母。例如“寺”和“讼”,古邪母去声字,一读[ts]声母,一读[s]声母。
古开口二等见系部分字有两读,一读舌面前音声母,一读舌面后音声母。例如“学”,本音读舌面前音声母,又音读舌面后音声母。
古咸山摄阳声韵部分字有两读,本音的主要元音为舌面前次低不圆唇元音,又音的主要元音为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读音多同果摄,例如山摄开口一等的“韩”。
古梗摄合口三等云母部分字有两读,本音与臻摄相同,又音与通摄相同。例如“永”和“荣”,本音分别读前鼻音韵母,与臻摄相同;又音读后鼻音韵母,与通摄相同。
古入声字存在舒化现象,本音保留入声韵,又音入声韵消失。例如“玉”和“杀”,都是古入声字,本音读入声,为喉塞尾,又音入声韵都消失。
古果摄开口一等见系部分字有两读,本音的主要元音为[o],又音与流摄相同。例如“歌”,本音读[o]带鼻化,又音读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韵母,与“勾”同音。
古假摄开口三等部分字有两读,本音的主要元音为[I],又音为[ɑ]。例如“蛇”,本音读[I]带鼻化,又音读[ɑ]韵,与“沙”属于同一个小韵。
古次浊声母去声字有两读,本音读去声,又音读阴平。例如“梦”,明母去声,本音与“孟”读音相同,又音读阴平;“路”,来母去声,本音与“露”读音相同,又音读阴平。
在《徐氏类音字汇》正文中,部分“一字两读”现象中的“又音”标为俗音或方音,例如“姑”,本音读[k]声母,[p]声母是俗音;“寻”,本音读舌面前清擦音声母,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声母是方音;“虹”,本音读[x]声母,[k]声母是方音。
三、从“一字两读”看盐城方言语音的变化
1. 上述部分例字在后来盐城方言里的读音情况
《徐氏类音字汇》以后,有关盐城方言语音的材料有如下几种:首先,1960年出版《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6],该成果是在上世纪50年代“方言普查成果的代表作”[7](P517),书中记录了盐城方言的音系和2601个单字音。其次,1998年出版《江苏省志·方言志》[3],该成果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重新进行方言调查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该书“全面深入地反映了20世纪的江苏方言的面貌”[8](P4),书中记录了盐城方言的音系和700个单字音。第三,2011年出版《盐城方言研究》[9],该成果是在作者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作为江苏方言研究丛书之一,代表了新世纪盐城方言单点研究最新成果,书中提供了最全面的盐城方言同音字表。第四,2015年出版《江苏语言资源资料汇编》[10],它是江苏省承担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的代表性成果,书中记录了盐城方言的音系和1000个单字音。
《江苏省志·方言志》和《江苏语言资源资料汇编》记录的盐城方言字音相对较少,不能涵盖上述绝大部分的“一字两读”现象;《盐城方言研究》虽然记录的字音相对全面,但调查的是盐城市亭湖区步凤镇的方言,所记音系与盐城市方言差异较明显,不能代表现代盐城方言的材料。为便于比较,现代盐城方言选用笔者实地调查的材料。
表5 51个例字读音表
2. 百年来盐城方言语音的变化
从“一字两读”现象看,从《徐氏类音字汇》到《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再到现代盐城方言,百年间盐城方言语音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字两读”现象明显减少。就51个例字看,《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中只有14个字保留“一字两读”,占比约为27%;到现代盐城方言里,只有3个字保留“一字两读”,占比仅为6%。百年来“一字两读”现象减少特别明显,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又音”的丢失造成的。从前两份材料的比较来看,除了“数肚要”等本身有两个古音地位外,《徐氏类音字汇》中“一字两读”的“本音”和“又音”指的应该是“文读音”和“白读音”。“文白异读”的概念在穆麟德撰写的《宁波方言音节》一书中较早提及,[11](P384)国内学者中罗常培在《临川音系》中较早使用该概念,[12](P164)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提法,并指出“文白两读是一个地方一个样子”。[13](P41)“文白异读”概念在徐宗斌编著《徐氏类音字汇》之后才有,加上他本人不具备现代语音学知识,准确指出上述“一字两读”现象就是“文白异读”可能性很小,所以对有些字“本音”和“又音”的理解与后来的盐城方言描写之间还有差距。但他观察到一个字在一个词中有两种不同的读音,并用“本音”和“又音”来说明这两种读音,是值得肯定的。“又音”的丢失多是“白读音”的丢失,如“稻”读[th]声母、“南”的主要元音读[o]、“亮”读阴平调等,这些“又音”在后来的两份盐城方言材料里都丢失,只保留原来的“本音”,变成一个读音。
其次,古全浊声母清化,逢仄声多变读为不送气音。“稻”“蛋”“字”等古全浊声母字,在《徐氏类音字汇》中都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声母的两读,在《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和现代盐城方言里都读成不送气音声母,跟大部分官话方言中的读音类别相同。[14](P362)
第三,“黄”“牛”等常用字丢失零声母读音。“黄”为古匣母字,“牛”为古疑母字,在《徐氏类音字汇》里,除了本音分别读[x]和[n]声母外,又音都读零声母。但在《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和现代盐城方言里,这两个字都丢失了零声母的读音。
第四,咸山摄开口一等阳声韵与果摄开口一等读音变得不相同。在《徐氏类音字汇》里,咸摄开口一等的“南”和山摄开口一等的“韩”,两字的又音与山摄合口一等“款”的本音韵母相同,它们都与果摄开口一等“歌”的韵母读音相同。但在《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里,只有“款”与“歌”的韵母相同;在现代盐城方言里,“南”“韩”“款”与“歌”的韵母都不同。
第五,全浊声母上声、浊声母去声读音差异较大。“稻”“项”等全浊声母上声字、“蛋”“字”“坏”等全浊声母去声字、“夜”“面”“梦”“亮”“嫩”“帽”“庙”“骂”“命”“漏”“路”“卖”等次浊声母去声字,在《徐氏类音字汇》里本音读去声调,又音读阴平调。在《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里,“项”“坏”“夜”“命”“路”等字的白读音还保留阴平调,其他字只有一个读音,读为去声调;在现代盐城方言里,“夜”字的白读音为阴平调,“面”“帽”“庙”“骂”“漏”“卖”等字读阴平调,“稻”“项”“蛋”“字”“坏”“梦”“亮”“嫩”“命”“路”等字读去声调。
第六,“儿”字丢失鼻音声母读音。在《徐氏类音字汇》中,“儿”字的本音为鼻音声母[n],又音为零声母。而在《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和现代盐城方言里,“儿”字都读零声母。
四、结语
《徐氏类音字汇》中的“一字两读”在后来的盐城方言里大量丢失,其表现主要是“又音”的丢失,例如全浊声母清化逢仄声丢失送气音、“黄”“牛”丢失零声母、全浊上和浊去字丢失阴平调、“儿”丢失鼻音声母,等等。全浊声母清化逢仄声读送气音,“黄”“牛”二字多读零声母,全浊上和浊去白读归阴平调,这三个现象是江苏南部通泰方言的重要特点[15](P13、131、361);“儿”白读为鼻音声母是江苏南部吴方言的重要特点。[10](P79)一百多年前《徐氏类音字汇》的“一字两读”现象所具有的特征,很可能是受到江苏南部方言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普通话的影响,这些特征逐渐减弱,在《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里只有一部分保留,在现代盐城方言里,这些特征绝大部分都丢失掉。